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乡族民间文化艺术
2016-11-22马韫菲
马韫菲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浅谈东乡族民间文化艺术
马韫菲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伊斯兰教不仅在东乡族形成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渗透到了东乡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乡族民间艺术深深打上伊斯兰文化的烙印。
[关键词]东乡族;伊斯兰文化;民间艺术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中就包括了东乡族。伊斯兰文化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东乡族民众的心里,东乡人民日常的婚丧嫁娶、吃住用行,都与伊斯兰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东乡族人民在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华文明长期影响下,经过不断筛选、积淀、融合和发展,形成了沟通传统和现实、本民族和他民族,与其他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适应的,较为系统和稳定的民间文化艺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东乡族人民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伊斯兰文化的文学作品、民间音乐作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等。
一、东乡族文学艺术
口传文学在东乡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是口传文学,无署名的作者,这也就使得在流传过程中,这种无名作品人人都可以改动,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伊斯兰宗教文学在东乡族长期流传的过程中,表现出变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吟诵讲述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的特点。清代以后,伊斯兰宗教文学特别是苏菲文学在东乡族极为流行。苏菲文学是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教派领袖及传人运用诗歌、散文、故事等文学形式表达其信仰、哲学思想、内心修炼过程、体验的文学。苏菲文学的突出特点是表达信教为求与真主合一而苦行修炼的坚定和不同修炼阶段的体验,对安拉独一的虔诚信仰,宣传伊斯兰教美德。苏菲诗歌不仅给文学注入了伊斯兰的精神和信仰,并带上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
明末清初,随着清真寺经堂教育的普及而产生了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的拼音文字——小经文。当时清真寺经堂教育的读本完全是阿拉伯文或者波斯文,东乡族的阿訇传经布道讲授《古兰经》、《圣训》时,不得不使用母语东乡语,这是为了易懂和容易理解。这种情形自然地成为创造小经文的直接原因,于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传授伊斯兰教知识,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小经文一般只在经堂教育中使用,例如注释经文、记学经笔记。一些清真寺的阿訇和门宦教主结合自身和现实情况,还编写记叙本教派教主传教经历和小经译文的伊斯兰教读物,其中也包括宣传伊斯兰教的诗歌或散文。由于受到诸多的局限,大都为口头相传、手抄,而且是用小经拼写抄录的。如《和者阿姑》、《哈散与候赛尼》等。
二、东乡族音乐艺术
应该说,所有的民族礼乐制度都与信仰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作为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常常渗透到信仰者社会生活、行为举止的各个方面,对民族精神和传统礼仪习俗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东乡族在全面继承传统伊斯兰教颂经音乐的基础上,又结合本民族的民俗特点进行了创造发展。
伊斯兰教在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传入中国之后,阿拉伯音乐歌舞与各民族的艺术交流频繁。每逢传统的“开斋节”、“宰牲节”、“登宵节”、“圣会”等节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要沐浴盛装、举行大规模的诵经祈祷仪式和歌舞娱乐联欢。在日常生活中的祈祷活动和每天五次的礼拜,以及每周一次的会礼活动中,也要以丰富多彩的歌唱性音调来吟咏《古兰经》和赞颂真主的诗词。
东乡族中嘎的忍耶、胡非耶、库布忍耶、哲赫忍耶四大门宦教派俱全,都主张用最美的声音和音调赞美真主,有的主张高声咏颂,有的主张低声念颂。它的音调有两种,一种是也门调,另一种是麦加调,是由早期赴麦加朝觐者根据伊斯兰传统音调与中国西北音调进行编创的。伊斯兰教音乐在东乡族中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赞颂音乐,在庄严的清真寺内呼唤着穆斯林虔诚信仰。“宣礼歌”是东乡族人人皆知的邦克召唤歌,它是清真寺宣礼的满拉在塔楼上召唤教民到清真寺作礼拜时的音调。
在平常念清真言或穆斯林见面握手互祝平安时,念诵的颂词也具有一定的音调。伊斯兰教盛大节日活动或日常宗教祈祷活动,包括每天五次礼拜和每周五的“主麻节”等活动,都要吟诵赞主诗词。礼拜歌调和赞颂圣人穆罕默德的歌调,这些诗词都是歌唱性的音调来咏颂的。《古兰经》咏颂调浑厚肃穆,韵协声美,“赞圣词调”既富有浓郁的阿拉伯韵味,又具有鲜明的东乡地方色彩。
