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新思维培育技能大师

2016-11-22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董事长李葆文

中国设备工程 2016年15期
关键词:工匠大师培育

特约撰稿人: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董事长李葆文

用新思维培育技能大师

特约撰稿人: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董事长李葆文

李葆文近照

·寻找新工匠系列报道·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在谈到2016年工作重点时,李克强总理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的精神。

“工匠精神”,也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的执着。

“工匠精神”,还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心路,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工匠精神”,更是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十三五规划”体现中国国家战略的百大工程项目第16项指出: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就是具有某一让别人难以超越的专业技能的工匠。

学府咨询(国际)集团着手设计和研究建立的“工匠-技能大师培育”体系,聚焦企业“工匠精神”小气候的营造,帮助企业和社会团体尽快形成工匠-技能大师培养机制,让我国的技能大师早日涌现,逐渐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工匠队伍,在他们手下涌现出一个个优质产品和创新工艺,孕育“中国制造”的品牌魅力,助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什么是“工匠新思维”?

众所周知,德国是个工匠聚集的国度,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9家,荷兰有223家,日本有3148家;而小小的山地之国瑞士,世界500强的企业竟然有12家。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和具备超强的竞争力,就依赖其中共有的“工匠精神”。

美国也是重视工匠的国度,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本身就是一个水利工匠,在他卸任总统之后,竟然领导一支队伍开凿了一条运河。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让他世界闻名,在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发明了“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他和哈特莱共同利用醚的蒸发得到-25℃的低温,创造了蒸发致冷的理论。他还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参与了《美国宪法》的制定。一架波音飞机里承载着多少个工匠的微小创新成果?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因特的联合创始人格罗夫、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推特的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优步 (Uber)联合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他们都是性格各异的工匠人物。而这些工匠级人物,很多都是在车库里成长起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美国经济的繁荣,也就没有美国的强大。引用工信部苗圩部长的话:“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强国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各不相同,但追求卓越、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却是共性因素”。

在历史上,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促进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贡献很大,同时也造就了强大的中国。“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几千年前《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厨师解剖牛的精湛技术,这个庖丁就达到了工匠的境界。

中国工匠,源远流长,“巧夺天工”、“独具匠心”、“技近乎道”。中国古代还制定了《工律》、《天工开物》、《考工记》、《营造法式》等工匠制度和技法,形成了师徒相传、物勒工名的工匠传承规则。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工匠精神,例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深海探测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学而优则仕”占据了主导地位,所谓“道、法、术、技”,“技”往往被放在最末位。“劳心者制人,劳力者治于人”思维根深蒂固。人们常常用“雕虫小技”来形容某个被人瞧不起的伎俩。笔者认为,可以雕虫,未必是小技。日益规模化、效率化的生产,让中国的许多企业忽略了其背后的工匠创新和发明。简单的重复性操作又让许多企业忽略了手口相传的师徒制度。若不改变,无以强国!

中国制造需靠大国工匠的努力,这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历史性选择。用新思维营造工匠成长环境,培育工匠文化,设计工匠培育成长机制将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个体化的“工匠”行为演变成群体性的团队制造文化,将“工匠精神”赋予“互联网”思维,我们称之为“新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我们不仅应该提倡工匠精神,还要与时俱进的植入“网络”元素,植入时代进步的基因,以“新工匠”代替传统的工匠。让企业成就无数工匠,让工匠成就强大中国。

培育“工匠文化”须机制先行

“工匠”不仅仅是人才素养培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工匠文化”形成的过程。全民精益求精的风格,举国上下求真务实的作风是“工匠文化”的沃土。摒弃急功近利,拒绝山寨做法,尊重原创精神是“工匠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工厂,是可以形成局部“工匠文化”小气候的,小气候会影响大气候,具有“工匠文化”的小气候形成规模,就必然造就全社会“工匠精神”的磅礴气势。

在企业培育“工匠文化”,相应的机制必须先行。技能大师培育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技能大师培育体系结构设计

一是潜质发现挖掘机制

潜质发现是“大师苗子”的寻找过程,企业要设计相应标准,确定遴选的周期,在全体基层员工中进行挖掘和选拔,发现其中有潜质的人才,使之成为重点培养的技术大师后备人员。为他们提供早日成才的条件。他们中的部分人才未来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技能大师。对于企业主导核心技术方向的工匠人才培养要加以重点关注。

二是成长孵化培育机制

结合大师人才的专业方向,设计定制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对潜在的大师进行培训。

这些课程既应该涉及专业技术内容,又应该涉及创新思想开拓的内容;既涉及传统工艺技巧内容,又涉及现代技术前沿内容;既涉及理论知识,又偏重于实践能力;既结合培育对象的原有文化教育程度,又有一定的挑战高度。

通过培训和严格的考试,通过竞争机制遴选出人才中的人才,成为培育重点中的重点,形成不同级别层次的大师金字塔结构。

三是工作环境营建机制

生产现场是大师形成的土壤,大师必须留在生产基层,靠近生产现场,面对生产实际中的挑战和难题,进行攻关,提出方案,反复试验,加以解决。生产现场是锤炼大师的战场。

与此同时,工厂还要结合自身的生产条件,建设靠近现场的大师工作室,给这些技能大师提供一个适合研究、捉摸、推敲、试错的场所,改进工艺、工具、器具、方法的试验环境。工作场所要配备改善所需要的加工工具、器具、设备、辅助设施和测试仪器、量具以及常用的标准配件,方便他们随时使用。大师工作室要实施6S管理,要有重要技术原理挂图或看板,要有供大师随时写字画图的白板。

