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哈萨克族研究综述

2016-11-22刘改宁

丝绸之路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宗教哈萨克族

刘改宁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近三十年哈萨克族研究综述

刘改宁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哈萨克族有着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哈萨克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哈萨克族族源、经济、宗教、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学术界有关哈萨克族的研究作了梳理。

[关键词]哈萨克族;族源;宗教;文化生活

一、族源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多少年来,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与各兄弟民族一起,为祖国开疆拓土,发展经济,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哈萨克作为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究其族源,①是由古代诸多部落、部族逐步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有乌孙、塞种、匈奴、阿兰(奄蔡)、康居(康里)、克烈、钦察、乃蛮、突骑施(撒里乌孙)、咄陆(杜拉特)、弘吉剌惕、葛逻禄、阿尔根、札剌亦儿、阿里钦等。②

钱伯泉在《哈萨克族的族源和族名含义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明确指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为两汉的奄蔡、南北朝的曷萨、隋唐的突厥可萨;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国和元朝西迁至钦察草原的蒙古人。”陈华、郭平梁、王志来等在《新疆简史》中写道:“哈萨克人是许多突厥、蒙古部落的融合体。”美国学者泽夫·卡茨在其主编的《苏联主要民族手册》(费孝通译)中也支持这种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同志在《哈萨克族简史简志合编》中写道:“哈萨克族是历史上许多部落和部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的是古代的乌孙人,兴起于6世纪后半期的突厥人,12世纪初西迁的契丹人和13世纪初强大起来的蒙古人以及蒙古人统治下的康里人和奇卜恰克草原上的钦察人,经过长期融合与同化的结果。”可见,他们认为哈萨克族是乌孙、蒙古、突厥、契丹、钦察、康里的融合体。陈礼文在《河西建设声中的哈萨克治理问题》中认为:“哈萨克族是蒙古人和俄罗斯人的融合体。”③松筠在《新疆识略》一书中写道:“哈萨克为汉康居国,向以为大宛,非也。”④显然,松筠认为哈萨克族是汉代康居人的后裔。朱允烺在《哈萨克族与康居历史之研究》(文载《哈萨克族资料八种》一书)一文中也持这种看法,认为乌孙、铁勒、丁零、钦察、突厥等,在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与共同的心理状态等因素下,形成了今天的哈萨克族。同意此种看法的有张西曼等人。⑤托克和加在《哈萨克部落分布》一文中说:“据阿衣巴说:‘哈族是从蒙古中分出来的一个民族。'我认为是对的。”⑥巴尔托里德在《中亚简史》中写道:“哈萨克人就是15世纪从其民族主体分出来的一部分乌孜别克人。”⑦

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中国民族史教研室编的《哈萨克族简史》,贾合甫·米尔扎汗的《关于哈萨克族族源及民族形成问题》,苏北海的《哈萨克族的起源》,王希隆的《乾嘉时期清政府对哈萨克族之关系与政策》,贾合甫·朱尼斯《乌孙国与乌孙》等论著,也谈了一些有关哈萨克族族源的观点。

二、经济

前苏联出版的《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通史》、《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百科全书》、《金帐汗国兴衰史》和《哈萨克可汗史料集》等有关哈萨克历史研究的文献,记载了哈萨克汗国时期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杨建新主编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也有一些史料及文献记载了哈萨克族的经济情况。在《清高宗实卷》与《平定准噶尔方略》中,记载了清政府与哈萨克族的第一次贸易。《哈萨克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贸等方面记载了哈萨克汗国时期的经济状况,论述翔实,资料可贵。贾合甫·米尔扎汗的《新疆哈萨克族传统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新疆社会经济》1999年第2期)一文,从农业、商业、畜牧业、狩猎业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哈萨克族的传统社会经济。周亚成的《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一文从经济效益、家庭收入、经济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指出了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对哈萨克族经济发展的影响。戴婧妮在《哈萨克族经济史研究》中,从诸多部落时期的早期封建制游牧经济、民族融合时期萌芽的城市经济、近代半殖民化的哈萨克经济、建国后半游牧半定居的哈萨克族经济等方面,分析了哈萨克族内部的经济矛盾,论述了哈萨克族的社会变迁规律。不过,总的来说,有关哈萨克族经济史的著述相对较少。