赞颂穆罕默德的还有《穆圣赞歌》、《圣纪日赞》、《穆罕麦斯》、《曼达耶亥》等颂歌。《圣纪日赞》是在“圣纪日”吟诵的词调。这些赞美歌调都是采用我国传统曲调和民间曲调填词编成,在编创过程中,既保留了阿拉伯音调的一些特点,也融合了西北民间“五声为正、偏音为附”的音调特点。尤其是《法特玛纺线》具有阿拉伯音调和西北民间曲调的双重特性。法特玛是穆罕默德先知的女儿,传说当初她在纺线时还一边吟唱着赞主的诗歌,歌名由此而来。在节日这天,妇女们穿新装,收敛钱粮、设备饭菜,请阿訇诵经祈祷。东乡地区部分东乡族妇女在这一天还三五成群、一起吟唱《法特玛纺线》和经堂劝化歌等,以示纪念。
三、东乡族民间艺术
(一)阿拉伯文书法
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东乡族一般都在家里悬挂阿拉伯文书法作品,或中堂,或条幅,内容大都是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劝诫行善、勤勉和睦的箴言。在民间,阿拉伯文书法作品被引用到建筑、绘画和装饰等造型艺术中。东乡族也有很多擅长阿拉伯文书法的人,其中较为著名的当属东乡族阿文书法家陈坤。东乡族笃信伊斯兰教,因而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和经画,在东乡族聚居区得以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最初阿拉伯文书法多用于拱北、清真寺礼拜殿的装饰和碑文铭记,其书体基本上保持着阿拉伯文书法的原貌。后来的传播与发展,主要借助于清真寺的圣经教育。所谓借助,是指没有专门的书法授课。由于没有现成的课本,在学习中全凭学员亲手誊抄缮写。经过一代一代的连年抄写,为书写技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造就了众多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阿拉伯文书法家。经过长期实践,阿拉伯书法博采汉字书法之长,从原来的库法体、纳斯赫体、苏鲁体及白上波斯体演变成一套既有自己规范又有汉字特点的书写形式。这是与阿拉伯书法截然不同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归纳起来大致有:阿拉伯、波斯体影响的竹笔体,受汉字影响的毛笔体,受大字匾额幅式影响的傍书体,受库法体影响的芳体,受汉字草书影响的仿汉草体,以及中、阿书法融为一体的阿汉合书体等。
(二)经字画
经字画是东乡族人民用阿拉伯文书写伊斯兰教经典警句的一种传统书法艺术。经字画的内容多为敬主拜主、赞主赞圣,以及伊斯兰教经典中举凡伸张正义、团结友爱、行善止恶、扶弱济贫、尊长爱幼等的警句、格言、赞词等,它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阿拉伯文书法和伊斯兰教艺术在东乡族文化宗教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发展。经字画兼容汉字的布局、间架、笔法、着墨、题款、用印等章法,既保留了阿拉伯文书法固有的风姿,又体现了汉字书法的内涵意境。两种风格合为一体,可谓中阿合璧,奇姿迭生。经字画采取汉字书法用的中堂、条幅、对联、横批、扇面、条屏等形式,还用各种形状、波纹以及植物等形状组成几何艺术字和象形艺术字。经字画的形成与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东乡族群众的文化与宗教生活。无论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还是一种装饰艺术,经字画都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三)板柜画
板柜画是一种以黑色或者白色为主、在衣柜或者桌面上用工笔勾勒的画。大都描绘自然景色,内容多以草木山水为主,很少有人物、动物的形象。因为伊斯兰教徒不崇拜偶像,只信安拉,故而在艺术中禁忌模制、塑造、绘制任何生物的图像(包括人的形象)。
(三)墙壁布兜画
墙壁布兜画是东乡族的刺绣挂件,有8~12个小袋,放零碎东西,挂在墙上既美观又实用。墙壁布兜画材质一般为白色和淡绿色的丝绸或一色布料,刺绣种类为手工绣,内容主要有花鸟瓜果。布兜画也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不绣人物或动物肖像。花绣在小袋子上,各为一体。小袋子上方绣汉字花好月圆、百花争艳或者阿拉伯文清真言等。整个刺绣针法细腻,用色艳丽,构图奇巧,独具特色。墙壁布兜画一般是新娘子的陪嫁品,以示姑娘心灵手巧。
(四)刺绣
东乡族妇女间传承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一般都是女承母意,婆媳相传。东乡族的刺绣种类繁多,东乡族把刺绣叫做“扎花”。衣边、袖边、布兜、肚兜、帽子、枕头、鞋垫等都用刺绣。刺绣的内容,也都是植物、几何图形等。图案以花为主,常见的图案有牡丹、菊花、梅花、兰花、杏花等。这些象征美好的植物寄托了东乡族人民对生活的期望。刺绣根据所用工具的不同,分为机绣和手工绣。机绣是用缝纫机来刺绣的;手工绣是指用绣针、剁针刺绣出来的绣品。
四、东乡族建筑、雕刻艺术
东乡族的建筑特别是清真寺和拱北中,广泛地运用了木雕和砖雕艺术。东乡族寺院建筑在题材主体上有多元文化的特征,既有传统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中国园林的建筑风格,风格独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保持着素洁、静穆的艺术气质。伊斯兰艺术以装饰性花草图案为基础,禁止偶像崇拜,大部分以符号化和几何图案文字进行装饰。建筑中的横梁、垫板、挑席、斗拱、隔扇,以及门窗的菱花、隔心、裙板等,多以木雕表现。雕刻内容多为抽象图案,如旋子、六子、梅花、轱辘草等。木雕技法上有阴刻线、浮雕、镂雕等,为建筑物增添了华贵的艺术感。
[参考文献]
[1]马兆熙.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2]《东方族简史》编写组.东乡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马自祥,马兆熙.东乡族文化艺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陶莉.西北回族音乐文化形成之影响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
[5]马自祥.东乡族小经文“拜提”的人文资源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05,(3).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