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一个家庭看煤矿的兴衰
2016-11-22□李阳
□ 李 阳
透过一个家庭看煤矿的兴衰
□ 李 阳
1991年3月,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里,第二年打工的父亲经人介绍来到沈煤集团林盛煤矿上班,我们一家人也就搬到了当时的职工宿舍,那时林盛煤矿已经在我们镇上发展多年,正在不断扩张。
因为当地百姓对于工人的概念几乎为零,所以来到矿上工作的大多都是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的安置问题促成了现在人们口中所说的“生活区”。生活区可以说是矿上出巨资在村子里荒地上打造出来的一座村中城,面积不大但是五脏俱全,所有居住房全部采用六层楼房,配套有矿医院,矿幼儿园,矿小学以及一座综合市场。这在当时确实是给整个镇上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农村的百姓逐渐接受融入了这座村中城,生活开始稳步上升。
1998年8月,我从矿幼儿园毕业正式进入沈南一校读书,因为父亲的工龄短所以没有分到房子,便一家人在镇上的一个农村买了一套小房子。同我一边大的邻居家的孩子依然在村里需要烧煤炉取暖的教室里上学,而我却因为父亲是工人而走进了位于生活区里的那座公办小学。
2000年9月,我小学三年级,父母不再亲自送我到学校,而是每天把我送到矿通勤车站点,由此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通勤生活。生活区的配套越来越多,有了大型商场和公园。那个时候父母给的饭钱可以在饭店吃上一份抻面之后再去商场里买一些小玩具,而在当时村里当地人家的孩子还在带饭盒上学,村里的学校还在等着在操场搭棚子放电影,而我们每周都会在矿综合娱乐大楼里看最新的电影。
也是在这一年,父亲的工资涨了很多,身上的伤疤已经数不清了。家里拥有了整个村里都为数不多的彩色电视机以及一套影碟机,春节家里年夜饭的档次第一次超过了当地的百姓。同时也是在这一年,村里的那条沙河再也不能洗澡了,洗煤厂流出来的煤水几乎摧毁了河里一切生命。
2004年,我上初一,就读于生活区内的林盛煤矿中学(后来改为沈阳市第一百八十二中学)。这一年房地产行业蓄势待发,煤炭需求不断加大。父亲在这一年出了工伤,手指头掉了两节,这个时候第一次明白原来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作用这么巨大,直到父亲完全恢复,几乎没有花费家里多少钱。而那时治病对于当地人来说还是一个望尘莫及的问题。
春节矿上发的福利多达二十种,当地人看着我们浩浩荡荡的往家拿着发的各种东西,羡慕不已。
同时这一年矸石堆已经成了一座山,在太阳的烘烤下整个夏天都冒着滚滚浓烟,路边也开始看不见绿色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煤的颜色。林盛的煤全国出了名,而林盛的“脏”同样出了名,下雨天出门鞋子上都要套上塑料袋的,只要一听说是要去林盛的,出租车司机都皱眉头。
2008年,我上高二,矿上的设备越来越先进,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几乎不再有任何事故发生。这一年房价飞速上涨,大兴土木。南方大雪,煤炭供不应求。矿上的工资又涨了很多,元宵节那天晚上,矿上一个小时的烟火表演据说花掉了十几万。
2010年,我离开这个村子到外地求学。村里已经第二次打深井了,但是出来的水依然是漂浮着一层油。暑假回来,车子还没到镇上就能闻到刺鼻的味道。生活区里的人们条件好的开始逐渐搬到市里生活。由于人口的流失,当年的电影院,商场都已经不复存在。矿上的工资发生了第一次缩减,作为弥补矿上开始每个月发放两张贰佰元的超市购物卡,除了春节会有米面油这三样补助之外,全年几乎什么也不再发了。
2016年4月,十三五规划“去产能”,矿上开始申报破产。父亲五十岁整还有五年退休,已经压了两个月的工资了。而矿上像父亲这样的工人还有几千人,全国受“去产能”影响的人数多达一百多万,而他们的安置问题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前些日子跟随母亲去了一趟生活区,当年的楼房已经破败不堪,剩下坚守的大多是老人。曾经辉煌无比的生活区,如今几乎成了一座死城。而整个镇子的地下几乎都是采空区,大地年年下沉,雨水的酸性越来越重……
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因为有了煤矿而变得无比繁荣,最后却还是因为煤矿,走向没落。二十多年围绕着煤矿生活,亲身经历了这一场工业的兴衰。时间记录着发生的一切,然后抛下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接下来的二十年这座城镇以及成千上万座大同小异的城镇的命运,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