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偏好对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的影响
2016-11-21张建华
张建华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语用偏好对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的影响
张建华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参照微观经济学中的“偏好”概念,提出语用偏好假设,发现语用偏好会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语用选择。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在复制保真度上的种种不同差异其实是模因宿主根据语境进行不同选择的结果。语用偏好为分析模因宿主的选择行为提供基础。通过对历时语料和共时语料的综合考察,研究发现,在实现语用效用最大化且满足自己的基本语用偏好的过程中,模因宿主对模因的语言信息根据语境需要进行取舍。这种取舍选择就造成了模因在复制保真度上的差异。
语用偏好;复制保真度;语用效用
语言模因变异研究不仅包括对语言模因变异的研究,而且涵盖了对语言模因复制的研究。从模因周期论的视角来看,语言模因主要经历四个生命周期: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复制在语言模因的生命周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30周年纪念版》中论述了影响模因成功复制的三种特性: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保真度(copying-fidelity)[1]。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类型,同样受到这三种特性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语言模因的变异还是语言模因的复制,都只是在复制保真度上表现出了种种差异。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这种差异是因模因宿主(即:语言使用者)的选择导致的。Humboldt和Vossler都不同程度地认为,所有的语言变化(language change)源自个人言语习惯的创新(innovations),那些引发创新的人就会被他人模仿,并使得创新得以传播。理想主义者认为,语言从根本上来讲是个人自我的表达,语言变化是个人有意而为的。张建华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探析了为什么语言模因会出现变异,认为语言模因变异的根本动因是模因宿主对语用效用最大化的追求[2]。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是人的基本偏好的满足,基本偏好决定了偏好的类型,偏好的类型相对稳定,并不因人因时或因地而异。因此,语用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人的基本语用偏好的满足,也就是说,模因变异的过程就是模因宿主对自身基本语用偏好满足的实现过程。所以模因宿主的基本语用偏好必然影响模因复制保真度。本文拟借助构建语用偏好的假设,探讨模因宿主的语用偏好对模因复制保真度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
在进行讨论之前,对文中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厘清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用偏好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它指的是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因此,语言使用者在一定语境中对可供选择的语言材料(包括语音、语形①语形指的是词形和语法结构两个方面。和语义)组合所进行的排列,就是语言使用者的语用偏好。其实,这里所谈的语用偏好早就有人谈及,但只是零碎的,并未系统地提出来。赖招仁在探讨英美意识流小说的语言特点时发现:意识流小说叙述的逻辑性很差,语言支离破碎,语言的扭曲、变形和陌生化成为主要特征[3]。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语言在不同层次上产生的变异:1.词汇的变异,如smiledyawnednodded;2.语法变异,主要包括词序错乱、时态错乱、句法错乱、句子残缺;3.语义变异。这些变异就可以称为英美意识流小说家的语用偏好。这些语用偏好实现了小说家的借助描写主人公内心世界混乱无序、朦胧的潜意识活动来揭示其内在的真实的创作观点。也就是说,这些语用偏好的满足也就实现了小说家对语用效用最大化的追求。
如上所述,基本偏好决定了偏好的类型,偏好的类型相对稳定。同样,基本的语用偏好决定了语用偏好的类型。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人在不同时期偏好不同的文体:先秦散文、秦汉辞赋、隋唐格律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单就清代文学而言,出现了诗、词、戏剧、小说等文体并存的局面。小说作为到近现代文学才成熟起来的文体,以白话文为主,但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却偏好把古典诗歌和小说融合来表现小说的意境[4],并且继承了宋代以来话本小说语言的某些特点和元素[5],使其带有浓厚的说书语言的色彩(ibid)。金庸先生的这种语用偏好是个人化的语用偏好。因此,语用偏好是主观的,实际上是潜藏在语用使用者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因其内心情感和倾向的种种差异而对语言材料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所以不同的语言使用者拥有不同的语用偏好。
但是语用偏好并非完全稳定,而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为:1.在集体层面上,语言使用者对于某一文体的偏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转变为对另一文体的偏好(如从先秦散文到秦汉辞赋到隋唐格律诗),即使就同一文体而言,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会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如从白话小说到拟话本小说到话本小说);2.在个人层面上,语言使用者对文体的偏好发生了转移,语言使用者在某一文体中加入其他的元素(如金庸的小说中融入了话本小说的语言元素)。
