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理枝”文学原型考论

2016-11-22葛俏俏

中文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爱情

摘 要: 以《孔雀东南飞》和《韩凭妻》中坟墓上生長出的连理枝为代表,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多次出现过“连理枝”这一文学形象。随后,连理枝形象的内涵和作用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固定的象征符号,我们称之为“文学原型”。探究连理枝原型的产生和演变,可以看到隐藏在这一文学原型背后的文化渊源,从中又可以发现我国和世界各民族在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伦理道德以及哲学和宗教观念中的许多共通点。

关键词:连理枝 文学原型 爱情 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76-02

世界文学的长河中流淌过许多动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在这些悲剧爱情故事中,一个文学形象的反复出现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个形象就是连理枝。如同《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夫妇坟墓上生长出的枝叶相连的松柏和梧桐,以及《韩凭妻》中韩凭夫妇坟墓上合生的梓木,后世文学作品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出现。连理枝形象究竟是够存在,在文学作品中代表了何种含义,其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文化渊源,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一、作为文学原型的连理枝

1.连理枝的生物学原理

“连理枝”又名“相思树”,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辞源》中“连理”条云:“异根草木,枝干连生,旧以为吉祥之兆。”“连理枝”条云:“两棵树之枝连生在一起。”所以连理枝也就是指两棵树的枝条生长在一起。虽然罕见,但这种物象在现实世界中是存在的。生物学上认为,如果两棵树的枝干相互靠近,在互相摩擦的过程中有可能会磨掉枝干表层的树皮,而使形成层裸露并密接在一起。形成层的细胞有很强的分裂功能,会产生新的细胞使枝干不断生长。密接在一起的形成层不断增生新的细胞,两棵树的枝干也就牢固得连接在一起,连理枝也就形成了。由于连理枝物象的奇特和罕见,人们在它的身上寄寓了一种美好的含义,逐渐使其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学原型,比喻恩爱相守的夫妻。

2.连理枝作为文学原型

“原型”一词本为西方的文化术语,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使用过“原型”概念;20世纪荣格将其运用于心理学领域,象征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模式;弗莱把原型概念移入文学作品之中,用来指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在文学批评中,“原型”概念是指一种故事母题或创作模式的规律性反复。“连理枝”就在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里,内涵逐渐由一种自然物象扩大到文学意象,拥有了除生物学概念之外的、更加深刻的文学意蕴,成为“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这里把它称作文学原型。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连理枝作为明确的文学形象出现,最早见于汉代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东晋干宝所撰《搜神记》卷十一《韩凭妻》一篇也出现连理枝形象。“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后唐代变文《韩朋夫妇》与其描述的是同一个故事。)

二、连理枝形象的衍生和变格

1.比翼鸟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连理枝意象,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比翼鸟”形象的同时出现。如《孔雀东南飞》中连理枝形象描述完毕后,作品接下来记述的是“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再如《韩凭妻》中有“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的刻画。白居易《长恨歌》中直接出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比翼鸟和连理枝对举。可以说,在爱情悲剧故事中,比翼鸟是连理枝最常见的衍生形象,常和连理枝形象同时出现,成为相辅相成的意象组合、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2.准连理枝

在连理枝成为固定的文学原型后,相同或类似的形象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也产生了一些连理枝的变格形式,在这里称为“准连理枝”。准连理枝是指并非严格意义上合生枝干的两棵树,但枝叶相互缠绕,或以某种不可分离的形式生长在一起,也象征着夫妻情深,爱情不灭。俄国一首名为《瓦西里和索菲亚》的民间叙事诗讲述了一对兄妹之间乱伦的爱情,作者为故事安排了这样的结尾:兄妹俩的坟墓上各长有一棵树“它们的枝头紧紧相偎,它们的叶子相互缠绕。”德国诗人斯特拉斯堡曾创作过传奇史诗《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男女主人公死去后,一支玫瑰藤从特里斯坦的坟墓上长出,一颗葡萄藤从伊索尔德的坟墓上长出,它们的的枝叶相互缠绕、交相覆盖。

3.其他变格形态

作为文学原型的连理枝出现的一般故事模式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受到外界势力的阻碍,为了维护他们之间的爱情,两人双双殉情。死后合葬或坟墓相隔不远,每个人的坟墓上生长出一棵树(在准连理枝变格形态下可能为其他植物),两棵树枝干交错生长在一起,密不可分。在衍化过程中,连理枝原型还产生了一些其他的变格形态,如一茎而生两枝的并蒂莲,成双成对游动的比目鱼,还有以梁祝化蝶故事为代表的双栖蝶等等。这些变格形态,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内涵却是一致的,同连理枝一样,象征男女主人公之间永恒的爱情。

