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是母亲节
2016-11-21高雪
高雪
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在童年的故乡,这只是一个极其普通平常的周末,与其他任何一个周末没什么两样。如果遇上下雨涨水,那该是家家户户下田施肥,移栽小秧的时节了。
自从上学离开家乡,与母亲就总是离多聚少。想起一句话,说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不过十多年,的确不假。后来参加了工作,依然与母亲分居两地,母亲在家种着那几亩贫瘠的土地,我却在忙碌着自己平凡的工作。每每忙得无暇回家看望母亲时,就抽时间打个电话问问。母亲的回答总是:“我很好的,你好好上班!你们过得好,就是我最高兴最喜欢的事,别牵挂……”
母亲的话让我真的放下心来,又一头钻进工作里去了。可是,有时事实并非像母亲在电话里说的那样。许多时候,她为了让子女安心工作,自己生了病,去镇上医院买点药吃着,只要还能撑,就尽量不让子女知道。有一次,已经痛得下不了床,才不得不告诉子女,说自己不舒服,兄妹几人急忙赶回家,将母亲送往城里最好的医院,一下子就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自从那次之后,每每与母亲通话,我总是下意识地听听她说话的声音,只要听出异样,立即警觉地询问她身体好不好,是不是又生了病,平常能回家时也就尽量回家陪她。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的父亲早逝,现在只剩下母亲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远游当然不太可能。但是,条件允许,我将母亲接来城里与我一起居住还是可以的。通过反复的考虑,又多次和母亲交流,母亲终于同意离开故土到城里来与我一起居住了。母亲有文化,曾有一份在县城邮电局守总机的工作。
记得我上学时,曾多次听到母亲说过北京,提过天安门广场,讲过八达岭长城。在谈这些地方时,母亲眼神里充满了无限向往。2007年,借着一次休假的机会,我带着母亲从省城贵阳飞往北京。用一周的时间,我们逛了北大、清华,去了故宫、天坛,爬了八达岭长城,夜半起床去天安门广场守着看升国旗,还去海淀区看望了世萍表姐。
那次母亲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沾了女儿的光,要不一辈子就只有在梦中才能到北京了。那些在北京拍摄的照片,母亲送到相馆里全部冲洗出来,装了两个大相框,没事时就看看、笑笑,再看看,再笑笑。记得从北京返回贵阳时,我们依然乘飞机,因遇上冷空气侵袭,一股强大的气流冲击过来,飞机就颠簸得很厉害。母亲很困惑,说在家乘拖拉机时,砂子路坑坑洼洼出现颠簸那很正常,怎么这飞机在天上飞都会遇上“烂路”吗?抖什么抖呀?我给母亲耐心解释,母亲则连连说自己老了,跟不上形势,还是年轻一代强,什么高科技的东西都懂。
岁月蹉跎,一晃一年过去了,母亲的背一年比一年驼得厉害,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每每出去锻炼身体时,就要拿个小布包,头天晚上就装好必须带走的东西,反复检查,我再帮着复查,这才放心睡下。
母亲节那天,微信群、朋友圈、QQ群里的各种祝福铺天盖地。我跟母亲说:“妈:今天是母亲节呢!要不,我们不煮饭了,出去吃一顿去?”母亲说:“这节日是西方人过的吧?如果儿女孝顺,如果儿女成器,如果身体健康,如果一家人团结和睦,随时欢声笑语,那就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何必一定要在今天走这形式?一家人幸福地生活,那天天都是母亲节哪!”
(摘自《黔西南日报》2016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