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甫谧《高士传》的叙事特色

2016-11-22胡旭东雷恩海

丝绸之路 2016年12期

胡旭东 雷恩海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皇甫谧《高士传》的叙事特色

胡旭东 雷恩海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高士传》是皇甫谧最为著名的代表作,表达了对高士品行的仰慕与崇敬,是皇甫谧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匡救。该书通过语言描写、典型细节、对比烘托的方法塑造了九十多位各具特色的隐士形象。《高士传》的论赞传承自史传,而又以其抒情性区别于史传。其志人记言、兼采史传的叙事特色自成一家。

[关键词]皇甫谧;《高士传》;叙事特色

《高士传》是皇甫谧的代表作,是其儒道兼综思想的重要体现。全书塑造了一批形象生动、各具特色的隐士形象。通过塑造这些隐士,既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高士的敬仰,亦是自身政治理想的体现,同时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考量。而思想的表达离不开行文的叙述,情感的抒发离不开语言的组合。叙事特色对《高士传》思想情感的表达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其详加探讨。

一、皇甫谧写作《高士传》的缘由

作品的叙事特色往往离不开作家写作作品的缘由,这决定着作家在作品中如何谋篇布局,向读者表达其思想,抒发其感情。而一个作品的写作缘由与作家所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的经历、思想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因此要论述《高士传》的叙事特色,必须先明晰皇甫谧写作《高士传》的缘由。

《高士传》序说:“夫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称其德而赞其事哉。”①可以看到,皇甫谧推崇高士,仰慕其德行。而在《释劝论》中,他把这种感情说得更为明白:“故上有劳谦之爱,下有不名之臣;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迹于西邻,颜氏安陋以成名,原思娱道于至贫,荣期以三乐感尼父,黔娄定谥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荆、莱志迈于江岑,君平因蓍以道著,四皓潜德于洛滨,郑真躬耕以致誉,幼安发令乎今人。皆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②

首先,皇甫谧生于魏晋之际的乱世之中,一生两度经历改朝换代。朝堂政治险象环生,士人死于非命者不计其数。司马氏诡诈难测,包藏祸心,伺机而发。高平陵之变,司马氏凶相毕露,以曹爽为核心的曹氏集团惨遭屠戮,何宴、邓飏、丁谧等人被杀,天下“名士减半”。掌权后的司马氏集团为剪除异己,继续大开杀戒。“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政治上与司马氏不和,且与曹魏有姻亲关系,被司马氏心腹钟会构陷,死于铡刀之下。魏晋时期,政局飘忽不定,战乱此起彼伏。诸如潘安、陆机、陆云、张华,甚至皇甫谧之子皇甫方回,皇甫谧门人挚虞等,或因政治斗争,或因战乱而不得善终。魏晋士人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不与之合作,便惨遭屠戮,身家性命不保,更不要说与统治者持不同政见之人。而皇甫谧则希望士人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宽松的。士人的或隐或仕是其自身的选择,不由统治者强迫。对于有才能的隐士,统治者应当礼贤下士,对其应保有一份尊敬。《高士传》的《段干木》一文中,段干木不愿出仕,魏文侯前往拜见时,他却翻墙而走。魏文侯拜见段干木时,自己站在车子上,以手扶着横木表示尊敬。魏文侯与段干木谈话时也毕恭毕敬地站立一旁,疲倦而不歇息。这正是皇甫谧希望士人与统治者之间应有的关系。相比于严酷的现实政治环境,《高士传》寄托着皇甫谧的政治理想。

其次,战乱频繁、诸侯纷争的社会背景使得社会风气滑坡。汉末,曹操为笼络人心,招募亲信,重法术,任人唯才是举。这一举措对魏晋社会风气有着深刻影响。重才轻德使得许多士人将道德操守抛之脑后,依附权贵,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故而社会上朝秦暮楚、沽名钓誉之徒随处可见。《晋书·王衍传》中提到王衍喜欢谈玄论道,当自己讲错时就随意更改,被时人称为“口中雌黄”。王衍历任司空、司徒等要职,不思为国为民谋利,却扶植自己的同族亲戚,其弟王澄、王敦皆为州郡刺史,遭人鄙视。唐朝魏元忠也曾提道:“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③只可惜魏晋朝堂,像王衍这样夸夸其谈、信口雌黄之辈大行其道,致使世道乌烟瘴气。政治纷乱不断,社会风气颓废。上者无品,谋权篡位,重杀伐;士人无德,利欲熏心,轻操守。高士乃是有道德操守的人,不会因利害义。皇甫谧通过描写《高士传》中高士们蔑视权贵、不贪求利益的品行,针砭社会不良风气,希望重新树立道德标杆,用高士的德行为士人的奔竞热风降温。

