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PDA模式的构建
2016-11-22刘春梅
●刘春梅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2)
李志军
(徐州市王杰中学 江苏徐州 221004)
【资源·共享】
论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PDA模式的构建
●刘春梅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2)
李志军
(徐州市王杰中学 江苏徐州 221004)
文章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及美国大学图书馆PDA模式,阐述我国高校图书馆PDA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实施原则、组织机制、关键影响因素、实施模式及流程;同时,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读者需求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特点,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类读者决策采购”(Similar PDA)观点,并详细分析PDA模式与“类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区别与共同点,提出构建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PDA模式的实施路径。参考文献21。
读者决策采购 类读者决策采购 模式构建 文献资源建设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模式是基于读者的文献利用需求而实施购买的一种馆藏资源建设方式,它起源于馆际互借服务,主要用于电子图书的采购,对于提高图书馆资源建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据Stowell Bracke调查,PDA模式采购的图书中36%的流通次数超过5次[1],大大高于传统采购模式。特别是PDA起源于美国高校预算紧缩的背景下,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大学图书馆得到了深入实践[2],特别适用于读者规模小、资源建设经费紧张的中小型图书馆,因此,PDA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对其它图书馆的非主流信息需求的资源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1 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与主要问题
1.1 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紧张
信息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数量激增,价格不断上涨。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统计,1986~2008年间图书价格平均每年上涨2.9%,期刊价格也迅速上涨[3],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应对,例如,推行馆际互借、控制高价图书购买等。
1.2 用户信息需求复杂
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和即时性的特点,倾向于即时获取数字信息资源,除了获取专业信息,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较为感兴趣,致使读者信息需求把握更加困难。据Ithaka调查,只有35%的美国大学图书馆认为“我的图书馆已经研究出非常有效的策略以满足读者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和研究习惯”[4]。
1.3 学科馆员制度及馆际互借系统有待深化
早在1998年国内图书馆已开始推行学科馆员服务[5],随着信息技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部分高校的学科馆员的定位与功能正在走向以嵌入式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3.0阶段[6],但对于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的来说,找到服务切入点,切实了解用户需求,仍然是所面临的瓶颈之一,学科馆员从事资源建设的职能发挥不充分,用于弥补资源不足而实施的馆际互借服务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条块分割严重,经费投入不足、服务面窄等问题[7]。
1.4 图书馆服务的社会效益有待提升
