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鲁番托克逊《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的深层思考

2016-11-21陈婷婷

新疆艺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木卡姆代尔维吾尔

□ 陈婷婷

一、《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概况

《吐鲁番木卡姆》(托克逊版)是流传于托克逊县伊拉湖乡、郭勒布依乡、博斯坦乡、夏乡、克尔碱镇、库米什镇等乡镇的木卡姆,共6套,其名称为拉克木卡姆、代尔达格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和吾夏克木卡姆。20世纪80年代起在托克逊镇开始流传。

20世纪50年代,托克逊当地民间艺人阿不力提甫·克维尔在吐鲁番鲁克沁镇与当地民间艺人学习吐鲁番木卡姆,将《拉克木卡姆》《老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和《吾夏克木卡姆》6套木卡姆带回托克逊在当地传唱,并在曲调、唱词等方面有所改变与创新。为区别于鲁克沁镇《老且比亚特木卡姆》,将其名称改为《代尔达格木卡姆》。①其中《代尔达格木卡姆》是当地流传和影响最为久远的一套木卡姆。托克逊地区木卡姆①在板式结构上与吐鲁番鲁克沁镇木卡姆近似,由木凯迪满、托库孜切克特、亚郎冬、朱露、苛希冬五部分组成,在唱词上多为中世纪古典诗人的诗词。当地木卡姆表演形式仅有丝竹相伴跟唱一种,最早的木卡姆演唱仅用手鼓进行伴奏,后又陆续加入萨塔尔等乐器伴奏。

吐鲁番木卡姆

20世纪80年代,托克逊县文化馆馆长吐尔逊·热索力深入各个乡镇,向民间艺人学习木卡姆演唱。1982年吐尔逊·热索力组织阿不力提甫·克维尔等6名民间艺人对其所演唱的6套木卡姆进行了录音,后又对《代尔达格木卡姆》进行了记谱整理工作,并依据十二木卡姆的基本板式结构填入托克逊当地民歌等编创了新型《代尔达格木卡姆》。由于这套木卡姆曲调欢快,朗朗上口,现如今在当地广为传唱,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进入90年代,受现代多元媒体文化的冲击,当地民间文化活动日趋减少,学习木卡姆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2002年,阿不力提甫·克维尔等民间艺人相继去世,现已无人能完整地演唱《代尔达格木卡姆》等六部木卡姆,仅有《代尔达格木卡姆》一部还在当地民间流传,木卡姆传承趋于断流阶段。2004年5月,由托克逊政府出资,对吐尔逊·热索力所创编的《代尔达格木卡姆》进行录制,并在新疆电台、电视台播放。这一举动扩大了《代尔达格木卡姆》在吐鲁番地区的影响。随着木卡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工作在新疆各地的展开,2006年托克逊版的这六套木卡姆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吐鲁番木卡姆》(托克逊版)。2007年6月,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当地政府已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以确保当地木卡姆的传承与发展。

二、《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的深层思考

音乐作为一种反映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所刻画的心理及表达的意识与思想感情,都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它通过一定内容表达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而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在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它会引起人们深层审美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代尔达格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的缩影,映射了维吾尔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在社会变迁与文化流变过程中,《代尔达格木卡姆》会为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调适与演变。因此,《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维吾尔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

1、《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生存的文化土壤

新疆维吾尔族世代居住在沙漠中的绿洲地带,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戈壁沙漠盘踞,崇山峻岭相围,常年干旱少雨、风沙弥漫,人烟稀少。独特的绿洲生态环境塑造了维吾尔族乐观、顽强、豪放的民族性格,恶劣的生存环境铸造了维吾尔人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维吾尔人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音乐成为该民族重要的精神食粮,贯穿于维吾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维吾尔人所举行的各类聚会活动,促使其民间音乐逐渐向套曲化方向发展。同时,绿洲丝路的贯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往来,中西方音乐文化在这里得以碰撞与融合。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与绿洲音乐文化的发展形成互动关系。而各绿洲城邦国君在宫廷中对音乐文化的推崇与关注,促使绿洲音乐文化得以系统、规范与升华。因此,悠久而多元的绿洲文化为维吾尔木卡姆的生存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代尔达格木卡姆》也在其滋养下孕育而生。