四是动机引导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大师的工作激情,工厂要设计即时和长远双重激励机制。对于重大的攻关设计成果或解决方案,按照其产生的价值进行即时定项激励;通过定期对大师技能级别的鉴定,对大师级别定期进行评价和晋升,对应的薪酬工资也相应变化,形成职业生涯的长远激励。

五是作业后援保障机制

作业后援保障可以为大师提供很好的工作条件,其内容包括改善工作中所需要的材料领用、物品外购、外协加工以及所需的资金支持。为简化程序,快速响应,可以赋予大师一定的审批权限。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按照周期给大师一定的钻研基金,允许大师直接采购相关攻关研究物资,也允许大师有研究失败和投入损失。为研究需要,要对大师出差考察学习、参观展会、外出培训甚至出国考察,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为了某项专题研究,必要时企业要围绕大师建立专业团队,由大师统一调度指挥,配合大师进行合力攻关。

六是钻研成果转化机制

对于大师钻研成果,要及时申请专利,进行保护。某些成果在经过论证的基础上,企业要建立课题组,研究设计规模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流程,尽快转化为批量和规模生产,形成产品,投放市场,产生价值。大师的某些研究成果,作为试验室成果,要安排专人配合,快速进入中试和规模生产。

七是标杆影响带动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带动广大员工学习工匠,人人争当工匠,营造全厂“工匠文化”,工厂要定期组织其他生产单元的员工到大师工作室参观学习,展示大师钻研成果和工作风采。组织员工与大师座谈,分享大师工作心得。大师工作室要配有铭牌和大师照片,要给予荣誉,鼓励广大员工争当大师。

八是绩效评价鉴定机制

为了让工匠大师的成长成为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大师评价鉴定机制的设计十分重要。评价鉴定的标准包含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测试结果、发明专利数、钻研成果数、攻关问题解决(难度与数量)、创造价值额、对大师的投入产出比ROI以及大师带徒经验分享等方面的内容。

培育技能大师有“三忌”

为了避免一哄而上,企业要切忌技能大师的培育误区。技能大师培育过程就像“工匠-大师”本身所具有的素养和精髓一样——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以下做法是企业最忌讳的,也是违背“工匠精神”本质的。

忌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技能大师是个长期的培育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企业要用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来培育自己的技能大师,要从“工匠文化”入手,形成人人钻研技术的良好工作氛围。一个浮躁、粗放的企业很难涌现大师级人物。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要有卓越技能和创新能力,要能够面对挑战,解决问题。企业对大师的成长要有耐心,大师对个人的追求要有恒心。

忌形式主义,人为塑造

国际上的很多技能大师是自然形成的,是传统工匠文化熏陶的结晶。我们虽然可以催化和加速这个过程,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弄虚作假来“包装”大师。大师最终要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价值作为衡量。技能大师要的不是表面光环,而是实实在在的价值。企业形式主义塑造某些所谓“大师”,是劳民伤财、自欺欺人,也损环了“工匠-大师”的形象,破环了“工匠精神”的本质。

忌铺张浪费,过分投入

控本增效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需要技能大师是因为大师创造价值。就像质量成本的概念一样,如果为造就大师的投入远远超过大师创造的价值,这种投入就失去了意义。企业不是为了大师而培育大师,而是为了追求质量、效率和品牌而培育大师。恰当的投入,精心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铺张浪费,过分投入同样是违背“工匠精神”精髓和实质的。工匠就是在因陋就简、条件较差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的,没有一个工匠是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图2显示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忌讳。

图2 企业大师培育的忌讳

图3 大师孕育成长过程

图4 技能大师培育工作流程

技能大师成长要经历四个阶段

大师成长、成熟是一个长期孕育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归纳为4个阶段。如图3所示。

大师在本专业领域工作至少要5年以上时间,孕育阶段是大师形成的过程,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然后才进入巩固阶段和推广阶段。

技能大师培育体系的总体工作流程

技能大师的总体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其中,技能大师培养对象的遴选十分重要,对于技能大师既不要求全责备,追求完美无缺,也不要十分随意。其实,技能大师应该是在工匠文化的熏陶下自然天成的,不应该通过选拔培育获得。为了在我们这片目前“工匠文化”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较快涌现出“工匠-大师”级人物,除了氛围和文化这种长远和宏观的环境建设,小环境、小气候以及大师成长条件的建设自然变得十分重要。在有限的财力下,企业应该为有潜质的人才重点的建设适宜的工作和成长场所。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遴选的大师培育对象将来未必真正成为大师,而未被遴选到的人将来也未必不会成为大师。所以,技能大师遴选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非一锤定终身的行动。我们的流程应该给潜在的技能大师,未被发现的人才留有充分的脱颖而出和成长空间。

猜你喜欢

工匠大师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大师剪我也剪
工匠神形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