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是图书馆实现社会效益的关键所在。为了应对读者需求的复杂性,图书馆基于传统采访模式实施并不断优化读者荐购服务[8],但依然造就大量文献闲置,读者更倾向于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据互联网与美国人的生活项目(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调查[9],2002~2011年,美国使用搜索引擎的网民比例从52%上升至72%,搜索引擎仍为其主要信息查找方式,提升图书馆服务的社会效益有待探索新模式。
2 美国大学图书馆PDA模式的主要特征
2.1 PDA运行环境的设定
在实施PDA之前图书馆需对影响PDA运行的相关要素进行设定,主要包括遴选出版商、设立专项经费、整合图书馆集成系统以及选择适宜的PDA模式等,如俄亥俄州立大学选择同YBP和ebrary合作,预存经费2.5万美元,整合本馆INNOPAC系统,选择系统PDA模式(完全由系统实施购买)从事电子图书的采购[10],爱荷华大学基于Aleph system开发PDA平台,预存经费5万美元用于电子图书采购[11]。
2.2 PDA实施策略的制定和调整
美国大学图书馆主要由学科馆员制定资源建设标准,采访馆员设立预设文档及触发参数,加强PDA监测,并根据PDA评估结果不断进行策略调整。如爱荷华大学在系统PDA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图书短期租借(short-term loan,简称STL)的PDA模式[12],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设定读者文献利用次数≥4次,系统自动触发购买,并且一年清理一次过期数据[13]。
2.3 注重评估PDA的实施效果
在选择适宜的PDA模式并实施PDA后,注重对PDA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有助于及时了解PDA的实施效果、有助于PDA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在对PDA进行效果评估时主要涉及PDA所购图书流通率、平均利用成本等要素,PDA评估显示该模式所购文献的平均利用成本明显低于传统模式,如杨百翰大学传统模式所购图书的平均利用成本中位数(median CPU)为9.87美元,是PDA模式的18倍[14],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PDA所购电子图书的平均利用次数为143次[15]。
3 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PDA模式的关键要素
对比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PDA要注意3个实施原则5个关键影响因素,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机制,选择适宜的实施模式,并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
3.1 实施原则
(1)适合馆情原则。图书馆在实施PDA时应依据自身经费、技术及人力资源等条件,选择和制定适当的PDA模式、实施策略、预设经费等问题。模式选择、人员素质及经费额度关系到PDA实施的可持续性。
(2)需求导向原则。研究分析用户信息行为,并以此设定预设文档、触发参数等要素,设计本馆个性化PDA模式,用户信息需求分析对PDA所购文献是否适藏及读者文献满足率等问题将产生重要影响,如堪萨斯大学图书馆调研近四年馆藏文献利用状况,以此确定预设文档范围[16]。
(3)讲究效益原则。PDA实施所涉及的经费、人力等投入及所购文献的读者满意度等问题影响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效益,因此图书馆在实施PDA时需考虑产出/投入比,使其趋于最大。如伟谷州立大学图书馆从经济学角度选择、设计和评估短期租借PDA模式[17]。
3.2 关键影响因素
(1)图书馆组织机制。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科层制”的管理结构,虽然带来了岗位分工专业化等优点,但也存在抑制馆员的创新精神等问题[18]。而美国大学图书馆大多采用团队式的组织结构,这有利于组织内部的交流与协调,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要针对PDA的建设需求,建立配套的组织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建立OSUL馆藏顾问委员会并由其设定PDA资源建设标准[19]。
(2)人员配备。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馆员知识结构单一,服务能力距离PDA对馆员的素质要求有一定差距。PDA要求采访馆员能熟悉PDA操作流程,具备读者信息分析与PDA评估能力,可参与制定本馆PDA实施模式及实施策略,能够合理设定和调整预设文档及触发参数。
(3)图书馆经费。资源建设经费的充足度关系到PDA能否持续,如爱荷华大学图书馆预存PDA经费5万美元,实际花费约9万美元[20]。为此图书馆需设立PDA专项经费,可分为测试经费及预留经费两部分,前者用于PDA测试期出版商系统的预存经费,后者用于PDA后续经费补充,合理确定二者比例。
