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旅游研究:进展与突破
——第二届旅游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11-23李怡飞陈钢华
杨 鹏,黄 锋,李怡飞,陈钢华
(中山大学 a.旅游学院;b.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学术信息]
新形势下的旅游研究:进展与突破
——第二届旅游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 鹏a,b,黄 锋a,b,李怡飞a,b,陈钢华a,b
(中山大学 a.旅游学院;b.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在新形势下,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全球旅游发展与旅游学术研究也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旅游研究正逐步从应用学科转为理论与应用并重,从新兴领域到与传统学科整合,旅游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中国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其独立的学科范式、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在当前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与消费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旅游学者与国际旅游学界的沟通与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在2014年成功召开第一届旅游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第二届旅游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9月17-18日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共同承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内地等170多位旅游学者分享旅游研究领域的新观念、新方法以及新趋势,对全球及中国的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届研讨会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建立相互间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研究走向世界,助力中国旅游学科的发展与成熟。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致开幕辞。保继刚院长强调,尽管中国旅游研究仍然存在学术提炼能力、理论应用方面的欠缺,学科意识增强与“学科迷惘”并存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度的加大,旅游学人对研究规范的越发重视,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意识逐渐增强,有知识贡献的成果也越来越多。
本次大会安排两场主题发言,共10位嘉宾应邀进行主题演讲。此外,大会设立11场共16节分组汇报。每一节设主持人和评议人各一名,发言人发言结束后由主持人组织参与者进行提问及讨论,所有发言结束后由评议人进行评议。
一、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共分为4场,第一场由香港理工大学宋海岩教授主持。华盛顿州立大学Dogan Gursoy教授以“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Tourism(旅游知识的演化)”为题,从研究目的、研究变革以及旅游研究的发展3个方面分析旅游知识的演化。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带来题为“旅游地发展中游客理性消费与政府无为而治”的主题演讲,从中国旅游市场的乱象出发,并以阳朔为案例,探讨游客类型如何影响目的地旅游治理。
第二场由华南师范大学朱竑教授主持。宋海岩教授发表了题为“Who are the Critical Guests of Hong Kong Tourism Services”的主题演讲,将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SI和TSQI指标运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从时间维度、客源市场维度、服务领域维度以及城市之间的横向维度进行比较,寻找对相关旅游服务满意度最差的旅游客源地并提供解释。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发表题为“关于‘乡愁’的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评价”的主题演讲,从道德评价的空间维度、道德评价中的地方维度以及渗透3种价值观的“乡愁”实践案例,阐释人文地理学及道德地理学视角下的“乡愁”。英国萨里大学李刚教授发表题为“From Tourist Satisfaction to the Sense of Well—Being:A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on Assessment(评价游客满意度与幸福感的方法论创新)”的主题演讲,旨在建立游客满意度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并以南非为案例检验研究框架。
第三场由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主持。本场主旨演讲均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相关问题。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在主题演讲“旅游研究有中国范式吗?”中指出,中国在空间规律、消费者、管理者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国旅游研究必须有自己的范式。澳大利亚南澳大学黄松山副教授演讲主题 “中国旅游研究:共性与个性的辨证观”则围绕中国旅游研究的共性与个性展开,指出海外学者关注共性,国内学者关注个性,中国学者需要先了解共性才能更好地构建个性。
第四场由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主持,有3位嘉宾发表主题演讲。衡阳师范学院刘沛林教授讨论了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东北财经大学谢彦君教授带来题为“旅游知识论”的主题演讲,主要包括知识的类型、知识和方法的关系、知识学习中需要明确的关键问题、知识的一般谬误、旅游知识领域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王宁教授的主题演讲关注到旅游中的分享经济这一热门话题,分析作为生活风格运动的分享经济的特点及中国发展分享经济的有利条件。