除了社会原因,皇甫谧自身与《高士传》更是密不可分。皇甫谧一生躬耕陇亩,远离仕宦,所作所为与其笔下高士并无二致。通过对隐居山林、有道德操守和学识渊博的高士的描写,皇甫谧亦在表达自己的隐逸之怀。清代王谟曾评价《高士传》说:“谧书虽亦以自况,然犹不欲以身徇名。”④故而我们在《高士传》中能窥见皇甫谧自身的影子。具体来说,皇甫谧与《高士传》中的高士在读书养性、师生关系等两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第一,皇甫谧与高士具是饱学之士。皇甫谧早年虽曾游荡无度,不好学,被人当成痴呆。但经过叔母劝说,幡然醒悟,开始废寝忘食,手不释卷,读书甚至到了走火入魔地步,又被人称作“书淫”。后虽患有风痹症,依然发奋读书。朝廷屡次征召,他虽不应召,但也曾上书晋武帝司马炎,请求借书。晚年回归安定朝那,依旧浸淫于典籍之中。读书就是修身养性、明辨哲理的过程。书籍是皇甫谧认识和了解高士的途径。皇甫谧从高士的不慕名利、修道修身的思想行为里看到了士人应当拥有的道德操守。皇甫谧一生不仕、躬耕陇亩的行为不得不说受到了历代高士的影响。此外,通过研读书籍,皇甫谧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实政治的黑暗和社会道德的沦丧,使得皇甫谧更加明白高士思想不仅对自身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更对于整个社会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高士传》中的高士多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比如挚恂明《礼》、《易》,治五经;申屠蟠治京房《周易》;严彭祖《春秋》和《小戴礼记》,精通三门学业;郑玄“习《孝经》、《论语》,兼通京氏、公羊《春秋》、三正历、《九章算术》、《周官》、《礼记》、《左氏春秋》”;法真“学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关西号为大儒”;安丘望之研治《道德经》,著有《老子章句》。与皇甫谧一样,高士们能够静心养性、守道自持,与他们手中的书卷有着密切关系。读书明理,修养品性。能有所坚守,才能有所不为。

第二,皇甫谧在《高士传》中大量描述高士们之间的师承关系和教育问题,这与皇甫谧自身的经历更是密不可分。在《高士传》中,常常可以发现高士之间的师承关系。《被衣》中:“被衣者,尧时人也。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齿缺,齿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⑤虽然许由、齿缺、王倪三人在《高士传》中亦有其传,但是通过这一句则传达了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另外,《高士传》中多处还写到高士们跟从老师学习或教授学生的事迹。如孔子至周遇老子,向老子学习。列御寇师事壶丘子林,安期生师从河上丈人,蓋公师从乐臣公,任棠隐居不仕,以《春秋》教授门生。可以说,高士们具有高尚品性的原因除了读书养性,师承关系也占有很大的比重。高士们的师承关系不仅是对道义的传承,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对于皇甫谧来说,他虽未出仕,但也开门授徒。其门徒亦青史留名。在《晋书·皇甫谧传》中提到其“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⑥从这些人的相关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皇甫谧对他们的影响。

挚虞,字仲治,京兆长安人。当时与“二陆、潘左齐名”,以《文章流别论》名于世。泰始年间举贤良,拜为中郎,后又任太子舍人、秘书监、卫尉卿等职,最后官至太常卿。挚虞虽身居高位,但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以至于“八王之乱”时,挚虞于京洛荒乱中饿死。由此可见,挚虞并非沉溺于名利之人。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是皇甫谧的同乡。其家族世代举孝廉,以专攻儒学著名。与挚虞不同,张轨因南征北战而受人关注。他曾任凉州牧,当时河西地区“鲜卑反叛,寇盗从横”,⑦张轨遂派兵征讨,大破匪寇,斩首万余级。太安三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叛乱,张轨派兵三千,东奔京师保卫天子。晋末数次叛乱,皆张轨所平。不但如此,晋末诸侯割据,多不听令于朝廷。唯有张轨向朝廷纳贡不绝。其临终时更有“素棺薄葬,无藏金玉”⑧的遗言。