(4)技术因素。依托现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丰富国产系统的读者荐购功能,开发PDA管理平台,利用统一认证技术实现与出版商系统的无缝对接,并根据PDA实施状况不断进行技术调整,这要求技术人员要有较高的技术处理能力。
(5)图书提供商的服务水平。图书提供商PDA平台的可操作性影响PDA的模式选择及实施策略的制定,国外图书提供商的PDA系统可提供多种参数设定方式,部分提供商允许实施短期租借,并对电子图书使用期限做出弹性规定等。我国图书提供商可依托现有采访系统开发PDA采购平台,保证MARC信息的准确无误。
3.3 PDA模式的组织机制
PDA模式涉及到PDA平台开发及技术调整、资源建设标准制定等工作,关系到图书馆众多部门,因此成立PDA资源建设委员会是PDA的重要组织机制,是实施PDA的关键。
委员会职能:
(1)馆长、副馆长。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决策,对PDA模式的实施策略、资源建设标准、参数设定及经费分配比例给予指导性意见。
(2)资源建设小组。资源建设小组是实施PDA的核心力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力量:学科馆员。分析图书馆客观条件、资源建设战略等,制定资源建设标准。采编部。制定资源建设标准(没有设立学科馆员的院校),设立和调整预设文档和触发参数,监测PDA进程,评估PDA实施效果。读者服务部。读者信息收集和文献流通状况分析工作。各类型读者代表。对文献资源建设状况拥有评价权。
(3)技术小组。提供技术支持,负责PDA平台开发和技术更新。
人员构成:委员会由馆内人员和馆外人员共同构成。馆内人员由图书馆主管资源建设的副馆长、图书馆部门主任、学科馆员、采访馆员和信息系统馆员组成,馆外人员由各院系专家、各类型读者代表组成,委员会人数以10~20人为宜,人数过多不宜意见集中、人数过少不宜发挥委员会功能,具体包括副馆长1名;采编部、读者服务部、参考咨询部、信息技术部主任各1名;采访馆员2~3名;技术馆员1~2名;学科馆员、馆外专家及读者代表分别为2~3人,可优先选择本馆业务骨干,推选乐于参与资源建设的院系专家和读者代表。委员会可由副馆长定期召开会议或读者座谈会,处理PDA运行的新问题,此外,可不定期邀请相关出版商召开咨询会议,了解PDA服务方面的新进展等。
3.4 PDA主要实施模式及流程
美国大学图书馆PDA模式类型多样,其中主要有:系统、网络书店、短期租借、馆际互借、快速订购、读者荐购、预存队列等PDA模式。
不同的实施模式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设计而来,即使是同一种实施模式,在中国与国外不同的图书馆发展大环境下,具体的工作流程也有所不同。
美国大学图书馆不同PDA模式的基本流程大致相同:采访馆员将出版商目录经过详细筛选导入OPAC系统形成PDA预设文档,读者检索文献,系统根据读者文献利用状况依次匹配预设文档及触发参数,符合既定条件,即自动触发购买。
笔者基于美国大学图书馆的PDA模式,构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PDA模式的元流程,如图1中间部分,并基于元流程,追加不同PDA模式的个性化子流程,扩展出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实际的PDA流程,如虚线框①部分为电子图书短期租借PDA模式的子流程图;虚线框②部分为网络书店PDA模式和快速订购PDA模式的子流程图;虚线框③为馆际互借PDA模式子流程图,黑色加粗方框为流程图起点。
我国高校图书馆PDA元流程即: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检索图书,系统将PDA图书显示在藏目录下方,若读者所利用文献为预设文档图书,且文献利用符合规定,如浏览时间超过10分钟等,系统将对该图书做出标记,同时匹配触发参数,若标记数量符合参数设定,系统自动触发购买,并自动扣除购书经费,读者退出OPAC系统时,系统进行读者需求满足判断,若需求满足,读者退出系统,否则读者可进行网络书目信息查找,并可将感兴趣的书目信息发给采访馆员,由采访馆员决定是否购买及进行策略调整,同时将书目处理结果通知读者。
以下将对上述7种PDA的实施模式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PDA实践研究起借鉴作用。
图1 PDA模式元流程及部分子流程图
(1)系统PDA模式及流程。实施模式:系统PDA模式完全由系统根据读者文献利用状况自动实施购买,学科馆员不参与其中。图书馆在PDA前期工作如PDA平台开发、书商及PDA模式选择、策略制定、预设文档及触发参数设定等工作准备完毕的基础上,以极低价格购入预设文档,导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形成PDA测试库,系统根据读者文献利用,如浏览纸本图书书目、复制电子图书内容等行为,自动购买文献。
工作流程:系统PDA模式的流程与上述元流程相同,即读者检索文献,系统匹配预设文档及触发参数,符合条件,触发购买,详见PDA模式元流程。
(2)网络书店PDA模式。实施模式:图书馆与网络书店签订PDA协议,若用户通过网络书店购买图书,并符合预设文档要求,图书馆采取代为付费的方法满足读者需求,读者文献利用完成后将图书返还给图书馆。