二、分组汇报
分组汇报第一场主题为“旅游、族群、扶贫与社区发展”。第一节由浙江大学阮云星教授和中山大学饶勇副教授分别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贵州财经大学廖婧琳副教授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与白碧村为例,分析旅游参与中家务分工对两性家庭权力的影响。滁州学院庞兆玲老师等分享了有关安徽省传统村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成果。台北海洋技术学院范智明助理教授以台湾宜兰白米社区为例探讨偏乡社区发展休闲旅游的方式。韶关学院何子文老师通过对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解读和案例分析,探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治理绩效。中山大学博士生吴炆佳基于对广东省W华侨农场舞蹈团的考察,探讨文化遗产重构过程中的文化记忆与国家话语。第二节由北京联合大学孙业红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程励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央民族大学李燕琴教授基于Web of Science探讨了社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中国人民大学苏明明老师以安徽省岳西县河图镇为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旅游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中山大学硕士生许泳霞探讨了贵州屯堡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广州大学刘相军博士以大理喜洲为例探究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模式。
分组汇报第二场主题为“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第一节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承财副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旅游研究院马晓龙教授担任评议人。华侨大学黄远水教授以福建省为例,讨论观光工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海南大学陈海鹰副教授从类别构成及核算模型出发,讨论旅游生态补偿标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屈小爽老师研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省域旅游效率评价与优化。中国海洋大学刘佳副教授等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分析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动态关联与耦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蔚丹丹等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研究气候舒适度的体感分级标准。第二节由华侨大学黄远水教授担任主持人,衡阳师范学院刘沛林教授担任评议人。在本节中,浙江大学阮云星教授通过北海道监狱博物馆游记,对仍处于幽暗状态的遗产旅游进行反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承财副教授研究北京生态涵养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中山大学代珊珊讲师探讨旅游地锁定在“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表征与形成机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桂橙林以武汉市为例,基于RMP 分析露营旅游开发模式。台湾首府大学許秉翔助理教授通过台湾金门的个案,探讨民宿的公办民营与历史地景保存。
分组汇报第三场主题为“旅游者行为、体验与目的地营销”。第一节由南开大学陈增祥讲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白凯教授担任评议人。广西大学黄爱莲教授以德天瀑布景区为例,研究边境旅游者的情境感知。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张文亭以福建永定土楼为例,对比基于网络文本的目的地旅游形象游客感知与官方传播形象之间的差异。华侨大学硕士生郁敏超采用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背包客的旅游体验。扬州大学陶然以扬州市为例,探讨城市旅游地文化属性对游客地方依恋的影响。第二节由中山大学左冰副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张骁鸣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南开大学陈增祥讲师汇报了情绪多样性对旅游体验的影响。福建农林大学仲建兰讲师探讨服务质量波动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中山大学硕士生常璐以豆瓣网为例,研究穷游者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形象构建。华南理工大学刘志宏博士研究湿地景区游客自然关联性及其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庞梦溪以武汉为例,探讨马拉松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影响。
