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2014~2015年342例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6-11-22金国乐铜陵市立医院药剂科铜陵244000

北方药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我院抗生素药品

金国乐(铜陵市立医院药剂科铜陵244000)

我院2014~2015年342例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金国乐(铜陵市立医院药剂科铜陵244000)

目的:探索2014~2015年我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减少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3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别从年龄、性状、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累及器官、用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结果:342例不良反应共涉及52种抗感染药物,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甲磺酸左氧氟沙星(14.3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g(9.94%)、甲硝唑(6.73%);男性163例(47.66%),女性178例(52.05%),不详1例(0.29%),男女比例为0.92;损害器官按严重程度依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35.90%)、胃肠道损伤(34.33%)、全身性损伤(10.33%);其中92.69%给药方式是静脉滴注。结论: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管理,临床药师应配合医师共同为患者提供合理给药方案,加强用药后血药浓度监测,加强ADR的预防和上报,保证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药物不良反应 抗感染药物 统计分析

抗生素的发现和合理应用,有力提高人类病愈能力,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但随着药物耐用性的增强,抗生素滥用现象日趋严重,据报道,中国是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我院药房发放药品时发现,我市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良反应大量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是正常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给患者带了额外的痛苦和治疗成本,有的可引起药源性疾病。虽然不良反应无法避免,但是部分不良反应是由于不合理用药引起,所以收集整理、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寻找不良反应产生缘由,对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对2014~2015年我院3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我院2014~2015年有效上报的3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并查阅严重不良反应原始记录。

1.2方法:利用Excel函数,分别从患者性别和年龄、药品不良反应损害器官类型、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收集我院在2014~2015年有效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342例,其中新的一般的11例,占3.22%,已知严重的1例,占0.29%。严重的1例已痊愈;一般341例不良反应中,痊愈201例,好转138例,有2例未见好转,继续留院观察。

2.1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3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163例(47.66%),女性178例(52.05%),不详1例(0.29%),男女比例为0.92;其中小于1岁4例(1.17%),1~4岁26例(7.60%),5~14岁19例(5.56%),15~44岁113例(33.33%),45~64岁92例(26.90%),65岁及其以上87例(25.44%);患者年龄最小1d(1例),100岁以上3例,最大年龄111岁(1例)。

2.2引起不良反应抗感染药物分布情况:3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共涉及药品52个,排名前十的分别是甲磺酸左氧氟沙星(14.3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g(9.94%)、甲硝唑(6.73%)、头孢西丁(6.14%)、头孢哌酮舒巴坦(4.0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0%)、阿奇霉素(3.8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6g(3.80%)、盐酸左氧氟沙星(3.51%)、头孢呋辛(3.22%)。其中喹诺酮类药物17.84%、青霉素类为17.54%、头孢菌素类为13.45%。

2.3不良反应的损害部位及主要临床表现:3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共表现出571个临床反应,按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分类,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伤(35.90%)、胃肠道损伤(34.33%)、全身性损伤(10.33%)排在前3位。见表1。

表1 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2.4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引起342例不良反应药物的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317例(92.69%),口服15例(4.39%),静脉注射6例(1.75%),经眼给药3例(0.88%),皮内注射1例(0.29%),见图1。

3 讨论

3.1抗感染药物因素:不良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自身特点有着紧密联系,比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本类药物主要药品不良反应为药疹及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过敏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过敏反应因素很多,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是其化学结构中R1侧链引起,也有可能是β-内酰胺水解开环后产生。此类药物以注射剂居多,长期贮存,虽然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是一旦水解易产生致敏原,引发过敏反应。

3.2患者因素:从年龄段来看,45~64岁92例(26.90%),65岁及其以上87例(25.44%),45岁以上不良反应例数较多。次年龄段人员已处于身体机能走下坡路阶段,再加上工作、家庭等外界压力增加,发病几率和用药频率较其他年龄段有所增加,尤其是老年人,生理上出现一些退行性改变,发生不良反应几率较高。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身体各部位功能衰退,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导致血药浓度长期保持较高水平[3],易引起蓄积中毒;加上老年人经常是多种疾病并发,往往要联合用药才能发挥疗效,从而导致ADR发生。

3.3给药途径因素:在3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中,静脉滴注317例,占92.69%,这一方面取决于抗生素药物特点,多数药物在粉针状态更加稳定,静脉滴注药物作用迅速[4],可以较快解除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存在抗生素滥用、过量用的现象,与医护人员专业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抗生素药品管理,尽量“吃药不打针,打针不输液”,防止抗生素滥用;另一方面,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养,应密切注意静脉滴注时配制好的输液放置环境、输液速度、联合用药时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5],尽量减少偶然性引起不良反应。

3.4ADR监测因素: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减少不良反应引起的危害。不良反应上报人员应对不良反应过程描述清楚,认真填写不良反应表格,及时上报,最大限度降低药物使用风险。

4 结论

作为医院药剂科人员,应熟悉医生处方选用药物的抗菌活性及抗菌谱、药代动力学、适应范围以及主要不良反应。在抗感染药物使用上,应按照病原诊断学的药敏实验结果,选用对目标菌最敏感抗生素,并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病理以及免疫等状况合理用药,制定最佳给药方案,有必要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减少和预防不良反应。

[1]黄棣.抗生素滥用,卫生部出拳纠偏[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11-21(C02).

[2]万德.浅谈影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学,2009,4(16):237-238.

[3]张士勇,程军,王儒强,等.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6):2486-2488.

[4]刘毅萍.2007-2008年杭州市2694例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3):268-270.

[5]姜玲,杜德才,沈爱宗,等.我院2002-2006年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4):1095.

R 978.1

B

1672-8351(2016)11-0172-02

猜你喜欢

我院抗生素药品
是不是药品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药品保存细解读
抗生素的故事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水果药品
抗生素的使用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