工作流程:该流程在原流程的基础上,追加读者身份判断子流程(虚线框②),并将元流程中的触发参数匹配这一步骤去除,即读者浏览网络书店图书目录,当读者下单购买时,系统判断其是否为具有PDA协议的图书馆用户,若读者身份符合要求,系统将匹配预设文档,此处读者已经下单,故读者需求为真实文献需求。所以笔者认为无需匹配触发参数,若读者所购文献符合预设文档要求,即自动触发购买,并通知读者还书,同时将书目发给采访馆员,如图1所示。
(3)短期租借PDA模式。实施模式:该模式以系统自动购买为基础,采访馆员部分干预,专门用于电子图书采购。图书馆经过前期筛选,以较低价格从出版商租借预设文档图书(除复制、打印,读者短时间浏览免费),按次支付读者文献利用费用,由于高价图书多次租借时,其租借费用可能高于图书价格,所以图书馆设定当图书租借费用大于一定金额,由采访馆员判断是否继续实施租借或直接购买,如德克萨斯大学规定STL金额超过50美元由采访馆员实施判断[21]。
工作流程:该流程在元流程的基础上,追加采访馆员干预子流程(虚线框①),即读者文献利用符合规定,如浏览时间≥10分钟等,且愿意继续利用,系统创建STL订单,同时实施STL费用判断,若STL费用高于图书馆既定值,系统将阻止读者继续利用文献,并将图书目录发给采访馆员,由采访馆员对其进行人工判断,采访馆员处理完订单后通知读者图书已可以继续使用,否则图书馆支付STL费用,系统匹配触发参数,STL订单个数符合要求自动实施购买,如图1所示。
(4)馆际互借PDA模式。实施模式:馆际互借PDA模式指图书馆将部分符合预设文档要求的馆际互借请求,采取购买而不是馆际互借的方式予以满足。该模式无需匹配触发参数,故图书馆对预设文档的范围设定要极为严格。
工作流程:该流程需在元流程的基础上追加馆际互借请求子流程(虚线框③),去除元流程中的匹配触发参数部分,即读者发出馆际互借申请,系统自动匹配预设文档,符合要求,图书馆购买,否则实施馆际互借,图书馆支付馆际互借费用,如图1所示。
(5)快速订购PDA模式。实施模式:图书馆设立“快速订购”按钮,对教材、教参、重点课题等图书执行快速订购策略,图书配送迅速,书商可将图书(纸本)快递给读者,对不符合条件恶意运用此模式的读者,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工作流程:该流程基于元流程追加读者身份判断子流程(虚线框②),去除读者检索及参数匹配步骤,具体为读者点击“快速订购”按钮,若读者为普通用户,系统弹出快速订购提醒“快速订购适用于教材、教参,其他图书点击读者荐购,否则将限制读者推荐”,若读者为特殊专家,系统引导读者填写书目信息,并自动匹配预设文档,符合要求系统自动发订,否则发给采访馆员,若读者提供信息模糊,采访馆员告知读者,并提供相似文献,如图1所示。
(6)读者荐购PDA模式。图书馆设立“读者荐购”按钮,读者荐购信息符合预设文档要求,系统自动发订,否则由采访馆员判定是否购买,并通知读者,具体模式及流程与快速订购模式相似,不区分读者身份,图书处理速度稍慢。
(7)预存队列PDA模式。实施模式:图书馆根据集成管理系统中读者对某种图书的预约数量,由采访馆员决定是否增加图书复本。
工作流程:采访馆员对触发参数(图书预约数量)进行设定,当图书预约数量超过系统设定时,系统自动将图书目录发给采访馆员,由采访馆员判定是否增加复本。
4 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类读者决策采购”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采取的是与PDA类似的模式,笔者称其为“类读者决策采购”简称“类PDA”。“类PDA”是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考虑价值性馆藏资源建设,而且将读者的文献需求纳入资源建设体系之中,采用各种方式获取读者信息需求,注重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并以此来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具体表现为:
(1)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指导和协调馆藏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的重要职能之一,他们依托自身专业背景,根据读者需求鉴别选择各种资源,决定馆藏资源的保存、更新和剔除。
(2)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完备。在满足用户需求理念的指引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从区域性馆际互借系统发展到全国范围内的馆际互借服务,较为著名的有CALIS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系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3)读者荐购方式多样。有传统的表单式荐购;微信、QQ等交互式荐购;网上在线书店荐购;中图公司的海外图书采选系统以代表的外文图书荐购平台等。
可见,我国高校图书馆长期实践着“类PDA”这一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为实施PDA奠定了良好基础。