分组汇报第四场主题为“旅游研究新理论、新视角与新方法”。第一节由中国旅游研究院蒋依依副教授担任主持,中国海洋大学张广海教授担任评议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探讨旅游发展的变化与规律。华东师范大学李山副教授基于空间计量的研究,讨论旅游圈的适度规模。复旦大学沈涵副教授在对比美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商学院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经验总结与建议。天津商业大学沈长智讲师在中华传统文字学的基础上讨论旅游理论。华侨大学硕士生张雯对两岸四地旅游科研高绩效院校合著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第二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孔翔教授担任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从“多元”与“贯通”的角度探讨旅游研究从跨学科走向超学科的可能性。中国旅游研究院张佑印副研究员从结构、解构与重构的角度探讨旅游学研究体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邓宁等探讨图片元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方式。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黄月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探讨旅游圈的圈层结构。华南师范大学史甜甜讲师从概念、特征与理论前景上探讨全球旅游体系。河北科技大学何晓艺等探讨文本类旅游信息的自动获取与语义标注。
分组汇报第五场主题为“旅游中的哲学议题”。华南师范大学马凌老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谢彦君教授作为评议人进行点评。来自中山大学的张骁鸣副教授和赖坤副教授、山东大学王德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叶圣涛老师、湖北文理学院朱运海教授、中山大学崔庆明副研究员分别进行了汇报,讨论了旅游的本体论、质性研究在旅游研究中的定位、旅游的自由精神、旅游与虚无置身世外的冲动、惊奇作为旅游体验的现象学意义等问题。
分组汇报第六场主题为“旅游者出游决策与行为意向”。厦门大学林德荣教授主持,山东大学王德刚教授作为评议人进行点评。陕西师范大学白凯教授分析了家的观念对家庭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中山大学梁增贤副教授分享了有关东南亚三国保健旅游的研究成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苗学玲副教授采用转化学习理论分析了间隔年旅行者的成长故事。安徽工程大学廉同辉副教授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的网络形象对游客出游决策的影响。
分组汇报第七场主题是“旅游者行为、旅游市场与旅游营销”。中国旅游研究院张佑印副研究员主持,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作为评议人进行点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孔翔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蒋依依副教授、广州大学李晓莉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刘逸老师分别进行了汇报。汇报主题包括遗产旅游的景观解读对游客人地观的影响、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奖励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大数据下的游客情感分析模型实证研究等。
分组汇报第八场由南京大学张宏磊老师和中山大学彭青教授分别作为主持人和评议人。本节围绕“旅游市场与区域旅游发展”的主题展开讨论。中国旅游研究院李创新、滁州学院彭建、华南理工大学余构雄、山西财经大学宋鹏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孙晓彤等5位老师和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讨论主题包括中国入境旅游时空地域格局分异与动态演进、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珠三角城市群展览业竞合模式及发展路径、城市旅游的“凝视”、黑龙江边境旅游与区域经济增长协整分析等。
分组汇报第九场主题是“旅游、认同、流动性与政治”。中山大学刘冰副教授和曾国军教授分别担任本节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朱璇副教授对“mobility”研究追根溯源,从背景和意义内涵上阐释“mobility” 应译为“移动性”。中山大学硕士生吴美玲分享了第二居所移民与当地居民社会距离的研究成果。上海师范大学江泓源则在移动性范式下对徒步旅行者的空间感知和身份建构进行了研究。
分组汇报第十场主题是“旅游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中山大学杨云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副教授沈涵作为评议人进行点评。台湾首府大学许秉翔助理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王红芳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朱小小和李锋、中山大学研究生王丹丹围绕台湾民宿、经济型酒店、导游、旅游上市企业、旅游企业员工等主题进行了汇报。
本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还安排了两场英文专场。南澳大学黄松山副教授和中山大学陈钢华副教授分别担任主持,英国萨里大学李刚教授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Dogan Gursoy教授分别担任评议人。论坛汇报人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UK)、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海内外十所高校。汇报主题包括世界遗产地、中国出境旅游者、地方政府行为、旅游从业人员、利益相关者、旅游影响等方面。
大会闭幕式采用观察员评论的形式进行,由孙九霞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崔庆明副研究员、南澳大学管理学院黄松山副教授、台北海洋技术学院海洋运动休闲系范智明助理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林德荣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凌玲、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孙盼盼讲师、上海师范大学朱璇副教授等作为大会观察员对本届会议进行了点评,分享了参加此次会议的感悟和收获,并对会议的完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最后,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代表主办方,向各位参会代表和会议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并与大家真诚相约下届研讨会再见。