从挚虞和张轨身上可以明显看到皇甫谧在精神上对他们的影响。皇甫谧一生隐居不仕,挚虞清贫饿死,不耽于名利。而张轨一生为晋朝东征西讨,忠君护国,此亦守道有节操之本义。其临终薄葬遗言正与皇甫谧《笃终论》的薄葬观念一致。他们所传承的,正是皇甫谧《高士传》中的高士精神。

皇甫谧的许多思想行为和《高士传》中的高士别无二致。在后人的著作中,皇甫谧也成为了高士中的一员。元代郝经著《续后汉书》,明清之际的李卓吾著《藏书》,高兆著《续高士传》,均将皇甫谧纳入中国古代著名高士之列,并为其立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皇甫谧在《高士传》中通过对高士品行的赞颂,不仅表明自终隐南山、躬耕田亩的心志,更可见皇甫谧不满现实社会政治与道德风气之心。

二、《高士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高士传》是皇甫谧“采古今八代之士”而作,其中塑造了九十余位高士的形象。高士的品行和皇甫谧想要通过高士来传达的内容都是通过一个个高士的传记来表现。所以,皇甫谧是以何种方法表现高士精神、刻画高士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高士传》塑造人物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高士传》中高士的品格特征,往往从高士的语言体现。在此基础上又简要记事,二者融合成篇。故而《高士传》中的故事常常短小精悍,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隐士的形象。如《高士传》中《石户之农》:“石户之农,不知何许人也。与舜为友,舜以天下让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卷卷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于是夫负妻载,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⑨短短几十字,石户之农不慕功名利禄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对于舜的禅让,石户之农以国君之为劳心累神的话语,既是对舜的婉拒,同时又暗含了些许的不屑。《石户之农》篇幅虽短,但不慕名利、坚守道义的思想已然表达。

同样,在写到商山四皓时,皇甫谧以四皓所作的歌来表达其高洁的品质:“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⑩寥寥数字,描摹出了商山四皓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秦朝政治暴虐,民不聊生。四皓在高山深谷中居住生活,以紫芝充饥。生活虽然贫困,但四皓并不羡慕劳心费神的富贵生活。

《高士传》偏重语言描写的原因在于,高士往往在言语之间体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此外,立言立德乃是高士自身品行的要求。言为心声,高士之言即高士之心。高士们的语言常常质朴清新,却又内涵丰富。高士的语言是高士品行的自然流露,其中折射出的是高士异于世俗的道德操守。因此,描写高士的语言,也展现了高士自身所蕴含的品德。

同时,皇甫谧在描写这些人物时,并不完整记叙人物的整个生平,而是撷取其生活的二三片段。运用这种写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正式的史传中鲜有这些人事迹,高士们大多是“史、班之载,多所阙略”的人物。正因为这些人本身就鲜有事迹流传,故而皇甫谧无法对这些人物生平详细描写,一些细节甚至是虚构的。第二,皇甫谧写作《高士传》的目的与正史不同,史书常常需要大量事迹来表现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但皇甫谧写作《高士传》,除了仰慕高士之品行,也是为了勉励世人向高洁而抑贪腐,且《高士传》所载的故事大多是高士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琐事正好能从细处体现了高士的品行,以小见大,使得高士的品行更具有说服力。综合这两点,在看待皇甫谧《高士传》时,不能以史传眼光对待。这种记言略事的特点使《高士传》具有志人小说的特点,许多高士的事迹有着很强的故事性。例如《庄周》一文中,庄子第一次受楚王百金之聘,而庄子以神龟为喻,告知来人自己“宁掉尾涂中”,后又受千金之聘,而他又以牺牛为喻,表达富贵的华而不实。《许由》一文中,尧数次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分别以日月之光和鼹鼠饮水为喻以回绝。不但拒绝,还为此逃遁,甚至到了听到相关的消息而去河边洗耳朵。同时,在描写尧和许由时,又辅以缺齿和巢父与许由的对话,进一步丰满许由的形象。这些篇章均记言记事两相结合,其中记言又占据篇幅过半。记言和记事紧密结合,成功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了高士不耽于名利的精神。

(二)典型事例,细节描写

皇甫谧在《高士传》中经常运用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我们可以在《高士传》中找到一些属于高士的典型事例,如辞让、逃隐等一系列故事。高士们面对来自统治者方面的聘请和封赏都不约而同地推辞。比如,陆通、庄周等人辞楚王聘任,弦高辞穆公之封赏,甚至尧让天下于许由、子州支父,舜让天下于善卷、石户之农、蒲衣子,均遭拒绝。商山四皓远避汉高祖,严光、王霸不仕光武之朝。《高士传》中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高士有别于常人,更非终南捷径之徒。不慕名利是高士的专属特征,辞让、逃隐正是这种特征的具体体现。典型事例的运用凸显了高士们的共性,使高士独树一帜,与名利之徒有明显的区别。

