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雕艺术与审美价值
2016-11-22于奇赫
于奇赫
贝雕艺术是以贝壳作为原料制作的民间工艺品。贝雕工艺构思奇特,在我国发展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但是贝雕艺术的发展如今存在很多问题,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所以,梳理贝雕艺术的演变过程、总结其艺术特征,对目前的贝雕艺术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贝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早在史前时期,就开始了对贝壳的使用。贝壳对于古代人类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物品,有一类含有大量贝壳的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名称就叫做贝丘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为止,中国的贝丘遗址数量超过200处,到现在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考古学家在距今四万年前的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仙人洞遗址发现了动物牙齿和贝壳做成的穿孔项链,并且有染色痕迹。旧石器时代除了辽宁、北京、山东等沿海地区外,陕西地区也发现了贝壳饰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开始使用来自海洋的贝壳作为装饰品,对贝壳进行打磨与穿孔,并且出现了用铜、骨等材料制作仿贝器物的现象。商朝时期贝壳被当作流通货币使用,现在的很多汉字仍然以“贝”作为偏旁部首,可见贝壳里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贝壳被成为一种普遍、重要的装饰品。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西汉时期的云南滇池地区就发现了44件贮贝器。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有关巫觋的墓葬,还发现有三组用蚌壳摆塑的动物形象。辽宁锦州在20世纪中下叶就清理了32座贝壳墓。到了唐代,螺甸镶嵌已经非常成熟了,日本的正仓院还保留了大量的唐代螺钿乐器和容器。而且从墓葬中可以发现,利用贝壳为器物的现象在唐代十分普遍。贝壳形盒的材质多为金银,并且拥有贝壳盒的人的社会地位都比较高。宋元明清时期,螺钿镶嵌和贝贴等工艺运用更加广泛,在各类器物中均能看到。民国时期贝雕艺术发展缓慢,但是仍有精品存世。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贝雕艺术新的发展时期。沿海工艺美术厂各地贝雕工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注意吸收雕刻、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螺钿镶嵌工艺特点,成功了研究制作了浮雕形式的贝雕画和多种实用的工艺品,从而揭开了贝雕工艺史崭新的一页。贝雕产品在上个世纪大量出口创汇,畅销国内外市场。贝雕工艺品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生产,主要产区有辽宁的大连、河北的秦皇岛、山东的青岛、龙口和舟山,湖北的仙桃、江苏的连云港、广东的陆丰、福建的温州、广西的北海和海南岛等地。大多数贝雕工艺品厂都靠近原料产地,贝壳资源丰富。其中北海贝雕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现在贝雕制品厂从以前的“沿海遍地开花”到现在的屈指可数,发展越来越艰难。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厂流动资金短缺市场缩小、贝雕技艺传承青黄不接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贝雕艺术的制作流程与审美价值
贝雕艺术是选用不同纹理和色泽贝壳,经过裁剪、抛光等工序,运用多种雕刻技法所制作的工艺品。贝雕艺术是民间艺人基于对于自身文化的理解,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艺术创造,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将原始的贝壳做成贝雕的过程,十分复杂,对有些步骤的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要设计图样,在图纸上用铅笔设计好贝雕画的构图和颜色。接着,将贝壳原料按照图纸的形状进行切割,在部分贝壳上进行雕刻。然后将贝壳根据设计图纸摆放好,确认无误后再用万能胶粘合贝壳。最后对贝雕画部分进行点缀上色,经过打磨、调整,对一些贝壳还要用上光油或者清漆罩一层,在背板上题字、盖章,最终装裱入框。有些大的贝雕作品需要钻孔与钢丝进行连接。除了观赏以外,贝雕艺术还可以用于制作实用的工艺品,像屏风摆件、钟表挂件、项链配饰等,其精美华丽堪比玉石。贝雕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1.传统国画的造型观念。
贝雕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创作规律与造型观念是基于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民俗生活等因素决定的。贝雕艺术大多是通过借用传统中国画作品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进行视觉呈现的,这样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易于被大众接受。贝壳在唐宋被当作是一种依附于漆器和木器上的装饰品,被拼成花鸟山石、才子佳人等传统绘画题材。在明清时期一些以平雕手法为主的贝雕作品中,贝壳就像是绘画所用的宣纸,刻刀则是绘画所用的毛笔,在贝壳上进行绘画式的平面表现。这一类作品往往还会结合透雕、描金等手法,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层次丰富。
20世纪末的贝雕艺术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以表现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国画题材的、平雕和浅浮雕组合的贝雕艺术。这一类贝雕工艺品采用国画的传统题材与色彩搭配,营造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像青岛贝雕、大连贝雕、北海贝雕、秦皇岛贝雕和汕头贝雕等大部分贝雕工艺美术制品厂都采用这类表现手法。另一个是以表现传统国画中的龙舟帆船、亭台楼阁和动物题材的圆雕和镶嵌组合的贝雕艺术。这类作品充分吸收木雕和牙角雕的表现手法,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装饰性。仙桃的淡水立体贝雕和平潭贝雕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主要代表。
贝雕艺术始终受到中国绘画的强烈影响,贝雕艺术所表现出的体积感是中国画意境的延伸。国画的花叶山石往往因为墨色的对比弱而显单薄,翎毛走兽也很难让人有体积感。但是贝雕艺术则突破二维空间的限制,营造出了一个微型的生态世界,层次感和立体感。
2.写实的艺术语言
贝雕的制作关键在于因材施艺,所以对表达的对象力求神形兼备,写实是贝雕艺术的一大特色。 艺人们在贝雕工艺品制作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贝壳的构造与特性,贝壳的形状和纹理具有随机性和独特性,世界上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贝壳。他们根据每种贝壳的色泽、形状和质感,运用传统雕刻手法和构图,制成浮雕花鸟、山水、人物等形状,栩栩如生。我们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人物贝雕作品可以看出,贝雕艺术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形体特征,画面构图完整、布局合理,注重细节,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贝雕的制作关键在于因材施艺,所以对表达的对象力求神形兼备。虽然贝雕艺术是一门民间艺术,但是材料上乘,制作精良的贝雕工艺品仍旧能够选入皇宫,与宫廷艺术比肩。相比传统的牙雕和骨雕等以动物类钙化物为主的雕刻工艺,贝雕的原料种类丰富、价格适中、表现力强。牙雕的原料主要是象牙,原料颜色均为白色,价格昂贵,原料受限制,比较单调。而贝壳品种多样,形态各异,贝雕工艺品的尺寸可大可小,受材料的限制小。贝壳的颜色丰富,并且一个贝壳还可以磨出多层色彩,光泽与反光也绚丽缤纷。所以贝壳可以用于表现不同质感的画面,以达到写实的效果。
现在生活在内陆的人们除了在餐桌上能够见到贝壳外,是很难在平时见到贝雕艺术了。传承了近千年的贝雕艺术,也愈加式微。贝雕艺术是中国造物思想的完美体现,是手工艺人对于改造自然物经验的累积。贝雕材料取自天然,工艺独具匠心,整个工艺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贝雕艺术是中国一种质朴的造物哲学与精神生活,是人们对海洋生态的崇敬和对生命质朴的追求,值得传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参见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9.和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中关于全国省份中的贝丘遗址的统计。
〔2〕张镇洪、傅仁义、陈宝峰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1985(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宜川县龙仁迪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07(7)
〔4〕刘谦.辽宁锦州汉代贝壳墓[J].考古,1990(8):703
〔5〕齐东方.贝壳与贝壳形盒[J].华夏考古 ,2007(3):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