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他上学后有你后悔的

2016-11-21梁明明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内驱力小鸭子女儿

梁明明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学习和读书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如何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绝对是家长们最苦恼的问题之一。不过在我看来,比起后知后觉的逼迫和追击,倒不如早早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因为求知欲才是学习与读书的动力。

小小问题里的教育大道理

一次在超市门口等人,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大概4岁的男孩,认真地观察商铺门口的鱼缸,还不断地问身边的妈妈:“鱼为什么在水里不需要换气呢?”“鱼为什么不眨眼呢?”拎着大包小包的妈妈不耐烦地呵斥:“什么眨眼不眨眼的,整天就知道问些没用的!问你们老师去!”

过了一阵儿,我准备离开超市门口时,只见这位妈妈拍打着孩子的手背,拧着眉吼道:“让你再用手捞鱼!你是不是手欠!”此时的男孩,就像一棵狂风中的小树,在母亲的用力拉扯中哭得声嘶力竭。

如果孩子的“为什么”被母亲这样对待,下次他感到好奇时还会坦然提问吗?再想探索新奇事物时,他会不会因惧怕惩罚而踟蹰不前呢?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与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学龄前儿童与成年人对话中寻求解释”课题中,对“孩子总爱问为什么”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2岁~5岁的儿童,分析儿童提出问题、大人的回答以及儿童听到回答后的不同反馈。他们从580多份对话记录中发现超过3100处各种各样的“为什么”。研究发现,儿童对知识的渴求远比人们想象得强烈。当孩子无休止地追问“为什么”时,并非淘气或故意给家长添乱,而是他们的幼小心灵真的想知道答案和真相。

上面那位母亲如此激烈的反应,是因为她并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的学习欲望,而是将孩子的探索仅仅当作调皮捣蛋。这种做法无异于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头一棒。当孩子逐渐长大,进入了学龄期,他们也许会变得顺从听话,但却失去了主动自发、以兴趣为导向学习知识的愿望。试问,到底哪一种方式才对孩子更加有益呢?

其实,孩子在两岁左右就开始发出“我想学习”的信号了。进入学习敏感期的他们通过不断追问“为什么”来构建自己“小宇宙”中的云梯,即使是毫不起眼的小问题,对孩子来说也是认知成长的一大步,是从知识中汲取乐趣的初体验。

面对“为什么”,

请给孩子一个起点

有家长问:“我也想回答孩子的问题,但是有时候真的是没完没了,回答了这一个还有下一个在等着,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家长也不是百科全书啊!”

孩子们的问题随手拈来、天马行空,让我们一个一个给出准确答案确实太难了。与其给答案,不如换个角度,引领孩子站在勤思敏学的起点上就好。

我的女儿从两岁左右开始对数字很感兴趣,会拿数不清的问题来招待我:“妈妈,为什么1后面是2?”“为什么2长得像小鸭子?”但是在这个阶段,我不会跟孩子讲概念原理,而是用孩子可领悟的方式,帮助她建立兴趣。我通常会这样回答她:“2是1的好朋友,所以就像小鸭子一样总是跟着它,嘎嘎嘎。”

到了第二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习简单的加法,她会问什么叫作“加法”?我并没有急于让她背加法口诀表,而是时不时地跟孩子边玩边学—积木、磁力贴、乐高玩具都是很好的教具。寓教于乐,让女儿在游戏中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交融,并且慢慢开始自己推演数字相加的结果。有时,她问我一道简单的加法,我的回答仅仅是:“你可以自己试试看哟!”得到鼓励的女儿会将积木演算的结果验证一遍又一遍。现在,她可以熟练地在生活中运用简单的加法,思维和语言也更具逻辑性。在这些有关数学的互动中,我无意过早教女儿算术,但在问答和游戏中,她对数学的兴趣早已慢慢建立,一切变得犹如顺水行舟。

数学题都有标准答案,可是从孩子嘴里蹦出来的问题千千万万,不见得总有准确答案。这时候,我们更加需要引导孩子多多思考,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以及任何难题都可以解决的乐观态度。当孩子不断向爸爸妈妈问 “为什么”的时候,就是好奇心派生出的“认知内驱力”在发生作用。“认知内驱力”能够激发孩子善于提问和思考,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最原始的驱动力。

如果家长一味把孩子的问题当成玩闹,打击孩子的好奇心,那么等到孩子不再问“为什么”的时候,任何指导孩子自主学习的技巧都会变成缘木求鱼。

如果你还没有错过孩子幼儿阶段喜欢追问“为什么”的敏感期,那么请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良机,呵护孩子娇弱的好奇心,孩子将会爱上学习。

猜你喜欢

内驱力小鸭子女儿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小鸭子得救了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开心的呼噜噜
什么是玩呢
和女儿的日常
表扬错了
女儿爱上了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