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单孔腹腔镜与双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研究
2016-11-22李世聪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柳州545001
李世聪,梁 彪,韦 凯(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545001)
改良单孔腹腔镜与双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研究
李世聪,梁彪,韦凯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545001)
[目的]探讨改良单孔腹腔镜与双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551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双孔腹腔镜手术299例,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252例,术后对两组的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200例患者术前诊断为单侧斜疝,术中发现存在对侧隐匿性斜疝,占总病例数的36.3%;单孔腹腔镜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双孔腹腔镜的手术时间(P<0.01)。[结论]改良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手术器械依赖度低,可单人操作,适于在各级别医院推广。
改良单孔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
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几乎都是先天性鞘突未闭,当腹腔内脏器被挤入未闭鞘状突时形成疝,不是所有开放的鞘状突都将发生腹股沟疝[1]。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技术已在全国各级医院使用多年,其微创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近年随斜疝针的发明,单孔腹腔镜技术也逐渐被广大小儿外科医师掌握。现笔者将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551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51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双孔腹腔镜手术299例,年龄1个月至13岁,男239例,女60例,术中发现对侧隐匿型斜疝124例;单孔腹腔镜手术252例,年龄1个月至11岁,男201例,女51例,术中发现对侧隐匿型斜疝76例。
1.2手术方法采用Stryker腹腔镜系统治疗,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我院2013年1月开始均使用双孔法治疗,2015年5月后开始使用单孔法治疗。
1.2.1双孔腹腔镜方法取脐上方皮肤皱纹处横切口,长约4mm,以6~10 kPa压力建立气腹,经戳卡置入直径5mm的30°腹腔镜头,脐切口左侧约3 cm经另一直径5mm戳卡置入针持,患者取头低脚高约15°斜坡卧位,常规探查两侧腹股沟内环口处,明确有无对侧隐匿性斜疝。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上方约2 cm腹壁血管较少处刺入带双股线的缝针,腔镜内针持接针,于腹股沟内环10点进针,潜行于腹膜外,至3点钟方向出针后再进针,继续潜行于腹膜外,过输精管及精索血管束时将两者与腹膜分离,回到10点方向出针,腔镜下单针持打结,关闭内环口前排尽疝囊内积气,完成内环高位结扎,选择腹壁进针点附近出针。检查无出血后解除人工气腹,撤出两处戳卡,用5-0号可吸收线缝合两处伤口,腹膜、皮下层各1针,皮肤自然对合好,外用无菌敷贴覆盖伤口,结束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斜疝124例。
1.2.2单孔腹腔镜方法取脐上方皮肤皱纹处横切口,长约4mm,以6~10 kPa压力建立气腹,经戳卡置入直径5 mm的30°腹腔镜头,观察两侧内环口,以明确对侧有无隐匿性疝,于患侧下腹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刺入硬膜外穿刺针,针管内带4号丝线进入腹腔,腹腔镜直视下穿刺针走行于疝环平面腹膜外内半圈,跨过输精管(男性)(女性该部位除子宫圆韧带外无重要组织)后刺穿腹膜,留圈装丝线于腹腔内,退出穿刺针;另一穿刺针经腹壁原穿刺点刺入至腹膜外,腹腔镜直视下穿刺针走行于疝环平面腹膜外外半圈,跨过精索血管(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后刺穿腹膜,出腹膜点与前留于腹腔内圈装线位置有0.3~0.5 cm重叠,原圈装丝线穿套穿刺针后退出穿刺针,内侧丝线带出外侧丝线至腹腔外,排尽疝囊内积气,收紧丝线,腹腔镜下观察内环口已完全闭合,双线打结,埋藏线结于皮下组织深处,再次检查内环口是否闭合,腹股沟、阴囊有无充气,撤离气腹、腹腔镜器械,用5-0号可吸收线缝合脐部伤口,腹膜、皮下层各1针,皮肤自然对合好,结束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斜疝76例。
2 结 果
两组病例共551例,其中单侧斜疝187例,双侧斜疝364例,有200例术前诊断单侧斜疝,术中发现存在对侧隐匿性斜疝,占总病例36.3%。两组完成手术时间比较见表1。
3 讨 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经诊断后,都应进行手术治疗,甚至包括早产儿,以防多次发生嵌顿疝,手术可不受年龄限制[1]。手术治疗现已能通过单孔腹腔镜完成,外院使用斜疝针采用提插式缝合方法缝扎内环口[2],我院对手术器械做了调整及简化,使用普通硬膜外穿刺针替代斜疝针,巧妙利用了结扎线与腹壁间的摩擦力,将丝线以环状留于腹腔内,再利用第二道丝线经第一道线圈套后的摩擦力,将第二道线线头提出腹膜外,于腹腔外结扎内环口。我院自2012年开始使用双孔法治疗腹股沟斜疝,门诊随访及文献报道[3],脐旁戳卡伤口有色素沉着、瘢痕疙瘩而影响美观。相比双孔法手术,单孔法减少了一个脐旁戳卡伤口,术后腹部疤痕不明显[4];单孔法使用初期皮下线结反应明显高于双侧,分析原因考虑为穿刺针需完全退出腹腔,另带线置入,不能完全保证经同一穿刺孔道进入,结扎线结内存在少部分肌肉、筋膜组织,浅层组织覆盖少,导致线结异物反应几率增高,经过累计一定的手术操作经验后,线结反应明显减少,基本能做到同一穿刺孔道置入两道丝线,线结结扎于腹膜外,浅层有筋膜、肌肉覆盖,线结反应几率大大减少。在对大疝环患者手术中发现,结扎部分皮肤深层组织可起到加固疝环前壁的效果,减低复发的几率[5]。单孔法手术具有创伤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时间短、术后伤口隐蔽性令患者及患者家长满意等优点,且术者可经过十余台手术的锻炼,可无需手术助手,单人完成所有手术操作,使用的手术器械取材简单、方便,临床医师操作培训周期短,对于治疗方法的推广有很大的优势。
表1 双孔法与单孔法腹腔镜完成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时间比较 (min,x±s)
[1]施诚仁,金先庆,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0.
[2]姚干,杨庆堂,张庆峰,等.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10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1):18-20.
[3]张庆峰,姚干,范国勇.单孔法微型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9(4):295-298.
[4]张杰,邓小耿,伍耀豪,等.腹腔镜下单孔法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势探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13(1):55-57.
[5]孔赤寰,王莹,张柏,等.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7):587-588.
(编辑刘强)
R656.2+1
B
2095-4441(2016)03-0024-02
201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