4.1 “类PDA”模式为PDA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实施基础
(1)重视读者信息需求。PDA模式赋予读者选书权,“类PDA”模式鼓励读者参与资源建设,两种资源建设模式虽服务效果不同但都是由读者需求催生的。
(2)读者参与资源建设。PDA模式让读者分担采访馆员的部分工作。“类PDA”模式挖掘读者信息需求,鼓励读者参与资源建设。
(3)提升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DA模式所购文献流通率明显高于传统方式,读者满意度提升。“类PDA”模式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读者信息需求,对提高经费利用率和读者满意度有益。
(4)“类PDA”是PDA的初级阶段。PDA模式起源于馆际互借服务,馆际互借、学科馆员制度及读者荐购等是PDA模式形成的土壤,是资源建设更高级阶段。“类PDA”模式采用学科馆员、馆际互借、读者荐购等满足读者需求,是PDA模式的初级阶段。
4.2 PDA与“类PDA”的区别
PDA相较于“类PDA”在读者参与程度、实施效率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特征(见表1),具体表现在:
(1)读者介入采访程度。PDA模式通过读者文献利用自动购买文献,读者享有决策权。“类PDA”模式虽也征求读者意见,但采访馆员享有决策权,读者意见仅作为参考。
(2)购买机制。PDA模式多为系统自动购买,部分不符合要求的文献由学科馆员判定。 “类PDA”模式是采访馆员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手工操作完成订单发送。
(3)文献利用率、读者满意度及文献满足周期。PDA模式所购文献针对性强,文献满足率高,电子图书的文献满足周期为零,纸本图书的文献满足周期较短。“类PDA”模式,文献采访盲目性大,所购文献流通率低,读者满意度下降,馆际互借服务满足周期较短,大部分图书馆图书满足周期较长。
(4)读者知情权及信息权。PDA模式读者并不知情,可减少恶意购买,赋予读者同等信息权,任何读者均可通过文献利用触发购买。“类PDA”模式读者事先知道图书推荐,恶意推荐的可能性较大,该模式对外向型读者,文献满足率高,对部分不擅长交流的内向型读者文献满足率较低,间接造成读者信息权的不平等。
(5)理论依据。PDA模式赋予读者选书权,是需求论的集中体现,保留传统模式,体现馆藏建设的价值论,是需求论和价值论并重的资源建设模式。“类PDA”模式采访馆员享有决策权,考虑读者文献需求,是价值论为主,需求论作为补充的资源建设模式。
表1 PDA模式与“类PDA”模式的区别
5 我国高校图书馆PDA实施模式
通过对我国高校图书馆PDA的实施原则、组织机制、关键影响因素、实施模式、流程分析,以及对我国“类PDA”模式的详细分析,形成我国高校图书馆PDA的实施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高校图书馆PDA模式的模型图
PDA资源建设委员会受图书馆馆长的领导,下设资源建设小组和技术小组,分别负责数据调研及技术支撑。资源建设小组制定预设文档、触发参数和实施策略,需考虑PDA的实施原则、组织机制、关键影响因素及本馆“类PDA”现状,黑色加粗方框是纸本图书系统PDA模式的简要流程,为保证PDA各实施要素的正常运行,图书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政策支持。制定PDA实施的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将基于PDA的资源建设模式写入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战略规划中,结合图书馆客观条件和资源建设目标,制定实施和推广PDA模式的当前及中长期计划,对PDA模式的实施经费、实施载体及预期实施效果做出详细说明,并结合PDA年度评估对实施方案做出调整。
(2)加强部门协作。美国大学图书馆的PDA实践经验证明有效的部门合作有利于PDA实施。建立PDA组织机制需调动各部门人员参与其中,而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各部门缺乏协作机制、协作意识及协作精神,这需要图书馆馆长及各部门领导发挥领导机制,建立可操作的合作方案,加强组织与协调。
(3)建立激励机制。PDA资源建设委员会成员(资源建设部除外)需承担本部门常规工作和PDA相关任务,且PDA在我国尚无完整实施案例,实施之初存在一定风险,委员会成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图书馆需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在各工作间寻求利益平衡。
[1] Bracke, M. S. et al.Finding information in a new landscape: developing new service and staffing models for mediated information services[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07,68(3):248-267.