吐鲁番地处东疆、南疆、北疆的交界之处,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西汉时期,吐鲁番鄯善境内的鲁克沁镇曾是西域重要的屯田据点;公元640年,唐朝曾在此地建立高昌回鹘汗国,成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是古代宫廷乐《高昌乐》的发源地。绿洲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得以交融,佛教文化曾在这里盛行,丝绸之路商贸所带来的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这些都促使吐鲁番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的发展。至清代,世居鲁克沁王府的额敏和卓家族将木卡姆纳入宫廷音乐,促成了吐鲁番木卡姆的最终成型。正是由于吐鲁番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使得吐鲁番木卡姆在板式结构、乐律、乐调等音乐形态方面都留存了十二木卡姆传播、影响的痕迹,同时也融入了独特的吐鲁番地方文化内涵。

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总有一个中心并以这个中心为传播源向外扩散和辐射。这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和所在的特定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鄯善县鲁克沁镇曾是吐鲁番鲁克沁王府所在地,这里曾是吐鲁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吐鲁番木卡姆的发源地。而托克逊在历史上多隶属于吐鲁番管辖,因此吐鲁番木卡姆在这里得以传播。而托克逊正处于北疆、南疆、东疆的结合部,是南北疆必经的交通中转站,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直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南北疆商人与旅客的驻足地。过往的各地行人在这里小憩的同时也带来了家乡的音乐,南北疆的民歌在这里传唱。而十二木卡姆与吐鲁番木卡姆在向南北疆传唱的过程中,也必然在这里得以流传。因此,吐鲁番独特的地方文化为《代尔达格木卡姆》的生存供给了富足的养分,而多姿多彩的南北疆民歌也为《代尔达格木卡姆》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

2、《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存在的内在动因

从民族文化的形态结构来看,民族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语言文化四种形态组成,这其中“精神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内因层、核心层,它由民族意识、文化心理、科学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与传统、文化财富与传统、文字、典籍、宗教信仰等构成,是关于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②。而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所在。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文化心理、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意识,具有全民性。民族共同心理通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得以外化,显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意识。民族成员通过学习、传承本民族文化及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定来找寻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

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集维吾尔歌唱、诗词、舞蹈、器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了解维吾尔族人民生活、语言、宗教、历史等的大百科全书。维吾尔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性格、审美意识、价值观念、共同心理等都在木卡姆艺术表演中得以充分的显现。而十二木卡姆在维吾尔人心中是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完美之作,不论是其完整规范的结构还是富于变化的多种音乐形态,都代表着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维吾尔人对十二木卡姆的追崇,反映了维吾尔人对艺术追求尽善尽美的审美价值观念。维吾尔人通过木卡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共同的民族心理在木卡姆的传唱中得以外化显现。人们通过对这一文化艺术的学习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而木卡姆的世代传承与延续,无疑提高了维吾尔族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代尔达格木卡姆》作为维吾尔木卡姆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这些文化特质。《代尔达格木卡姆》欢快而富有动感的旋律与舞蹈体现了维吾尔人乐观、诙谐幽默、豪放的民族性格。木卡姆唱词中表达了维吾尔人对永恒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诉说了他们在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借鉴十二木卡姆的结构对《代尔达格木卡姆》进行编创与传唱,更凸显了当地维吾尔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遵循。而《代尔达格木卡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世人的关注,大大提升了当地维吾尔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当地维吾尔族人通过学习这一民族传统文化,找寻自身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由此可见,维吾尔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在心理上的需求与认同是《代尔达格木卡姆》存在的内在动因。

