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类型抢眼 细节牵强
2016-11-22刘倩
刘倩
“躲藏在别人家中生活的陌生人、发生在寻常身边的都市怪谈”。从《捉迷藏》的故事大意来看,电影类型化明显。在中国电影并未真正实现类型化进程的当下,国产片《捉迷藏》进行了一次写实惊悚类型的实验,但从整个故事来说,逻辑和细节都存在多处bug,在翻拍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一部翻拍
只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
2013年的韩国电影《捉迷藏》源自真实事件,影片以惊悚的表现手法,剖析了深层的社会问题,获得了韩国历史上同类型影片的票房冠军。中国版《捉迷藏》完全翻拍自韩版,由执导过《马背上的法庭》的刘杰操刀。
从两部片子来看,除了一些细节上稍有改动外,整个故事和人物关系大体上相同。从国产《捉迷藏》来说,“吓人”的方式终于摆脱了纯气氛式摄影机主观引导,故弄玄虚和虚张声势的吓人气氛有所减少,而是从故事情节的推测上引导惊悚的危机。在血腥暴力的层面,《捉迷藏》没有乱力鬼神,保鲜膜木乃伊式裹尸体的呈现已经算是偏重最重口的镜头展示。严格来说,《捉迷藏》的惊悚心理战仍旧是建立在剧情设定的节奏推进中的,而不是一味出现吓人的镜头来制造惊悚。
一点不足
是否可以忽略逻辑细节?
在节奏的把握、惊悚的氛围、打斗的场面和音效都可圈可点的情况下,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惊悚片是否可以忽略逻辑细节?一个例子,女主角在营救小孩和自救中多次忘记关家门,让凶手有机可乘,这是有多缺乏社会安全常识啊?另一个例子,惊悚片始终主角光环,男主角已经被打残并被严实裹上了保鲜膜,突然就复活了,被打爆了头还能开车,并且对于已经杀了两个人的凶手来说,怎么说也算是有了杀人经验,下手如此不缜密可信么?又一个例子,已经接到室内报案的110是否不能破门而入?只能傻傻在门外等待?
如果说因为是惊悚片,重在惊悚而这些bug就可以忽略不计,翻拍或许丧失了一些意义。
一点突破
惊悚片首次与现实结合
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170亿,惊悚悬疑类的电影票房占7.9亿,201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18亿,其中惊悚悬疑类票房12.5亿,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6亿,惊悚悬疑类票房占14亿,相对来说,惊悚类题材的票房发挥一直比较稳定,由于惊悚类型拍摄周期短大部分都是在室内拍摄、投入小,加上此类题材又具有天生吸引力,使得惊悚片反倒成为了电影投资方眼中发挥稳定的对象。虽然《捉迷藏》基于翻拍,也有值得承认的突破点,在内地大银幕上,惊悚片首次将现实题材与社会生活,以一种悬疑惊悚的气氛结合在一起,使得观众进入电影院不再只是观看由于精神分解导致的神神鬼鬼。
一点遗憾
国产惊悚片存在的意义
《捉迷藏》剧作的零散性、逻辑的随意性拉低了电影的质量,最终给人一种只是“装深沉”的感觉。仔细看下去,该片只有两个人物具有人物小传:霍建华饰演的不死男主角(弟弟)、以及被误以为是凶手的哥哥。弟弟患有洁癖和精神分裂,在片中不断洗手,时不时产生幻觉,然而这个精分的设置很鸡肋,似乎只是为了利用精分出现一些类似幻觉的惊悚画面而已,最后不了了之。而在杀人凶手这里,整部戏里并没有呈现出她的人物小传,以及戏里时不时出现的疯子这条线索(疯子坐在男主店门口,掳走男主孩子),最后也不知所终。所以,在《捉迷藏》做了些突破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如何在惊悚的类型上做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如何做到在一个好故事的基础上类型化?《捉迷藏》迈出了一小步,在中国电影类型化的未来,还有一大步的空间需要去努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