语用偏好是非直观的。引起语用偏好变化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个人等因素,通过示范效应影响个人和集体的语用偏好。例如,当法国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创作出意识流小说《追忆逝水年华》后,英国著名小说家维吉尼亚·伍尔夫、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纷纷效仿这种全新的小说写作风格①在这里主要强调意识流小说的语言表现形式。,写出了各自的代表作,如《尤利西斯》《达罗卫夫人》《喧哗与骚动》。中国本土的作家王蒙接受意识流的写作风格,创作出《春之声》《风筝飘带》等小说。个人的语用偏好影响了群体语用偏好的形成和发展,个人的语用偏好通过示范效应转化成为群体语用偏好。
语用偏好是相对的概念。准确地说,语用偏好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喜好顺序。例如,语言使用者说他喜欢“复合句”,实际上是说与其他的句型(如“简单句”和“并列句”)相比,他更喜欢“复合句”而已。
语用偏好可以表现为对语言不同层次上的任何一个成分的喜好。例如,在英语学习者中,有些人喜欢美式发音,一些人则喜欢英式发音,更有些人则把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糅合在一起。美国社会语言学家Labov对纽约市居民发音特征进行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阶层,他的发音中r卷舌音的比例就越高。也就是说,处在社会经济地位越高阶层的人,他们更加喜欢发r卷舌音[6]。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语用偏好会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语用选择,即对语言不同层次的各种成分进行选择和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刘建刚研究发现,在等效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采用两种不同的倾向:源语关联倾向和译语顺应倾向[7]。这两种倾向会影响译者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不同选择。这两种倾向其实就是语用偏好。黄华新和孟慧珊研究发现,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偏好一种论证式的指令行为[8],这种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在词汇、语义、句法、语用和文化等层面上的选择。
(二)模因复制保真度
Blakemore对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早就已经展开了讨论,提出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的两种方式: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传播。模因基因型传播表现为相同信息以不同的形式传递(包括相同信息的直接复制)。然而,模因基因型传播表现为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信息。一方面,模因基因型传播强调同一语义信息内容的复制,把语言信息的全部复制和部分复制归为一类。例如,宣传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霉女②意为“丑女”。、杯具(悲剧)都被归纳为模因基因型传播。这些语言模因虽然都可以看作是同一语义信息内容的复制,但是在语形信息上还是跟模因原型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模因表现型传播强调同一语形信息的复制。例如,广告语“大石(事)化小,小石化了”和“做女人挺好”、电影片名“越光宝盒”和“上帝也疯狂”都被归纳为模因表现型传播。这些语言模因虽然都可以看作是同一语形信息的复制,但是在语义和语音信息上还是和模因原型的差异较大。虽然Blakemore对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分类,但是这个分类不利于我们厘清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的差异。原因在于他对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所复制的信息分类仅仅限于语义信息和语形信息,而对语音信息的复制置之不理,使我们很难区分“杯具”、“做女人挺好”和“大石(事)化小,小石化了”在复制保真度上的差异。根据Blakemore的定义,模因指的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以复制或者传播的信息”。他对模因复制保真度的讨论,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分析,并没有清晰地回答模因的定义和模因复制保真度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Dawkins提出模因复制保真度后,并没有对其进行过直接的讨论,只是强调保真度是个程度问题。Dawkins提出的模因复制保真度其实就是一个模因复制过程中形成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可以理解为模因在复制保真度上表现出的程度差异。根据模因的定义,结合语言模因的特点,我们把语音、语形、语义作为对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进行描述的三个维度,就可以实现模因复制保真度是个连续体的构想(如下表所示)。
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的描述①这里的数字标号只是为了方便讨论,并不是说2在复制保真度上高于3,但是它一定高于4、5、6中的任何一个。
这里所谓的连续体其实是一个连续体区间:1为区间a,该区间在模因复制过程中语言信息保留最为完整的,称为全息复制,模因复制保真度最高;2和3为区间b,该区间语言信息较为保留完整的,模因复制保真度高;4、5和6为区间c,该区间语言信息保留不完整的,模因复制保真度低;7为区间d,该区间在模因复制过程中没有语言信息得以保留,称为零复制,模因复制保真度最低。借助这个连续体区间,我们就可以区别“杯具”和“霉女”在复制保真度上的差异。“杯具”被放置在区间b中,但是“霉女”却可以被放置在区间a中,也就是“霉女”的模因复制保真度比“杯具”高。
