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
2016-11-22邵曰恒
邵曰恒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总结我30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存在于数学的整个教学中,思考问题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设定让学生思考设定的对象,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目前学生思维,把握好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剪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交流中,激发学生寻求不同的剪拼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发现是创新的先导。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发现中产生创新的意念和灵感。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许多不同的圆形纸片和实物,通过学生动手量一量圆的周长、直径填在表格内,通过一系列量出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使学生在思索中,进而体现圆周率值,从而产生数学探究的快乐。
三、在求异中培养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学生求异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就是要让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不守旧于框框,有独到的见解。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发给学生各种三角形,包括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以及其它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请学生两两相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经过拼、量、凑等实践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只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且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才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增强尝试、探究的力度,有利于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好朋友,想象力丰富的人创新能力也强。我们曾在低年级数学课出示一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图形中包含几个小木块。大部分学生说五块,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四块。这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拿出学具摆这个图形,说四块的学生通过操作醒悟自己想象中的思维缺陷,即对“躲”起来的一块是想象中的空白。此时教师再出示原图形的视觉转移图,让学生在思维中留下“躲”起来的一块在立体图上表示的清晰图形。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后,提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又可以用横截面积乘以长?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摆弄和观察,通过讨论回答说,把长方形竖起来可用底面积乘以高,如果横着放就是横截面积乘以长。这样回答是通过学生一定的想像才能得出的,学生也在想象中体现创新的内涵。
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实物接触的少,一个鸡蛋重多少、一桶油重多少,有些学生无法确定这些重量单位。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去观察物品,让他们去观察哪些物品用克作重量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好的、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六、课堂中多采用讨论和交流的学习方式
讨论、交流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以辨明是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认知矛盾的不断深化、发展,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争辩是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的观点,那么在争辩的过程中自己不但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不但纠正错误意见,还要提出自己的疑问。另外,在交流中,别人的意见可能对自己原有的认知是一种启发,两个人或几个人思想碰撞以后,就有可能产生更新,更先进的观点或结论。从而达到在学习数学中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让其具有创新思维,那么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得数学知识,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中求进步,在学中会思考,在学中大胆创新,只有这样,创新精神才会凸显,才会让创新人才日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