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盐池

2016-11-21

宁夏画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盐池县防沙盐池

用绿色扮靓盐州大地

微风拂面,青草芬芳,一望无际,鲜碧如画,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句话描写的是曾经风沙肆虐、黄沙漫卷的宁夏盐池!

盐池县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1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有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生态建设一直是盐池县求生存、谋发展的首要任务。

多年来,历届盐池县县委、县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谋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尤其是近年来,盐池县率先在全区试点封山禁牧,坚持封沙育林与退牧还草、生态固沙与工程固沙、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等,并且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世界银行贷款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工程。

艰苦奋斗30年,步履铿锵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是老辈盐池人对自己家园的描述。对饱尝沙害之苦的盐池人而言,生态修复的意义不言而喻。

盐池县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历程,异常艰苦、艰辛,但是盐池人坚定的治沙决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20世纪80年代以前,盐池县以乔木为主植树造林,林木成活率低,累计人工造林81.64万亩,保存面积22.43万亩。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盐池县人民掀起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根治沙害、恢复植被,累计造林成活保存面积达到137.15万亩,保存率73.3%。

“九五”期间,盐池县确立了“生态优先”的治理思路,依托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加快了绿化进程,沙化严重的北部六乡初步实现了沙漠化逆转。

进入21世纪,盐池县开始坚持走项目带动的路子,争取了一批生态建设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境内73%荒漠化面积,中强度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实现了“人进沙退”。

“十五”期间是盐池启动实施生态林业工程项目最多的时期,先后争取并实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4个,林业建设项目6个,全县累计林木保存面积发展到358万亩。

“十一五”期间,盐池县动员盐池县广大干部群众,结合实行封山禁牧,5年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52.8万亩、封山育林33万亩、森林抚育100万亩。

“十二五”以来,盐池县坚持“生态”立县的战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做到适地适树。2011~2013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2.7万亩,义务植树2万亩,抚育未成林50万亩,平茬转化柠条120万亩,封山育林80万亩,修建树木27.6万亩,建立苗木基地1500亩,飞播造林2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0.5万亩。

2014年,盐池县坚持重点区域重点建设、有水区域重点造林、有林区域加大管护的原则,大力实施禁牧还绿、增林增绿、产业兴绿工程,全力打造美丽盐池。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实现了南北中全境覆盖乔灌草的“盐池生态模式”。

沙漠化逆转,不是美丽的神话

驱车行进在盐池县黄记场治沙示范区,10万亩的草场犹如一片绿海望不到边,沙柳、花棒、杨柴、柠条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摆。走近细看,原本肆意流动的沙丘被一个个草方格牢牢固定在原地,格里点播的草籽,扦插的树种,早已把根扎进沙土,长成一片,很茂盛。不敢相信,6年前这里还是一副风吹沙丘满地跑的景象。

黄记场的生态逆转只是盐池县防沙治沙的缩影。

盐池是养羊大县,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场沙化的主要原因,管不好羊,生态建设无从谈起。从2002年开始,盐池县率先在宁夏实行全境封山禁牧。因此,县委将禁牧作为乡镇干部考核的“一票否决”指标,当地干部群众戏称“乡镇干部的官帽戴在羊头上”。

禁牧后,全面配套开展禁伐、禁采、禁猎工作。为解决禁牧后的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当地引导农牧民发展舍饲圈养,林地间作苜蓿、种植青贮玉米等饲草料,有效解决了饲草供应难题,也为草原的自然修复奠定了基础。

盐池县通过启动中北部30万亩防沙治沙工程,建立哈巴湖等21个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治理沙化土地200多万亩,境内50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固定,3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明沙丘已消失。林木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1%和68%,年扬沙天气由54天下降到15天,逐步形成了跨区域综合治理、“乔灌草”相得益彰的“盐池生态模式”。 盐池县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绿地覆盖率达到40%,生态环境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继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绿色先进集体”之后,2011年,盐池县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天保”工程功不可没

站在盐池县城南部的毛头梁上,数公里外的县城掩映在绿色之中。

“梦想逐渐变成现实,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功不可没。”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学增对天然林保护工程赞不绝口,他指着毛头梁万亩生态防护林感慨地说。

10多年来,国家共投入1.2亿元天保资金,帮助盐池县把191万亩沙荒地变绿地。盐池县通过封育、飞播、造林等措施,让191万亩的管护区林木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逐渐形成了绿色天然屏障。盐池县的森林覆盖率也由2000年的8.4%提升到2015年的21.2%,沙荒地的植被明显得到恢复。在天保工程管护资金支持下,盐池县实施围城生态圈工程以来,县城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以前也造林,但没有钱管护,前面种,后面死。”王学增告诉记者,自从用天保工程管护资金聘用护林员后,防羊、防火、防病虫害都有人管,树木成活率一下子提高到98%以上。“现在我们飞机监测、信息化监测系统都用上了,整个工程区内动植物群落发生了巨大变化。工程区内羊没有了,沙丘没有了,灰鸭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生态系统明显好于其他区域。”

天保工程不仅绿了盐池县,而且解决了大量农民就业问题,维护了林区和谐稳定。因为有了绿,在盐池县肆虐了几代人的沙魔被降服了。

天下客商云集的“盐池魅力”

比生态变化更大更可喜的是盐池人观念的变化,憨厚的盐池人眼界广了,思路宽了。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招商引资的靓丽名片,受哈巴湖的生态环境吸引,北京客商牛坤明投资建成自驾游休闲娱乐营地,年收入300余万元。河南旅游公司看中草泥洼厚厚的草甸、碧蓝的湖水,要投资10亿元建设休闲度假村。零污染环境,让江苏客商张德志倾心,要投资建设小球藻、螺旋藻种植区。

以绿色品牌扬名的盐池现代草畜产业正有序推进,目前,新建规模养殖园区6个,已组建基础母羊核心群4.8万只,滩羊饲养量达到198万只,并在银川等城市设立滩羊冷鲜肉直销专柜。盐池县荣宝公司的羊肉已销到京、津、沪和郑州等地,在银川更是达十余个直销点,年产2万只滩鸡则全部销到区外,市场看中的正是盐池的绿色品牌。

天高云淡草木成荫,阵阵清凉扑面而来。从盐池生态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我们看到了盐池人“打造宁南山区经济强县”的底气。随着三北防护林、飞播造林、小流域治理等工程的持续发力,绿色成为盐池县的主旋律,如今,盐池人秉承“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盐池最大的优势”理念,一手抓环境保护,一手抓生态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之美,更注重塑造人的心灵之美,播撒绿的种子,让盐池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部分图片由盐池县县委宣传部、盐池县史志办提供)

猜你喜欢

盐池县防沙盐池
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盐业经济
盐池采油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盐池县1969-2018年大风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盐池县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调色盘
浅析盐池县沙枣育苗、造林技术
黄河三角洲滨海废弃盐池综合降盐技术
盐池县大拱棚重力滴灌应用效果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