庭院里的木卡姆演奏

3、《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的社会因素

“从文化发展角度讲,文化变迁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是文化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文化之所以处于不断变迁之中,这自然是由社会的发展变化引起的一种内在的律动。”③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当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文化系统也必须随着变化的环境进行自我内部的调整。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语境下,社会的巨变对维吾尔族木卡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渗透,打破了其原有的稳定性。面对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维吾尔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与观念被打破,原有的审美观念与心理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维吾尔族木卡姆内部也必须要吸收、融合新的文化因素,以适应现今民众审美观和心理的需要。从《代尔达格木卡姆》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现代社会经济的全球化所引起的当地民众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变化。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深刻地影响着当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大缩短了文化交流的空间与距离,也加速了当地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速度。特别是西方音乐及教育体系在当地音乐教育中的普及,以及现代电子音乐在当地民众中的迅速传播,使得民众的文化生活从原有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麦西热甫已不再成为当地维吾尔族民众唯一的文化交流方式,当地木卡姆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与受众群体。《代尔达格木卡姆》自身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做出不断的调整与演变:由民间艺人集体创作个人无意识传承与保护向专业人员编创,以及政府、社会主动参与的集体传承与保护层面上发展。

外部物质文化环境的变化常会引起人们文化观念、行为与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在文化形态中有所显现。《代尔达格木卡姆》为迎合当地民众文化审美与心理的变化的需求,其内部艺术形态特征及表演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民间的传唱走向了舞台的表演;木卡姆表演原有的即兴性逐渐被规范化、规整化;原有的单一乐器跟腔伴奏向多样化、电声化伴奏发展;木卡姆原有的音乐构成模式发生变化,其结构有所延伸与扩充。但这些变化都是建立在传统木卡姆音乐要素与创作原则的基础上,是对传统木卡姆创作的延伸与改造。这些变化充分说明原有的传统木卡姆已经与当地与外界的多种现代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当地维吾尔人的审美观、行为与艺术思想正随着现代化的文化发展而悄然发生变化。

4、《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的个人因素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所刻画的心理及表达的意识与思想感情,都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它通过一定内容表达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而作为音乐的创造者与体验者——人,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是传统音乐流变问题中的人为变异现象。编创的《代尔达格木卡姆》是在传统木卡姆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创作的木卡姆,这其中包含着编创者本人的音乐价值观、审美趋向和社会生活经验。编创者认为:十二木卡姆代表着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最高水准,有着完整的结构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木卡姆实际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特别是与民歌的结合体。这点从《代尔达格木卡姆》所仿效十二木卡姆的板式结构与音乐形态特征中有所体现。而编创者自身学习音乐的实践经历:学习欧洲的音乐理论、欣赏流行音乐、从小学习本民族的民歌,这些个人对社会与音乐的实践体验与观念在《代尔达格木卡姆》中都有所呈现。作为维吾尔族的一员,编创者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也正是现代维吾尔人整体音乐观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编创者本人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个人无意识保护与传承,也反映了维吾尔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与重视。

综上所述,促使《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产生的动因有很多:既有社会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个人创作的因素。这些因素促使其音乐表演行为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则是一种文化及音乐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代尔达格木卡姆》音乐文化变异现象的实质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在社会文化变迁大背景下,处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自身内部的调整;是维吾尔人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自身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思想的变化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发展演进实际是民族传统文化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自我选择、创新的过程,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扬弃和吸纳新型文化元素而创新重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而艰难的。“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用强加的方式去进行替代和改造,只能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民族自身的意愿去建设完善。”④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传统,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变迁实际是一个民族面对所生存的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本民族内部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的深层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才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由于20世纪80年代所录制的《吐鲁番木卡姆》(托克逊版)的六套木卡姆现已保留不够完整,木卡姆基本情况无书面记述,因此对《吐鲁番木卡姆》(托克逊版)的六套木卡姆的特征分析主要依据对当地民间艺人吐尔逊·热索力的采访所知。

②③④张文勋等著:《民族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第192页、第182页。

(本文图片由金炜提供)

猜你喜欢

木卡姆代尔维吾尔
四、准噶尔对天山南北麓维吾尔人的统治
2020年5月2日,美国缅因号弹道导弹潜艇重返锡尔弗代尔战略服务区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柯克代尔洞穴之谜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从《木卡姆》看新疆人物画的民族性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维吾尔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总结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