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静中生慧
2016-11-21何华
何华
【摘要】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时下很多表面热闹的课堂,学生往往不认真倾听,导致课堂缺少学生静静的思考,缺少学生内心的独立反省,缺少学生对问题的冷静和顿悟。因此,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倾听的作用,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充分体验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认真倾听才会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直至习惯。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倾听中明理,学会数学思考;倾听中思辩,提升思维品质;倾听中交流,撞出智慧火花;倾听中合作,感受学习快乐。
【关键词】倾听 数学思考 思维品质 智慧 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0-02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他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 时下很多表面热闹的课堂,学生往往不认真倾听,导致课堂缺少学生静静的思考,缺少学生内心的独立反省,缺少学生对问题的冷静和顿悟。因此,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倾听的作用,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充分体验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认真倾听才会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直至习惯。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践行倾听理念的。
一、倾听中明理,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从狭义角度是指学生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从广义角度理解还包括应用数学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数学式思考。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解决问题时,有些学生能够列式解答,却不能说出解题的依据。他们仅仅是机械地根据题目的特点列式,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新知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解题的道理,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如苏教版教材第44页例1和第46页例2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创设动态化的情境,强化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首次感知。从例1、例2浇花小朋友的来和去的变化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算的含义;从第46页“试一试”的情境里,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从两个部分中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也用减法算的含义。”教学时要通过学生回答或者播放课件中的声音,让学生听明白列式的道理。再配上双手合与分的动作,结合动作的演示让学生练习说用加减法列式的道理。练习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列出算式,仍要重视说理的过程。在这样的听说过程中,能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加、减含义的体会,明确解题的依据,也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数学思考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材中像这样初次感知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的新知识还有很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把某些问题情境只作为应用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教学驻足在浅表化的知识层面上。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数学重要的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怎么知道什么”。因此,重视数学思考的训练,让学生在倾听中明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是教学的应然追求。
二、倾听中思辩,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培养学生既能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辩,又能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想法的思维品质。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教师出示: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反馈时,出现两种解答:(1)(5×4-8×2)÷2=2(分米)(2)5×4÷2-8=2(分米)。教师借助图形让学生明白算理后,追问:还有别的解法吗?请观察两个图形(图略)。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生说,还可以这样解:5×2-8=2(分米),从图上可以看出原来围成的正方形的两条边长的和,相当于改围成长方形的一条长与宽的和,正方形两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是长方形的宽。受这种方法的启示,又一个学生说,还可以这样解5-(8-5)=5-3=2(分米)。根据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来正方形两条边长变化而来的,正方形的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从另一条边长里借来3分米,剩下5-3=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顿时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请生4说说,你是怎么得出第四种方法的?我是受了生3同学解法的启示,才想到的,要感谢生3同学的启示,谢谢你。生3你有什么想说的?谢谢大家的倾听,尤其是生4同学,不仅会听,还会想。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教师借机让学生说想法,从中体会倾听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学中要把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在训练中,引领学生通过认真倾听,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发现,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
三、倾听中交流,撞出智慧火花
有效的倾听不仅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触类旁通,萌发灵感,促使他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认真倾听不仅听别人发言要用心、细心,而且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如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以上拨出的每个数所用的算珠总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都和3有关系,42用了6颗珠子,6和3有关系,54用了9颗珠子,9和3也有关系,75用了12颗珠子,也和3有关系。
师: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来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42用了6颗珠子,算珠的总颗数6是3的倍数;54和72的算珠的总颗数9、12也是3的倍数。
师:你表达得很清楚,谁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师:所用算珠的总颗数与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endprint
生3: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刚好等于算珠总颗数。
师:你们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4: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谁听明白了,可以把他的想法再说一遍?
……
师:你听得真认真,说得真好!是不是只限于看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呢?
生6:不是的,比如423,4加3再加2等于9是3的倍数,423也是3的倍数。
师:这样的例子还能多举几个吗?(生举例)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把3的倍数的特征表达出来?
生7: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你真善于总结!出示结论,学生齐读。
师:谁能再举个例子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生8:如912456,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7,27是3的倍数,所以912456也是3的倍数.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9:9、6这两个数字不需要加,只把1、2、4、5相加是12,就可以判断这个数是3的倍数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9:因为3、6、9本身就是3的倍数,只要把1、2、4、5相加是12,就可以判断这个数是3的倍数了。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倾听,用“谁能把他的想法说一遍,谁能听懂他的意思”引路,为学生大胆复述、质疑、解释、效仿,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要逐步学会抓住别人讲话的精髓,而且从中得到启发,达到触类旁通,启迪学生的智慧。
四、倾听中合作,感受学习快乐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专注倾听,是合作学习展开的积极学习状态。倾听是对发言者的理解和尊重,倾听能更好的营造好的氛围,提高讨论的质量。只有认真倾听再积极发言,才会使学生的交流讨论成为一种真诚的合作。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吸引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让真心敞开和真心的接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王大叔准备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待学生初步理解这个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22米,长加宽的和是11米,长方形花圃的围法很多时。我乘机追问:到底怎样围面积才是最大的?这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说面积是30平方米。你能保证面积30平方米是最大的吗?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一生说:可以把22根1米长的木条,把能围成的长方形都找出来,计算出面积比一比就可以了。由此开展小小设计师的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有的一人拼摆,一人在表格上记录;也有的两人商量后,直接在表格上记录填写。接着出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三种情况的表格:A无序却出现遗漏,B有序却出现重复,C有序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观察这三种排列方案,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说说喜欢的理由。再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这种记录方法会做到有序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一列举时要找思维的落脚点,如长加宽的和是11,宽从1开始依次增加1,长就从10开始依次减少1。也证明了面积30平方米是最大的,是对的。学生们通过生生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的内心是喜悦的,同时也经历了当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可能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彰显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
当然认真倾听的合作课堂并不是一直处于热烈的讨论状态,它可以有沉默、独思、冷场。因此,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应然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康桥.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2.2(03).
[2] 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12(144).
[3] 陈春.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安静,才闻思维滴落的清澈声[J].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第五期(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