不同语言模因之间表现出的复制保真度差异是由于模因宿主不同的语用选择所导致。如上所述,语用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模因宿主的语用选择。因此,语用偏好通过模因宿主不同的语用选择影响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
二、语用偏好对模因复制保真度的影响
不论是语言模因的变异还是语言模因的复制,都是在复制保真度上表现出了种种不同差异。如上所述,模因变异的过程就是模因宿主对自身基本语用偏好满足的实现过程。语用偏好必然会影响模因宿主在模因传播过程中的选择行为,即选择保留哪些语言信息以实现语用效用的最大化。换句话说,模因宿主总是会选择保留那些可以带给自己最大满足的语言信息。从模因周期论的视角来看,语言模因复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因此,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梳理语用偏好对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的影响是恰当的。
(一)历时层面
从历时的层面考究语用偏好对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为我们揭示了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变化的过程,也为我们找寻语言模因变异的源头、梳理语言模因发展的脉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从2005年开始,“非主流”的姿态慢慢流行于青少年网民当中。所谓的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的概念,指不属于主流的事物,如文化上的次文化,宗教上的异端,人群中的异类等。非主流主张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衣着、言行。这种非主流的潮流在语言使用上最为鲜明的例子就是“华丽丽”,主要表示更加华丽的、更加调皮的意思。这个词最先出现在网络论坛“天涯社区”中:在这之前的帖子回复中经常会出现“飘过”之类的词语,一次,有网友回复了“华丽的飘过”,于是就又有网友回复道“华丽丽的飘过”。在华丽之后加了一个“丽”字,使得“华丽丽”比“华丽”更具调皮性,也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华丽”这个形容词更加华丽,新的语言模因“华丽丽”就出现了。模因原型“华丽”“华丽丽”保留其语音和语义信息,语形信息出现了变异——丽成为了叠字。这样的变异正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网民在语言使用上追求个性、另类、非大众化的需要,即实现了他们的语用效用最大化。此后这个模因不断地传播,仅在新闻中就出现了约9 380次(本数据来自“百度新闻搜索”)。举例如下。
1.华丽丽的司法解释(新浪网,2009年5月12日)
2.华丽丽的欺骗完美女星真实身材赘肉吓死人(中国娱乐网,2010年6月2日)
3.华丽丽雷人男人也爱高跟鞋(东北新闻网,2010年6月2日)
4.华丽丽的第七跳vs倒霉的富士康(大河网,2010年4月9日)
语言模因“华丽丽”之所以能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原因在于其满足了新闻标题要醒目、要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需要,即满足了新闻记者基本的语用偏好。也就是说,实现了新闻记者对语用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华丽丽”自从出现后,一直是非主流的、青少年网民的语汇,具有原创性、新颖性。因此,新闻记者会选择其作为新闻标题。语言模因“华丽丽”在例1、2和4传播过程中,它的语音信息和语形信息被模因宿主(即新闻记者)选择保留下来,但是其语义信息在每个例子是不同的:例1中是“冠冕堂皇的、堂而皇之的”意思,例2中是“完美的”意思,而例4中是“凄美的”意思。但是在例3中,从表面上看,它的语音信息和语形信息也被模因宿主选择保留下来。仔细考究就会发现,它的一部分语形信息是改变了的,即由原来的形容词转化为副词。因此,语言模因“华丽丽”在例1、例2和例4传播过程中复制保真度比在例3中要高。这个差异是模因宿主为满足自己的基本语用偏好(即新闻标题要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和符合语言的习惯)而进行取舍的结果。选择改变该模因的部分语形信息使得模因宿主实现其对语用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如果选择保留所有的语形信息,模因宿主只能部分地满足基本语用偏好,即新闻标题要吸引读者的要求。如果这样的话,就不符合语言习惯。在这种情形下,模因宿主只能部分地实现他的语用效用,即部分地满足了其语用偏好。
(二)共时层面
从共时的层面考察语用偏好对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的影响能够为我们揭示语言模因复制保真度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由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偏好差异引发的,并通过其语用选择实现语用效用最大化的目的而造成的。
武和平和王玲燕的研究发现,“山寨”出现在15个不同的领域,分别为IT、娱乐、日常用品、饮食、财经、教育、科技、建筑、社会生活、服装、医疗、体育、生物、法律和环保等[9]。“山寨”出现在不同的领域是由不同的语言使用者通过语用选择引入的。语言使用者之所以选择“山寨”是因为它满足了语言使用者的语用偏好,即语言的经济性、流行性和娱乐功能。“山寨”在不同领域传播过程中,其复制保真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语义的不断泛化。“山寨”在当下具有以下语义:1.形容词。无监管的、非官方的、非正式的、仿造的、假冒的、盗版的、模仿的、民间的、相似的、反主流的等。2.名词。仿制的、假冒的或者盗版的各种产品、仿制、假冒和盗版这种社会现象、一种草根反主流阶层的社会文化现象。3.动词。仿制、模仿抄袭和DIY。“山寨”一词在语义上的多样性是由身处不同领域中的语言使用者通过语用选择来实现其语用效用最大化(即个人交际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的满足)而造成的,即不同领域的语言使用者赋予了“山寨”不同的语义。
