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书法艺术研究
2016-11-22左越
摘 要:在中国书法艺术两千多年来发展演变的长河中,《石门颂》为千古流传的著名碑帖之一,它是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的典型代表。《石门颂》这件作品给书法界增添了无以言说的书写空间,它以苍茫大气的用笔特点加以独特的书写材质,形成特有的汉隶摩崖刻石,富有韧性、纵横开阖。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洒脱自如,意趣横生,带给人别样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摩崖刻石;隶中之草;苍茫大气
中国汉代摩崖刻石《石门颂》(又名《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汉隶开张风格的代表作。《石门颂》艺术表现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在汉碑中形式极少,开汉隶苍茫豪爽的书风。其章法上纵横行列,不拘章法;结体疏密斜正,挺拔有姿,极富变化;行笔圆劲流畅,自然舒展,具有迭宕野逸、天真烂漫的风格。此碑刻所刻之地是在所颂工程最艰险处的悬崖绝壁之上,人屏息而视,能感觉到山川之骏雄,阁道之幽微。
一、《石门颂》书法艺术风格产生的背景
东汉碑刻和摩崖刻石东汉时期,由于统治者提倡名节孝道,崇尚儒学,私学授受经学十分兴盛,社会上树碑立石、崇厚葬之风盛行,各种碑刻门类齐全。其中碑刻是东汉开始盛行的一种刻石类型,摩崖刻石是东汉碑刻门类中的另一大宗。摩崖刻石,是指在粗粝的天然崖壁上略加磨冶,书刻文字以叙事记功。有时崖岩需要加以凿磨整治,然后再刻字。内地摩崖刻石,多为书刻文字以述事记功。其中《石门颂》(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正是东汉这一时期著名的汉代摩崖刻石的代表作之一,其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原镌刻在今陕西宝城县东北褒斜道入口处的石门隧道西壁上。此为东汉顺帝时期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歌功颂德的颂文,其中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司隶校尉杨孟文上书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碑文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二行,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十字,正文二十二行,每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是形制较大的摩崖刻石,全文共655字。
二、《石门颂》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石门颂》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书写材料为粗糙的天然崖壁;二是书风豪放。如上文所说,摩崖刻石是指在粗糙的天然崖岩上略加磨冶刻凿出来的石刻文字。刻凿时,先将文字书写到摩崖上,然后再由工匠刻凿。所以,刻出来的作品与原作相比风貌会不尽相同,在保持原作结字的基础上,多了金石气息,且加上风侵日噬,故又苍劲豪迈,古朴浑厚。就此而言,《石门颂》与其他摩崖刻石相似。严格意义上讲,《石门颂》是篆书向隶书的过渡,它不需表现出篆书的规范写法,也不需表现出成熟隶书的形式。《石门颂》正是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似篆似隶的书体,它是篆书的突破,比之秦隶和西汉隶书也显得更加成熟优美,而没有后来出现的《张迁碑》《曹全碑》那么规整有序,其韵味也更胜于后者,更加显得潇洒俊逸、灵动天真。
三、《石门颂》书法艺术特征
《石门颂》的艺术特征,无论是笔画线条,还是结构布白,都堪称独具特色。书法家面对崖壁表现出其广阔胸襟,他用毫不做作的本色示人,追求营造一种与苍茫天涯相匹配的深远意境,追求“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的玄妙艺术境界。
(一)舒朗野逸,自然空灵的章法
章法,即书法作品的格局布白,如古代打仗排兵布阵,如盖房建屋,搭架结构,继而把里面的写作内容写好。一幅作品的章法尤为关键。《石门颂》首先在章法上采用竖有行、横无列的布局方式,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格局,给人以形宽气紧、舒展奔放的自然美。正文二十二行,每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这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格局,既沿袭了之前规矩、整齐的小篆布局风格,又给人以宽松、舒展的自然美感,为每个字根据自己的大小长短尽情发挥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因为隶书的结体参差起伏、巧妙多端,改变了小篆均齐、对称的结体方式,较楷书方块字也更活泼,这为章法的出奇制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石门颂》,时而法度严谨,如君子揖让;时而简散淡远,如众星丽天;时而大小不一,如乱石铺阶。分而观之,似无规律可循,但观全碑,则疏朗贯通,一种自然空灵之美油然而生。
(二)圆劲流畅,奔放灵动的用笔