《高士传》虽有大量辞让、逃隐的例子,但《高士传》的故事并非千篇一律。皇甫谧还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每个高士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严遵卖卜于成都,所挣的钱足够其用,甚至有余钱置于床下,被灰尘覆盖。面对做官的聘请,严遵不为所动,面对来帮他准备的罗冲,他毫不客气指出罗冲为利不得不劳心费神,而自己并不愿为此损害自己的精神。除了严遵,其他的隐士亦是如此。荣启期虽身穿粗布,却能鼓琴而歌,以自己身为人,身为男人,长寿为乐,对贫困和死亡毫不在意。颜回身居陋巷而不仕,以宫商之音自娱,以孔子之教自乐。通过细节可以看到,高士们的性格和所做所为都不尽相同,但他们豁达乐观,修身养性,不为外物所动的特点都完整地体现在了读者眼前。

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还对高士思想精神传达有重要作用。除了上文所述的不慕名利,高士并非忘怀世事、无情无义,而是心系天下国家之人。面对他人的问道求助,高士们都给予帮助,甚至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弦高》中,郑国人弦高隐居不仕,经营商业。秦穆公派军偷袭郑国,途经周时恰好被来此经商的弦高发现,为拖住秦军,防止郑国遭袭,弦高一面假托国君之命,以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一面派人赶回郑国报信,准备防御。秦军的偷袭计划化为泡影,只有班师回朝。郑国因弦高得以保全,但弦高却拒绝了郑穆公的赏赐,认为自己虽为国家利益欺诈敌军,但不讲信义会败坏风俗,遂离开郑国迁往东方。弦高以自己的智慧瓦解了敌军,是爱国者,而拒绝赏赐,更是道德楷模。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不慕名利,心忧天下,这些皇甫谧所要展现的高士精神也得以向读者传达。

(三)对比烘托,突出性格

除了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外,对比衬托也是《高士传》中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以次要人物的言行衬托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比如《老莱子》和《陆通》中,都是通过对两人的妻子言行进行描写,以此表达老莱子和陆通的思想感情。楚王想请老莱子为国政出谋划策,而老莱子的妻子却说:“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铁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⑪表示不愿为名利受制于人。同样在《陆通》中,陆通受到楚王的聘请时,陆通的妻子说道:“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闻义士非礼不动。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其乐自足矣,不如去之。”⑫文中都借其妻之口表达了这些高士淡薄名利的品质,从侧面衬托高士的精神品质。同时通过其妻的语言,我们又可以看到高士周围的生活环境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此外,在《江上丈人》中,江上丈人虽救助了伍子胥但不接受他的宝剑,后伍子胥寻找江上丈人而不得。皇甫谧通过对伍子胥的行为来刻画这个仿佛来无影去无踪的高士。在《小臣稷》中,小臣稷并未直接出现,魏文侯三次拜访均未见面。对小臣稷的刻画主要通过魏文侯对他的感叹:“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则无以助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则无以下布衣之士。”⑬这些都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方法。

而在另一些故事里,高士与其他的角色之间在品行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高士的精神品质。在《壤父》中,当观者赞美尧帝之德时,壤父却说:“帝何德于我哉。”⑭观者对名利的羡慕和壤父的不屑一顾跃然纸上,突出了壤父平交王侯、不慕名利的品质。在《颜斶》中,齐宣王请颜斶上前,但颜斶却让齐宣王上前。齐宣王很不高兴,大臣也对颜斶说:“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⑮颜斶却说自己上前是羡慕权贵,齐宣王上前是礼贤下士。齐宣王问颜斶君王高贵还是士人高贵的问题。颜斶又以秦伐齐,生王之头不如死士柳下季之坟的事情回答。整个故事中,处处都在对比。既突出的是颜斶对名利的不屑,更突出颜斶不畏强权、不卑不亢的精神。这也是皇甫谧所想传达的高士精神。