此次研讨会聚焦“新形势下的旅游研究:进展与突破”,聚集了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人数多、覆盖范围广。会议10场主题报告,11场、16节分组汇报,议题广泛、方法多元、讨论充分。会议在学术交流与学术成果分享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展现了新形势下旅游研究取得的进展与突破。在话题深度上,论坛关注到旅游研究最根本的问题——专门设立了旅游哲学小组。除汇报主题外,与会者还讨论了旅游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体是什么,如何选取旅游研究思路的起点,旅游体验的意涵等问题。从话题广度上看,除旅游哲学层面的话题之外,此次研讨会的话题还包括旅游社区、旅游规划、旅游者行为、旅游市场、旅游企业管理等各方面。从涵盖领域上看,这些话题跨越地理学、管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文学等等诸多学科,通过跨学科、跨领域产生诸多新的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都更加成熟而充分,各种新的计量模型、新的技术手段都在旅游研究中得到运用。从研究趋势上看,中国学者开始更多关注中国情境、中国范式,思考如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讨论中国的旅游学术问题,在世界旅游学术研究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这也是中国旅游研究到今天近三十年后需要学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本届研讨会是对中国旅游研究当前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对学术观点的一次充分展示,研讨会取得的交流成果及展现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必将对中国旅游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连云凯]
《旅游论坛》第9卷总目次
会展与节事旅游研究
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特征研究:基于增加值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
李铁成,刘 力(1.1)
商务会展旅游者视角下广州城市形象分析评价
朱其静,陆 林(1.8)
“媒介现实”中的广交会——基于人民网对101-114届
广交会新闻报道标题的分析
李 爽,王璇妹,丁 瑜,林雪琼(3.1)
国际活动研究:历史演进、进展与展望
王春雷,李艳霞,丁 烨,杨 婕(4.1)
基于贝尔模型的品牌形象对参展商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以第35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为例
张 辉,张秋丽(5.1)
会展业对地区经济影响的研究述评
许忠伟,严泽美(6.1)
旅游理论研究
构成、融合、符号化:旅游产业界定的三重概念
齐坤山,师守祥(1.14)
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进展
查艳艳,杨兴柱(1.20)
旅游真实性问题接续
…左莉华,王艳平,白 杨(2.7)
志愿者旅游与创意旅游比较研究
李晓芳,张胜男,刘梦思(2.14)
宾格我旅游动机及其体验
王艳平,赵亚柯(3.12)
近十五年国内外旅游危机研究综述
…周晓冰(4.11)
汤温泉及其理论基础
左莉华,王艳平(5.10)
国外旅游亲密关系研究进展:性、浪漫、婚姻
张蔼恒,孙九霞(5.17)
旅游税国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张志刚,肖建红(5.25)
旅游有效供给与供给侧改革:原因与路径
廖淑凤,郭 为(6.10)
旅游者研究
目的地营销媒体接触对游客形象认知及旅游意愿影响研究:基于对杭州游客的调查
章勇刚(1.27)
近十年国内外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
江增光(1.32)
山岳型景区多元旅游形象定位的游客感知研究:
以南岳衡山为例
…彭惠军,黄翅勤,周灵新(2.21)
旅游体验中对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
…赵 刘(2.28)
社会化媒体信息源对旅游者行为意图的影响:感知有用性与可信度的中介作用
高 静,焦勇兵(3.17)
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的维度辨识:基于网络游记的文本分析
那梦帆,谢彦君(3.27)
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旅游演艺体验特征的比较研究:以《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和《藏谜》为例
展梦雪,孔少君(3.37)
湿地游客环境负责任行为研究——以武汉东湖为例
邓祖涛,梁 滨,毛 焱(3.44)
孩子年龄与城市居民亲子旅游行为的差异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孙 琼,刘 敏(4.17)
基于EEM的国内旅游者情感体验研究
方 敏,潘 澜,陈业玮(4.27)
探索赴韩中国游客体验记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记忆偏差
桑森垚(4.33)
景区旅游厕所满意度的重要性和绩效性实证研究:
基于游客性别比较
徒步旅游感知风险及其影响研究
佘升翔,杨姗姗,杨 帆,陈 阳(5.30)
基于网络游记的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以上海为例
吴 佩,王春雷(5.34)
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游客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朱金悦,胡 涛(6.17)
外地游客在广州的美食旅游参与及美食形象感知研究
王 辉,徐红罡,廖倩华(6.23)
旅游资源研究
影响古村落“煤转旅”公共治理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基于皇城村和郭峪村的比较研究
…高翠翠,刘改芳(1.41)
文学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文学化:论文学资源之于旅游空间的文化置入
李 刚(1.50)
国内流域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及启示
任亚鹏,刘 敏,刘慧娣(4.50)
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共生发展模式研究
