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夏目漱石眼中的《心》

2016-11-22□刘

剑南文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探析文明

□刘 馨

探析夏目漱石眼中的《心》

□刘 馨

夏目漱石是日本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风格与同时代的作品风格大大不同,在文学坛上独树一帜。夏目漱石对日本的文明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观念里,凡是表面的,轻浮的文明都是充满危机的文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盲目的模仿西方导致学到了西方的表面而没有深研其精髓,就好比那句话所述,文明就是用一切手段发展个性再践踏个性。

1 “先生”的自杀

《心》中这样描绘“先生”:“无论社会如何丑恶,我坚信自己一定会是个像样的男人”。但是当信念被“K”蔑视的不堪一击时,审视自己的行为与叔父同样让人憎恶时,顿时自己也感到无助,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开始借酒消愁,生活也变得愈加枯燥无味,烦恼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在细节描述到“先生”“我自己罪孽深重。这种负罪感迫使我每月去给‘K’扫墓,迫使我细心照顾我岳母,不敢怠慢妻子。这种感受甚至使我甘愿受路人鞭笞。漫长的痛苦煎熬使我觉得与其让他人鞭笞还不如自己鞭笞自己。如今我又感到自己鞭笞自己还不如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2,3]。这就是“先生”无法苟活于世的真正原因,“先生”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洗刷自身的罪恶,以求得心灵的慰藉,名誉的污点得到洗刷。而与日本相反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于自杀这种极端行为,就是一种自甘堕落、对于现实妥协的行为。但是部分日本人却认为自杀式一种为着理想、信念而牺牲的高尚行径。在夏目漱石描写的“先生”看来,选择自我戕害死而无憾,死得其所,死的伟大而光荣。特别是“先生”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难后,他更加确信了死比生伟大。尽管让读者会感受到一丝悲观,但是如果从一个经历了死亡

边缘的人来说,死确实不可怕,会比生更可贵。这对读者多么有教育意义啊?不惧死,但是活着就要迎接和拥抱生命最美好的状态。大智大慧告诉人们要勇敢的活下去,坚强生活,死要死的有意义。

2 对“日本文明开化”的抨击

在夏目漱石一生作品《心》中,唯一谈及到“明治精神”,对于“明治精神”的种种争论依然延续到当今。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前,整个日本的社会会道德体系仍旧是传统的封建思维所牢固,服务于上层集团统治;而进行变法革新后的日本经过西方全方位的“洗礼”,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断渗透下,逐渐唤起日本的民主意识。而夏目漱石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也感同身受这两种历史交替、思想撞击的时代。但是作为日本当时时代的先行者,夏目漱石有着自己的思考,在作品《心》中这样描写“先生”:“我出生在传统伦理观念极强的家庭中,且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这也道出了夏目漱石的心声,随着西方文明对于日本的影响加深,夏目漱石也指出了日本文明的开化是在西方文明的强力作用下而发生的,并非向西方国家由内而外产生的自发性历史产物,这种强制性、外在作用下的开化势必会带来诸多不适、不安以及空虚。而“先生”的自杀恰巧出现在“明治精神”之后,众多学者却片面认为是“明治精神”导致“先生”的自杀。这种偏颇认为是由于对于“明治精神”认识不够透彻导致的。

《心》的成功之处就是成功揭示出名族的兴起离不开本土文化、生活等“根基”的依托,不能一味抛弃名族传统文化。这也是夏目漱石希望把“明治精神”得到不断延承,不要一味的崇洋媚外,要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为己所用。在夏目漱石在作品中渗透着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他以冷静严谨的态度感悟着世间万物,衡量着眼下的时代,毫无疑问体现了对于追求美好目标的终极关怀。万物皆变,唯有精神永恒。

(哈尔滨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探析文明
探析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请文明演绎
CFG桩在工程中的应用探析
传统养生和现代健身相结合的思考探析
抓住对方的心
抓住对方的心
漫说文明
月山八极拳传承探析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