三、《高士传》论赞的特点

《高士传》中的各人物传记都由正文和论赞两部分构成。正文以客观的视角记述高士的生平故事,论赞则是从主观角度对高士的评价。皇甫谧在《高士传》的正文部分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塑造高士形象,而论赞则都以32字韵文总结评价。论赞部分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高士传》的论赞与史传文学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关于论赞的作用,前人之述已备。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云:“赞者,明也,助也。”⑯刘知几《史通》云:“论者,所以辨疑惑,释凝滞。”⑰即论赞是一些辅助性话语,用以补充说明,总结前文。除此之外,论赞还有“寓褒贬、别善恶”的作用。古人编纂史书,往往是为了“以古见今”,达到“咨鉴”的目的。基于上述原因,史传的论赞成为一种传统,受人重视。二十四史中除《元史》外,其余各史均有论赞。萧统编纂《文选》,将论赞以单独文体列出。历代文论家对论赞皆有论述。而论赞对文学作品也有很深的影响,除了皇甫谧《高士传》的论赞,诸如《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等,都可以看到史传论赞的痕迹。

《高士传》的论赞一般有两个特点。第一,总结高士事迹,概括高士品行。在《高士传》的正文部分,皇甫谧通过细节描写,详细叙述高士事迹,刻画高士形象。而在论赞部分则更多用概括性的话语,勾勒高士的核心事迹,点明高士的品行,对正文部分加以总结。如《黄石公》的论赞:“何者老翁,讬名黄石。蚤鉴留侯,脱履令拾。玉弢金版,授之不惜。定谋帝王,毂城留迹。”⑱短短数十字将正文中黄石公脱履三试张良的故事予以概括,对黄石公的事迹简单梳理。说明了黄石公慧眼识金、循循善诱的品质。

第二,肯定高士精神,点明创作意图。《高士传》的论赞无一例外地对高士品行大加赞扬。比如《颜斶》中,皇甫谧以“终身不辱,野箓有光”⑲褒扬颜斶不惧权贵的精神。在《严遵》中以“真人淡泊,亶哉非虚”⑳赞美严遵安贫乐道的品行。类似的例子在《高士传》中还有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于皇甫谧自身“思其人,爱其树”,钦慕高士的表现。而另一方面,对高士的褒扬即是对高士精神的肯定,说明高士精神的可取之处。弘扬高士精神,乃是皇甫谧作《高士传》的初衷之一,通过每篇的论赞,皇甫谧不断点明自己创作《高士传》的意图。

《高士传》在论赞上受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但与其之前时代的史传作品相比,《高士传》的论赞依然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高士传》的论赞形式整齐,字句押韵。《高士传》每一篇都以32韵文作为论赞。不仅形式整齐,且富有音律美。这种特点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魏晋乃是骈俪之始,至南北朝而盛。这一时期,文人追求作品在语言文字的华美繁复,讲求字句声律,注重作品的形式美。皇甫谧之后,范晔《后汉书》也以四字韵文为论赞,可以看到《高士传》的论赞受到了当时文风的影响。其次,正史以咨鉴为目的,所以常常是从客观角度对人物或褒或贬,对人物的优点缺点有详细的描述。比如《史记》中司马迁对项羽的功绩表示肯定,称其“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㉑但同时又对项羽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理由推脱自己的失败表示批评。《高士传》的论赞则无一例外地对高士大加赞扬,注入了大量主观感情,与严谨的史传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也体现在史传作品和《高士传》的论赞语言上,史传往往是议论性的,而《高士传》则更多的是抒情性的。可以说,《高士传》的论赞传承自史家,而又脱胎于史家,有自身的创新之处。

总之,《高士传》的创作离不开魏晋混乱的时代背景,也与皇甫谧自身经历息息相关。《高士传》是皇甫谧针砭时弊之作,也是他的“自况”之作。在《高士传》中,皇甫谧通过语言描写、典型细节和对比烘托等方法塑造了一批不慕名利、守道自持的高士形象。在论赞中,皇甫谧饱含感情,对高士的品行加以颂扬。《高士传》志人记言、兼采史传的叙事特色使得皇甫谧表达出了对高士精神的肯定与向往,也为其时代树立了道德榜样。

[注释]

①⑤⑨⑩⑪⑫⑬⑭⑮⑱⑲⑳晋·皇甫谧:《皇甫谧集》,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版,第181页、第182页、第188页、第212页、第194页、第198页、第190页、第188页、第208页、第213页、第208页、第218页。

②⑥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皇甫谧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14页、第1418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魏元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45页。

④《四部备要·高士传》,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⑦⑧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张轨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21页、第2226页。

⑯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8页。

⑰唐·刘知几著,姚松、朱恒夫译注:《史通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㉑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9页。

[参考文献]

[1]雷恩海.皇甫谧〈高士传〉注释全译[M].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

[2]雷恩海,路尧.皇甫谧[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