三、连理枝原型的文化渊源

连理枝作为文学原型反复地被作者使用,已成为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意象母题。这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探寻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寄寓美好的爱情理想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连理枝形象由于其形体构造上的特殊性,恰好展现出了爱情超越时空的巨大力量,表达了爱情的精神:追求、坚贞和永恒。韩凭妻在宋康王淫威之下坚贞不屈,只求死亡;焦仲卿夫妇生时无法相伴,只愿死后厮守……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令人感慨动容,产生强烈的同情心理。人们不舍得让如此可歌可泣的人物就这样死去,于是就通过一种浪漫的方式,让他们继续存活下来,使读者得到一种心理补偿。

连理树原本并非同根而生,生长过程中枝條却连接在一起。就像是夫妻二人,原本并不是出自同一个家庭,却在人生道路中偶然地相遇,随后逐渐相知、相恋,最终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正因为这种与人类生活经验之间的同构性,连理枝文学原型中就寄托了人们希望有情人相守的爱情理想。

2.相信灵魂不灭的宗教意识

男女主人公坟墓上生长出的连理枝作为固定下来的文学原型,实则为作者为悲剧爱情故事寻找出的一种解决方式,让相爱之人以另一种形态继续相依相守。这种死后幻化为连理枝的植物形态的解决方式,隐含着人类思想观念中的某种宗教意识——相信灵魂不灭。

我国本土宗教道教自古就有“元神说”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高于肉体而单独存在的某种物质,它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与精华。佛教中也有因果报应和轮回的观念,认为人有独立于肉体的灵魂。另外,世界前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都有着自己的灵魂观,认为人有灵魂且灵魂不灭。现代科学认为人死不能复生,不存在“投胎”、“转世”这一类现象。而连理枝的文学原型是在不符合现代科学解释的非现实思维笼罩下创作产生的,反映出人们对灵魂不灭这种宗教意识某种程度上的相信或认同。

3.树枝的联想意义——枝条即手臂

古人有这样一种观念: 树的枝条即人的手臂。于是文学家便将相连的树枝用作了相牵的双手的比喻。首先,从视觉效果上看,树木的枝条能够让人们产生类似人的手臂的联想。不仅如此,这一观点还可以从语言学词源发展和词语构成上得到解释。在汉语中,“枝”与“肢”二字都源自“支”字,也就是“支”字同时拥有“枝”和“肢”两种含义和用法。在“枝条”的意义上使用“支”字,如林义光在《文源》中:“支”即“枝”之古文,别生条也。”;《汉书·晁错传》中:“草木蒙茏,支叶茂接。”在“四肢的”意义上使用“支”字,如张自烈《正字通·支部》中“支,与肢通,人四体也。”;唐代孔颖《达疏》中:“四支,犹人手足,比于四方物务也。”。不仅在汉语中,这一现象在世界其他语系中也惊人地相似。英语中“树枝”的单词为“limb”,而它同时又有“肢”和“臂”的意思。英语单词“branch”和法语单词“branche”都有“树枝”和“分支”的意思,它们是从拉丁语单词“branca”脱胎而来的,“branca”意即爪或手。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到这一观点——古人常把树的枝条看作人的手臂。而连理枝的外部形象是两棵异本之树的枝叶相连,其内部寓意即为两人的手臂相连在一起。也就是说,枝连枝形象是手牵手形象“替换”而来的,正是相爱之人得以牵手之涵义。

本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物象,在文学家的笔下逐渐被建构成意蕴丰富的文学原型,连理枝具有了超出其物理形态的内涵。作为一种固定下来的文学原型,连理枝通常作为夫妻或情侣死后灵魂的化身,寄寓着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崇高爱情的歌颂。这一原型产生的背后包含深刻的文化渊源,在其定型之后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衍生和演变形式。在爱情悲剧的故事模式中,因为有了连理枝形象的出现,爱情没有因为故事主人公的死亡而结束,以另一种植物形态继续存活了下去,寄托了人们希望爱情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连理枝原型的出现,使文学作品中的现实悲剧获得了温暖甜蜜而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也使读者在幻想和回味中对爱情悲剧所存在的现实世界依然充满温暖的希望。

小解:

①王兰英.汉乐府民歌赏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151

②(晋)干宝撰.搜神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07

③王兰英.汉乐府民歌赏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151

④(晋)干宝撰.搜神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07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王兰英.汉乐府民歌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4](晋)干宝撰.搜神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5]程金城著.原型批判与重释[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陈伦文. “连理枝”词源考辨及文化阐释[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60-62.

[8]梅晓云.连理枝与如意树——试论中印文学中爱情悲剧的幻想解决[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4:97-103.

作者简介;葛俏俏,女,(1991-),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过了期的爱情,可以丢掉吗?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荡气回肠的绝美爱情
寻觅爱情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