[2] 刘春梅.美国4所高校图书馆PDA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0):38-44.
[3] Martha Kyrillidou. ARL statistics 2007-2008[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0,26(6):427-436.
[4] Matthew P. Long,Roger C. Schonfeld. Ithaka S+R library survey 2010: Insights from U.S. academic library directors[EB/OL].http://www.sr.ithaka.org/research-publications/ithaka-sr-us-library-survey-2013.[2015-04-18].
[5] 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1999(6):30-31.
[6] 初景利.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1-17.
[7] 吴 洋.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的发展动向与问题[J].情报科学,2006(4):522-525.
[8] 蔡宝家.图书荐购发展瓶颈及对策——以集美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16):96-99.
[9] Purcell K. Search and email still top the list of most popular online activities[J].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2011(9):1-15.
[10][15][19] Hodges, D.; Preston,C. ; Hamilton M.J.Patron-
initiate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a paradigm shift[J].
Collection Management,2010(35):208-221.
[11][20] Fischer K S, Wright M, Clatanoff K, et al. Give Em what
they want: A one-year study of unmediated patron-driven ac-
quisition of e-books[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12,
73(5):469-492.
[12]Fischer K S, Diaz C. Four years of unmediated demand-driven acquisition and 5,000 e-books later: We gave’em what they wanted [EB/OL].http://dx.doi.org/10.5703/1288284315296.[2015-03-06].
[13][21] Macicak S, Schell L E. Patron-driven, librarian-ap-proved: A pay-per-view model for e-books[J]. The Journal for the Serials Community, 2009, 22(Sup3):31-37.
[14]Schroeder R. When patrons call the shots: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J].Collection Building,2012,31(1):11-14.
[16]Stratton J, Currie L, and Claassen-Wilson M. "Grappling with changing realities" (2009)[EB/OL]. http://dx.doi.org/10.5703/1288284314743.[2015-05-07].
[17]Way D. and Garrison J.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demand-driven Acquisi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value of short-term loans[EB/OL]. http://scholarworks.gvs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0&context=library_books.[2015-11-10].
[18]王 喜, 肖希明. 图书馆组织管理科层分析[J]. 图书馆建设, 2009(12):87-91.
(赖 宁 编发)Discussion on the PDA Model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 Resources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
Liu Chunmei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002, China)
Li Zhijun
(Wangjie Middle School, Xuzhou, Jiangsu 221004, China)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c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 and PDA model in foreign academic librarie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mplementation factors of PDA model in domestic academic libraries, including the principles, organization mechanisms, key effect factors, implementation models and workflow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collec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 which is initiated by the user demand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Similar PDA', combining PDA model and Similar PDA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models, and constructs the PDA model for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 21 refs.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 Similar PDA. Model construction. Collection development.
G253
A
1003-7845(2016)05-0049-06
刘春梅,馆员,现在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工作;李志军,现在徐州市王杰中学工作。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