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如何读书
2016-11-22赵毅衡
赵毅衡
英国人如何读书
赵毅衡
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1997版)的统计年鉴,登录的数字是1995年。此年中国出书十万九百五十一种,而英国却是十万一千七百六十四种,稍多于中国。全世界仅此两个国家出书过十万种。
可以说在出书上,英国与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两大领袖。1990年代中期后,中国与英国出书并列于十万种,往下就差得很远:德国七万种,美国六万种,法国三万种。从那以后,一时中国超过了英国,每年出书逼近二十万种。但是进入21世纪,情况似乎翻了过来,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每年的统计数字,中国出版数字中,新书比例一直是60%左右,重印经典古籍当然是好事,但是读新书也是人民“文化自觉”的必要。
看一下每年出版新书的数字,那么近年英国又成为世界第一书国:2005年英国出版新书二十万种;美国十七万种,居第二;中国在第三位,十三万六千种。如果考虑到英文书籍常有英美两种版本,可能有部分重复,至少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中国把世界第一书国的地位又让给了英国。
这是绝对数字。往人口一平均,就是另一幅图景了,英国每五百五十人印书一种,德国一千五十人印书一种,法国一千六百人印书一种,美国每四千人印书一种,中国每一万两千人印书一种。也就是说,每年读者需要的印书种类,英国读者比德国读者多一倍,比法国读者多二倍,比美国读者多几乎七倍,比中国读者多二十倍。
二
当然无法统计,书多少次被读。每年二十万种书,就是每天出版五百多种,谁也没有本事每天浏览五百本书的书目,所以印书不是读书。
不过旧书店多了,一本就顶几本,超过纯印数。所以,值得看一下英国人如何读旧书。
喜欢英文旧书,值得来伦敦。市中心旧书店星罗棋布,各有专司。市中心区的切林十字大街,竟是一条旧书店街,你就想象琉璃厂搬上了长安街就是了。有的旧书店奇大无比,全部按作者姓名排列,因为知道买旧书的爱书者,都是追着他们心爱的作家而来,在这里找书比图书馆都方便。有本小说《切林十字大街四十八号》,说的是一个纽约的爱书女士,所要的书只有到这家旧书店邮购才能买到。与书店老板通信多年,感情就从书晕染开去,来了一场旧书中的柏拉图。最后女士找到伦敦,旧书店老板却去世了,旧书店拍卖了:人走书空,令人伤怀。如此一本几乎无情节可言的书信体小说,得到如此浪漫感情的男人,竟然是个职业最无聊最没劲的旧书店老板,而且这本小说竟然拍成电影,而且除了我,还有不少人喜欢!
不过最让人惊奇的,是威尔士的一个小镇,名称有趣,叫歪河嘿镇。此镇在威尔士东北山区,不通铁路。从伦敦开车单程要六七个小时,当天别想回来。从高速公路转进山间盘盘旋旋的窄路,两边只见牛羊,最后在绿水青山中,一个小城,全部人口怕只有千人。洁洁净净的街巷,酒吧野趣,山上有废堡,古色峨然。英伦三国,最好看的就是这种小镇,但是名镇数百,哪儿轮得上它?
1960年代初,有位布斯先生忽生奇想,买下一个废农具厂,改成一个巨大的旧书店。又有人改建电影院,打了四层地板。此镇变成一个旧书城,总共一条街,陆续开了三十八家旧书店,还有一家开在山上古堡里。最大的一家,恐怕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旧书店,存书四十万本,干脆是个图书馆。不同的是在此地看书,老让人掂量口袋,掂量放纵占有欲到什么程度。
每年夏天,此地还开历时十天的文学节,借本地小学操场,搭大棚组织上百场作家演讲,爱书者排长队等签字,连附近农庄都腾房办旅馆,牧羊人开临时出租车。慕名而来的读者过万。这个生意经,点子还真不错。
话又说回来,或许只有在英国,才能做这种“旧书城”的生意经。我到过的西方国家,数英国人最喜欢读书。
三
另外一种估计读书(而不是仅仅买书摆架子)情况的,是图书馆。图书馆是唯一“一本书多人读”的地方。
八年前在英国,我必须搬家,挑的地方,首先想靠地铁交通方便,还想离公共图书馆近一些,看书看报方便。幸亏,这点容易办到。伦敦有三十六个区,平均每个区有八个公共图书馆,因此有二百八十八家公共图书馆。至于大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都是供研究用的,居民看书报不会去那里。我就近挑个象样的公共图书馆,有四层楼,分别陈列书籍报刊,地方史资料、音响录象、电脑终端。
英国报刊最近指责图书馆“方向错误”:来图书馆的人不断增加,借书人数量却连年下降,来图书馆借录象,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舆论认为,图书馆读者减少,对人口素质不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公布的各国公共图书馆统计。这份统计一向延迟过久,最近的是1998年。数字是各国自己提供的,联合国无法核实,而且不全。有些国家,例如美国,向来不屑于向联合国提供数字,只能从缺。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在公共图书馆数字上,似乎没有谎报。各国数字天差地别,但是我花了点功夫,用人口总数一平均,却看出规律井然。
从我喜欢但又痛恨的英国图书馆谈起:英国上报,有公共图书馆五千一百八十三所。也就是说,每一万居民,有一家图书馆。这个水平看来是全世界中等。加拿大等许多英语国家,与此相仿。
比较爱读书的,似乎是日尔曼语国家:德国每六千六百人有一所;芬兰五千人;奥地利四千人;挪威四千人;瑞士三千人。看来瑞士最出色。
拉丁民族好玩乐,果然每两万两千名法国人,享用一所公共图书馆,每两万六千意大利人一所。他们都去看戏看歌剧了,文化生活也算丰富。
我知道,抽象地谈“开卷有益”,已经说服不了当今的年轻人。但是我有一则有趣的社会统计,可以让中国舒舒服服患“晕书症”的男性青年,吓得坐起来认真听一下:英国《泰晤士报》2004年6月7日报道,企鹅出版公司研究部调查两千位妇女,85%认为,聊天闲谈或正儿八经谈情说爱的男人,如果大谈读过的书,这种男人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让她们“感到爱慕”。或许,这是医治中国青少年“晕书症”流传的唯一妙方。
大英帝国没有了,大英书国却还在。在这个全人类越来越不读书的时代,大英书国还是可以傲视世界的。至少,英国女士的读书趣味,会影响两个男人:想成为她丈夫的人,不得不成为她儿子的人。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读书传统承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