孟宙:用心为中德交往架桥
2016-11-23文|吴语
文|吴 语
孟宙:用心为中德交往架桥
文|吴 语
孟宙现任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顾问,曾获2007年科隆市长颁发的国际经济杰出人士奖章,2008年被科隆市长任命为科隆市经济大使。
孟宙
“我一直认为,我做的每件事,首先代表的不是我自己,而是中国。”德国科隆市长及市政府中国事务顾问孟宙说,“如果我做的不好,外国人不会直接说我孟宙不好,但他们会认为这个中国女人不好。因此,在德国,我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德籍华人孟宙是德国联宇(咨询)公司总经理。作为德国科隆市市长及科隆市政府中国顾问,长期致力于中德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推动北京市与科隆市双边经贸交流和文化交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孟宙现任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顾问,曾获2007年科隆市长颁发的国际经济杰出人士奖章,2008年被科隆市长任命为科隆市经济大使。她组织、协调德国科隆市长及经济界代表团连续参加四届“京交会”,取得丰硕成果。作为科隆“中国节”总策划,推动北京老字号和传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组织科隆市与北京市合作开展“北京-科隆城市环境卫生合作项目”,为“首都蓝天行动计划”做出积极贡献,被中德两国的大使同赞为“中德双方的大使”。
德国科隆霍亨索伦大桥横跨莱茵河,孟宙时常喜欢在莱茵河畔遥望桥另一端的科隆大教堂。孟宙的愿望,是在德国与中国之间,用心架起如霍亨索伦大桥一般坚固而壮观的桥,要让这两个伟大的国家相互欣赏、亲密合作、互利共赢。
为科隆打开通向北京的大门
“我在北京待了24年,在德国待了28年,可以说我对北京和科隆这两个城市都十分了解。”孟宙说。出生、成长在北京,工作、生活在德国,再加上自身的语言学和国际经济管理专业的优势,成了孟宙服务中德交往的主要“资本”。
1988年,孟宙研究生毕业后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深造,后定居德国。2002年她在科隆市成立了德国联宇公司(Join Universe),从事中德经贸文化交流的咨询业务。既熟悉德国国情又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孟宙,精于策划、长于沟通、踏实细致,很快在德国政界、工商界获得知名度。
“孟宙为科隆打开了通向北京的大门,科隆与中国建立的联系才得以深入,”科隆市经济促进局局长卡尔·汉斯·梅尔菲德说,“孟宙是科隆与中国交往的‘秘密武器’。”
2005年科隆市政府发起“中国攻势”项目,孟宙被聘为科隆市市长及市政府唯一的中国事务顾问。此后11年间,科隆市市长两次换届,三任市长分别隶属不同党派,执政方针也有差异,但孟宙稳居中国事务顾问一职。“中国强大了,需要有人做牵引,增进中德两国交流”。
2012年9月,北京交响乐团与科隆道伊茨合唱团在科隆爱乐大厅的舞台上联袂呈献了“北京-科隆:双城合奏”音乐会;2016年5月,科隆市长亨丽埃特·雷克尔访问科隆友好城市北京
这一场又一场活动,让德国人、让科隆人更深刻地感知遥远的中国。这些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总是离不开孟宙。
在孟宙推动下,在科隆落户的中国企业从最初的50家增长到如今的200余家。为表彰孟宙为科隆与中国在经贸交流所做出的贡献,2007年1月,她获得科隆嘉年华国际经济奖,还被科隆前市长授予勋章。2008年1月,前任市长又授予她“科隆经济大使”称号。
做中德差异的“补课教师”
在一些商务活动中,中方常向德方同行赠送精美小礼物,而不少德国人却“不领情”,认为“不环保”。这些小插曲让中德双方都很尴尬。
中德国情不同,文化习俗各有特点,想要做到无障碍沟通,也并非易事。孟宙坦言,由于文化差异,中德交流中,让双方处事方式得到磨合是她的工作难点。
孟宙介绍,其实中国人和德国人有很多契合点,都珍视文化,工作勤奋,聪明且务实。这些都可以成为两国民众拉近心理距离的催化剂。
“当德国人的‘保守’遇上中国人的‘灵活’,我要当‘消防员’;而当德国人的严肃拘谨遇上中国人的相对热情好客,我要当双方的‘补课老师’。我要耐心向德方讲解,这是中方表示他们的友好与诚意,”孟宙说,“我的工作是把桥架起来,助力双边的合作。”
孟宙和北京市侨办主任刘春峰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参加科隆中国年系列活动时曾对主持活动的孟宙说,“我是中国驻德大使,你是德国科隆市的经济大使。我认为,你应该把‘经济’两个字去掉,叫中德大使。”
德国前驻中国大使施明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孟宙不仅了解自己的国家,而且对德国也很熟悉,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契合点,我们当然可以利用它构建桥梁,建立信任。孟女士是最好的使者之一,她做的不是像我一样的单向工作,而是双向交流,她是中德双方之间的大使。”
中德双方与孟宙打过交道的人都把她当作值得信赖的自己人。尤其在外国人融入往往较困难的德国,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