郭栩东,郑永琳(5.40)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黑色旅游地感知形象研究——以四川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为例
谢 伶(5.47)
“万三蹄”传记:从地方菜肴到旅游商品
卢凯翔,孙九霞(5.54)
国内红色旅游研究发展知识图谱——基于Cite Space的计量分析
朱志强,林 岚,杨 书,谭 波(6.32)
民族旅游的媒体表征——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宣传片为例
聂 康,胡 怡(6.40)
旅游业研究
就业歧视、社会认同与旅游非正规就业群体
邹忠红,郭 为,廖淑凤(1.55)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计量分析
程德年(1.63)
建构与表征:旅游语境下阳朔客栈主身份认同研究
陈志钢,吴玉琴(1.71)
结构洞理论视角下城市旅游网络结构对旅游绩效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石建中(1.80)
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时空演化研究
刘嘉毅(1.88)
桂林市区与阳朔空间竞合关系演变:基于旅游形象叠加-遮蔽视角
刘 逸,陈凯琪,黄凯旋(2.1)
海岛旅游发展对社会变迁影响的实证研究
胡卫伟(2.35)
基于ESDA的区域旅游演进动态分析
邰鹏飞,王 铁,李 梅(2.43)
国内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研究综述
朱 琳, 杨兴柱(2.49)
基于DEA方法的杭州城市旅游用地效率评价研究
罗 峰(2.57)
景区地理尺度下游客时空分流研究进展与启示
郑天翔,吴 蓉, 罗海媛, 章 牧(2.64)
湖泊休闲旅游开发的符号化运作
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与能耗估算分析
范向丽, 曾 怡, 郑向敏(2.78)
饭店企业价值观、情绪劳动与服务补救绩效关系研究
唐健雄,郭卓玭(2.85)
内地游客赴港澳旅游突发事件的时空分布及引致因素研究
沈 阳,谢朝武(3.50)
基于游客愉悦的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构成要素分析
张懿玮,徐爱萍(3.59)
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承载力研究综述与启示
袁 箐,陈 楠,程 川(3.65)
上海旅游景观共现效应研究——基于官方与入境游客数字足迹的比较分析
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的桂林旅游产业联动效应评价
张 燕,常盼盼,彭兴丽(4.67)
四川省旅游业地位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朱颖秋,杨 霞,张 婷(4.7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旅游供给侧分析——以旅游攻略在新浪微博中的微指数为例
姚 会(4.79)
基于DEA的淮海经济区城市旅游效率研究
周慧慧,史春云,余美蓉,冯 亮,孙 勇(4.84)
旅游非正规就业者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
梁增贤,赵 昭,肖莹瑶,王佳玲(5.62)
中国旅游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李泓沄,储德平(5.70)
旅游景点微博负面口碑传播研究
孙莉艳,袁勤俭(5.78)
国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供求策略研究
谢慧明,沈玲佳,沈满洪(6.45)
中外上市酒店效率比较研究——基于13家中外上市酒店数据
张一博(6.51)
区域骨干交通工程建设对海岛旅游交通及其碳排放影响评估——以浙江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例
肖建红(6.59)
旅游对大香格里拉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文静,幸 岭,郑 燕,王宏林(6.69)
上海市国际客源市场时空结构演变研究
席宇斌(6.76)
基于微信平台的导游人员二次营销效果测试及方案优化
易婷婷,王晓宁,龚小芳(6.83)
旅游市场研究
旅游分销渠道中辅助商作用研究——以去哪儿网为例
王京传,吕兴洋,李秋云(3.75)
四川省旅游线路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
唐雯雯,史春云,孙 勇,刘 静,冯 亮,周慧慧(3.82)
旅游文化研究
旅游摄影的多重文化意义解读
朱江勇(3.88)
文学旅游的时空建构——以南京秦淮河风光带为例
李 刚(5.86)
学术信息
大数据、旅游研究和旅游智库建设:2016中国旅游科学年会综述
胡抚生(3.92)
旅游研究:问题与方法之争——第三届“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综述
吴传龙,李怡飞(4.92)
新形势下的旅游研究:进展与突破——第二届旅游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 鹏,黄 锋,李怡飞,陈钢华(6.88)
书 评
开辟旅游学科研究的新领域——评《旅游表演学》
谌世龙,潘岳风(2.93)
凝视旅游的未来——评《游客的凝视》(第三版)
吕观盛,潘岳风(5.93)
其 他
关于增补罗秋菊教授为编辑委员会委员的通知
(1.70)
《旅游论坛》征稿启事
(3.94)
2016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在京召开
(3.封三)
第三届“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剪影
(4.封三)
关于《旅游论坛》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负责人变动的通告
(5.92)
《旅游论坛》第9卷总目次
(6.92)
第二届旅游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6.封三)
杨鹏(1988--),男,湖北应城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旅游流动性;黄锋(1991--),男,广东潮安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人类学;李怡飞(1990--),女,湖南永州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旅游人类学;陈钢华(1985--),男,湖南新化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本届研讨会执行总负责人,研究方向:旅游消费者行为、目的地营销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