三、宗教

关于哈萨克族宗教问题的研究综述,陈刚在《三十年来哈萨克族宗教问题研究综述》(《新疆大学学报》2014年第42卷第4期)一文中,对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哈萨克族宗教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及评述,这有助于人们对哈萨克族宗教领域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四、教育

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的详细研究动态可以参见朱远来的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该文用大量的篇幅对哈萨克族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哈萨克族的教育和文化事业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也指引着哈萨克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五、社会文化和生活

(一)禁忌

虽说禁忌起源于宗教信仰,但是它却与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长期以来,禁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总是扮演双重角色。古丽加玛丽·托力干在《论哈萨克族民间禁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一文中,简单介绍了禁忌这一民间文化现象;同时依照内容将哈萨克族的民间禁忌分为六个方面,并举例探讨了其具体内容,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文化。汪玺、阿利·阿布塔里普等人在《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哈萨克族的文化艺术、人文礼仪及禁忌习俗》(《草原与草坪》2012年第6期)一文中,从对鬼神的敬尊、对祖先的敬尊、对火神的敬尊、对水神的敬尊、对动植物的敬尊、对图腾的敬尊等方面论述了哈萨克族禁忌的根源,并且阐述了哈萨克族的禁忌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表现形式,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哈萨克族禁忌习俗的了解,有利于各兄弟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和友好相处。聂爱文的《哈萨克族禁忌的人类学解读》(《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除阐述哈萨克族禁忌的表现之外,与其他相关文章不同的是,作者还探究了新疆哈萨克族禁忌文化产生的独特原因。巴哈尔古力·夏米勒在《哈萨克族禁忌文化透视》(《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一文中,论述了哈萨克族禁忌有对人的某种保护和对社会制约的积极作用和宣扬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消极影响。

(二)婚姻

苏北海的《哈萨克族文化史》,论述了婚姻的习俗和婚礼的仪式。何星亮在《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一书谈到了哈萨克族的婚姻制度。杨魁孚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一书中涉及到了哈萨克族的婚姻问题,并且列举了有关哈萨克族婚姻状况的数据,简要分析了其婚姻状况变化的原因。古力扎提在其硕士论文《建国以来新疆哈萨克族婚姻家庭的变迁》中,从家庭结构形态、家庭婚姻、家庭习俗三个方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新疆哈萨克族婚姻家庭的变迁作了详尽的论述。文中注重空间和时间上的对比,突出建国以来直到现今新疆哈萨克族婚姻家庭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分析了产生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落后的旧有习俗和不良现象提出了适当的解决措施。艾尼瓦尔·聂机木在《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调查》中选取了新疆几个主要少数民族作为调查对象,并且综合分析了这几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的婚姻观念(包括初婚年龄、父母包办婚姻、选择结婚对象条件、办理结婚登记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关哈萨克族婚姻、婚俗的文章还有阿丽玛的《哈萨克族婚姻家庭的演变》、李小霞的《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浅析》和周亚成的《高高的萨吾克烈——从一次集体婚礼看哈萨克族传统婚俗的变革》等。显然,学术界对哈萨克族婚姻这一专题研究的著述相对来说比较少。

(三)服饰

玛丽娅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哈萨克族服饰艺术研究》中,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了哈萨克族服饰自身的特点,找出哈萨克族服饰艺术的共同特征;并且结合田野调查法来研究哈萨克族服饰艺术。使人们对哈萨克族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玛丽娅还在文章中梳理了有关新疆哈萨克族服饰研究的现状。

关于哈萨克其他方面的研究著述有张荣的《哈萨克问题与清朝乾隆时期西北边防体系的构建》和《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郑峰、张荣的《清朝卡外界内哈萨克身份问题再探讨——以“征收马匹”为中心》、阿热爱依·努尔塔依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张毅、何秉宇的《哈萨克族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刍议》等。

[注释]

①本文有关哈萨克族族源方面的综述内容多来自洪涛的《也谈哈萨克族族源》,《新疆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②续西发:《哈萨克族的族称、族源和系谱》,《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③⑥《哈萨克族资料八种》,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

④松筠:《新疆识略》卷12《哈萨克》。

⑦〔俄〕维·维·巴尔托里德、〔法〕伯希和等著,耿世民译:《中亚简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25-02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宗教哈萨克族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