语言沟通能力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对孟宙来说,更重要的是对待双方的诚心和热情以及换位思维的能力。孟宙介绍,要在德国主流社会站住脚,你既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又要有基于对双方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深入了解的见识;既要有吸收双方文化营养的开放心态,又要有促进双方取长补短的强烈意愿。为此需要花大量精力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素养。
“我的理念就是如果能够为两个国家、两个城市多做一点事情,多做一点贡献,再苦再累也值得。” 孟宙说。
带三任德国市长在中国走街串巷
孟宙认为“亲身感受”是增进中德沟通最有效的方式。
为让历任科隆市长了解真实的中国,孟宙在市长访华行程中都穿插“微服私访”:带领时任市长施拉玛在北京串胡同,了解老建筑拆迁原因;带领时任市长罗特斯在上海搭地铁、钻里弄,感受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带领现任市长何珂拔火罐、做针灸,走进“养生堂”,感受中医的魅力。
孟宙任职期间,共带领科隆市长及经济代表团到访中国二十多次。
市长们一个个都成了“中国迷”,看起了中国小说,穿上了中国唐装,练上了太极拳。孟宙笑着对记者说:“他们的中国名字都是我给取的”,“还给每任市长配了中国名章呢”。
科隆市民同样享受了孟宙参与和策划的中国文化盛宴。2012年“龙舞科隆—首届北威州中国节”及“中国年”百余场系列活动中,科隆市民接触到舞龙、麻将、美食等中国元素。此后“中国节”每两年举办一次,成为科隆人与中国文化的相聚之约。
“为了让德中关系、让科隆与中国地方及企业合作进入快车道,孟宙忙起来常常夜以继日,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像她那样不辞辛苦。”科隆新闻和公共关系局局长格雷戈尔·蒂默说。
孟宙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着“热爱祖籍国不是一句大话,是一件事一件事做起来的”。
大举动,孟宙勤于张罗。从创办科隆市中文旅游宣传册、科隆旅游局中文网站,联系电视系列片“走进科隆”,在北京举办“科隆日”,到搭建中德商务投资论坛,处处都有孟宙的身影。
小活动,孟宙也不放松。“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孟宙一有机会就教德国人说中文,用筷子吃中餐,还开办了中餐班,“班上的德国学员家中都有一口中国锅”。
孟宙与现任德国科隆市长何珂在2012年京交会上
推动北京与科隆交流合作
“在出国前,祖籍国只是书本概念,在生活中没有感受。出国了,你就能真正地感受到祖籍国强大的意义。”孟宙说,在国外能接触到许多国家的人,“别人刚开始记不住你的名字、身份,只知道你是中国人。你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你的祖籍国,同时祖籍国的兴衰强盛又在无时无刻地影响你的生活。”
2008年时任科隆市长任命孟宙为科隆经济大使,孟宙说,“这在我刚到德国时是不敢想像的。科隆政府对我的器重,恰恰说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和中国的强大。”
作为德国科隆市市长及科隆市政府中国顾问,孟宙长期致力于中德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推动北京市与科隆市双边经贸交流和文化交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作为科隆“中国节”总策划,孟宙推动北京老字号和传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组织科隆市与北京市合作开展“北京-科隆城市环境卫生合作项目”,为“首都蓝天行动计划”做出积极贡献,被中德两国的大使同赞为“中德双方的大使”。
孟宙也特别注重自己两个孩子的华文教育,希望他们不要忘记祖籍国。在德国的家中,孟宙从小就与他们用中文交流,现在两个儿子能说流利的中文和德文。在孟宙的带动和影响下,她的两个儿子也成了中德交流的推动者,经常暑假带着他们的德国同学游览北京,了解中国。
“跟我和两个儿子接触的德国人,都特别热爱中国。”孟宙自豪地说。
“孟宙和其他中国人一样热情好客,也同德国人一样严谨可靠,她完全融入了德国社会,但在灵魂深处,她依然保留着一颗中国心。”与孟宙共事15年的挚友梅尔菲德对她做出这样的评价。
不断学习继续为中德交往架桥
2016年孟宙被聘为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顾问。今年国庆前夕,北京市政府又将本届“京华奖”奖章颁发给了孟宙,以表彰其为北京与科隆交流所作出的贡献。这是北京市授予华侨华人的最高荣誉。
“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份来自祖籍国的奖项,意义非凡!”面对这份来自家乡的认可,孟宙难掩心中的喜悦与自豪。回顾自己在德国的经历,孟宙感言:“脚踏实地、实打实做事,这是祖籍国给我的最好教育。”
尽管获得了众多奖项,拥有许多头衔和称谓,但孟宙最喜欢被叫作“中国夫人”。“我就是个平常人,做的都是平凡的事”,“看到身边的德国人因为我喜爱上中国,就觉得非常开心。”
用心做事的孟宙“一直在学习”,学习中国飞速发展的国情国力,学习德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只有对双方都了解才能架桥,才能沟通,才能得到双方的信任”。
2017年是北京与科隆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也是中德建交45周年。孟宙已经着手筹备相关活动,并且信心十足,“你们等着看吧!”她说。
吴语 中国新闻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