“山寨”最初出现在各种新闻标题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现在也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话语中,说明其使用语域由窄变宽。“山寨”一词在新闻标题中出现是因为其满足了新闻记者的语用偏好——流行性,而进入日常生活话语中则更多是语言使用者对其“娱乐功能”的追求的满足。“山寨”不仅在汉语中使用广泛,而且在英语中也流行开来。“Shan Zhai”进入英语使用者的视野,并被收入新版牛津汉语词典中,而且出现了“shanzhaiism”这样的新词。2013年8月20日下午四点半,作者对“Shan Zhai”一词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英文版中进行搜索,出现888 000条相关记录。“山寨”一词跨语域的传播是因为该词满足了语言使用者的语用偏好而被选择,以期实现其语用效用的最大化。“Shan Zhai”能够被英语新闻记者选择是因为其满足了新闻记者的语用偏好——经济性。他们不必为了表达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新造一词或者挖空心思地找寻英语中的近义词。同时,这个词也能最大化地实现记者满足记者交际或者表达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模因传播过程中,模因宿主对自己基本语用偏好满足的追求直接影响着其对模因语言信息的选择取舍。这种选择会影响模因复制保真度。也就是说,只有满足模因宿主的语用偏好的语言信息才会选择被保留,才会出现在模因复制保真度的维度中,其他的语言信息都会流失。换句话说,模因宿主的语用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模因的复制保真度。
三、结语
本文参照微观经济学中的“偏好”概念提出语用偏好的假设,对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在复制保真度上的种种不同差异做出了一个尝试性的解释。语言模因以变异的方式在传播。模因发生变异的唯一动因是模因宿主最大化地实现他的语用效用。语用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归根到底是模因宿主满足自己基本语用偏好的过程。在模因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语用偏好,模因宿主对模因的语言信息进行取舍,即选择保留能够实现基本语用偏好的语言信息而选择丢弃对实现基本语用偏好无用的语言信息。模因传播过程中得以保留的语言信息就出现了差异,即模因的复制保真度就表现出种种差异。所以,模因宿主的语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模因的复制保真度。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34-36.
[2]张建华.语言模因变异的经济学分析初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2):38-41.
[3]赖招仁.英美意识流小说的语言特征[J].龙岩师专学报,1997(2):117-119.
[4]张舟子.其根深者其叶茂——金庸小说对古典诗歌的借鉴[J].名作欣赏,2008(12):74-76.
[5]李扬,慕俊杰.从“道”字看金庸小说语言的非现代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0-73.
[6]Labov,W.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M].Washington,D.C.:Center for Applied Li nguistics,2006:42-45.
[7]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8]黄华新,孟慧珊.亲子沟通中指令行为的语用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12(5):111-116.
[9]武和平,王玲燕.强势模因的生成、复制及传播——“山寨”一词的个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78-83.
Influence of Pragmatic Preference on the Copying-fidelity of Memes
Zhang Jianhu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
Pragmatic preference is propo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preference in the economic field.It is believed to influence language users'pragmatic selection.Essentially speaking,all the differences of copying fidelity shown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language meme is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selections from the memetic hosts.Through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data,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meeting basic pragmatic preference and realizing the maximization of pragmatic utility,the memetic host makes decisions on what kind of linguistic information of language meme should be retain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This choice will cause various differences of the copying-fidelity of language meme.
pragmatic preference;copying fidelity;pragmatic utility
H 030
A
1674-5450(2016)03-0070-05
2016-01-15
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2SB323);四川文理学院教改项目(2013JY19)
张建华,男,陕西宝鸡人,四川文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语言变异研究。
【责任编辑:赵践责任校对: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