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2016-11-22陈晓平
陈晓平
【摘要】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让学生与语文教材直接对话,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将读书与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与学生学习需要结合起来,定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能力。
【关键词】实践性 读书 对话 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让学生与语文教材直接对话,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今天,我想具体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其语文能力。
第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认读感知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引入课题后,就放手让学生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正确,并能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 让他们自己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大意。因为,读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其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动脑思维的过程。也许有人认为,花太多的时间去读书,课堂教学任务如何能完成。殊不知,阅读教学是不能以老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在学生的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许多问题学生已经解决,教师应指导的是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疑难问题,这样做更能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在低段教学时,会出现有孩子将课文中的词语读断,长句不能准确停顿的情况,这就是孩子缺少语感的表现。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记得刚接触新课标时,有人完全否定了过去的教法。认为老师范读是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其实,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阅历、理解能力都还很有限,教师范读,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仿的范例,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句子,把握句意。在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许多重点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研读这些重点语句,让学生品味语句的精妙显得尤为重要。以《诺贝尔》第八、九自然段为例:
我让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 然后思考自己从这两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并从中找出相关语句说明理由。
学生们通过不断默读思考,从读中去悟,悟中所得:有的说诺贝尔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诺贝尔的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他可能因此失去生命却毫不退缩。还有的说诺贝尔满身鲜血地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可以看出他成功后激动无比的心情,自己身受重伤也毫不在意……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品味,诺贝尔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变得栩栩如生。
第三、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应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以《莫高窟》第二、三自然段教学为例: 教学中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在写法上有什么新发现。学生通过默读比较提炼出本文重要的构段方法:总写事物的特点——围绕特点具体写(面、点两方面)——观看后感受。课后我指导学生将阅读课中所学的方法与写作结合起来. 应用这种方法进行练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学习迁移运用。
第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不同文章采用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此外,学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交流读后的独特感受和想法,同样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
第五、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课堂上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我常从课题人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寻求答案。学生阅读的兴趣明显增强,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提升了阅读的实效性。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许多问题:林冲是什么人?洪教头是什么人?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结果如何?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们读得趣味昂然。
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增高,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要想增强课外阅读的效果,读有所获,就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有目的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在班级开展《水浒传》的读书活动,学生兴趣明显增强。
“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语文教学中,将读书与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与学生学习需要结合起来,定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