《石门颂》继承了简牍帛书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洁性用笔,以圆笔为主,并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笔画圆劲流畅、古拙含蓄而富有韧性,毫无矜持做作之感且富于变化。起笔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笔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回锋,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自然天成,不做多的修饰。其笔意含蓄凝练,浑圆瘦劲,线形较细如古藤屈铁,立体感、重量感极强,内涵意趣丰厚而不空泛,凸显纵横驰骋、奔放恣意之态,具有很强的律动感。
(三)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的结体
《石门颂》从结体上看,具有舒朗开阔、参差错落的特点。《石门颂》结体中那些断笔松动的地方,使方框和紧密部分显得舒展,令人有迥肠荡气之感;而结字部位之间,甚至左右邻近字之间,却常常笔意通畅,连成一体,在整体布局上揖让自如,此呼彼应,其气韵神采,决非得于随意偶然,而必定是书家匠心经营的结果。
四、《石门颂》书法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文化艺术成就受到千百年来中外学者和书法艺术家的充分肯定,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不朽杰作,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佳作。《石门颂》的书者能够因势生情,以文融情,能够突破各种规范制约,书写自由舒展,其做到充分表情达意的抒情效果,故《石门颂》也为历代书法家所喜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美吸引着诸书家为其著书立说。东汉迄今,历代重视石门摩崖刻石的专家学者数以百计,为历代书家所重视和喜爱,清乾以后,历代书家尤为推崇。清代的康有为、杨守敬等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都涉及《石门颂》。如康有为撰文盛赞《石门颂》书法:“杨孟文碑(《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各具深趣,隶中之草也。”清末杨守敬《评碑记》云:“《石门颂》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处。”可见其开奔放飘逸书风,对后世影响尤深,历来深受书家喜爱和推崇。
学习《石门颂》对我们如何进行隶书学习和创作提供启示。以《石门颂》为古典依据的隶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必须有深厚的功力做基础。《石门颂》是一种很好的参照,可以学习隶书不同风格的形式创造,以便获取更丰富的营养和审美效果。可以通过亦步亦趋的临摹,也可以通过反复读帖,从《石门颂》笔法、结字以及章法上领悟艺术特征,也可以与其他汉碑之间比较差异,从差异中领悟其艺术特征。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的书学思想。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一百首》之第三十二首云:“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数《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先生这一方法甚是有益,他认为要领悟《张猛龙》等刻石书法的笔法,必须参看六朝墨迹,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做到正确地学习《石门颂》摩崖刻石。
五、结语
《石门颂》以其精湛的技艺,彪炳千秋,引起书法界普遍重视。它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不仅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石门颂》的存在方式为摩崖刻石,且因其所处位置野外,故少庙堂之气,而多山林野逸之妙,向世人展现了独特的美感,体现着潇洒灵动、朴厚大度、气势磅礴、纯真隽永的汉隶神韵。
汉代能取得这样的书法艺术成就,在康有为看来是“书至汉末,盖盛极矣。其朴质高古,新意异态,诡形殊制融一炉而铸之,故自绝于后世矣”。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不朽杰作。我们从各个角度把《石门颂》书法艺术特征进行剖析,把其对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后人在《石门颂》隶书创作中的收获进行对比,便能够认识到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这使得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和更深层次地研究,并对之做出准确客观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惇.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3]华人德.中国书法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陈振濂.书法美学通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6]启功.论书绝句[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7]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左越,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李放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