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金融:艺术投资是个“艺术活儿”
2016-11-21文/李文
文/李 文
论艺术金融:艺术投资是个“艺术活儿”
文/李文
目前的国内艺术市场上,业内行家、金融资本和企业收藏是最主要的三股参与力量。其中“行家”仍占据重要位置,有些坚持收藏三四十年的大家,在收藏上已自成体系,像十分知名的佛像藏家收藏的佛像已占到国内精品佛像收藏数目的一半以上;古典家具、近现代书画作品的收藏也较为流行,并在各自领域里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流派体系。这些传统形式的收藏家秉持天然的收藏爱好、精神追求和对古物的保护心态,多不显张扬,但确已形成一种庞然规模和收藏文化。
近年来,在艺术品市场上如日中天的新兴力量则是来自新富阶层和金融资本的风起云涌。毫无疑问,盈利是金融资本积极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目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为实现此目的而做出的各种努力,例如包括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在内的产品开发和艺术品交易所等创新制度,这些都为顶尖富人之外的客户群体开辟了投身参与艺术市场的机会。
而且,充裕的资金流动性也带动了艺术市场的繁荣活跃。2010年6月3日,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大字行楷书《砥柱铭卷》以4.368亿元的成交金额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的新纪录。国人显然对这个惊人数字还无法适应,一时间争议之声不绝。在国内,艺术品身价迈过“亿元”门槛的现象不过才刚刚开始,而在国外艺术市场领域并不稀奇,例如全球最贵的一幅画作是杰克逊·波洛克的《1948年第5号》,拍卖成交价为1.4亿美金。
小到过亿元的《砥柱铭卷》,大到众多艺术品价格的普遍虚高,这种困惑现象还要通过金融资本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推动来进行解读。在这一领域里,艺术概念和艺术价格的衡量不能脱离艺术价值的属性。加之近年来国民财富的增长,富人财富的增多也给收藏市场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此外,从家族财富传承的角度,除了增添家族文化氛围的厚重感,艺术品收藏还扮演着避税节税的重要角色。
目前,企业收藏正成为艺术品收藏领域的一个新热点。一方面,合理的收藏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大型企业的一些收藏行为是作为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逐步发展起来,例如建立企业博物馆;也不缺乏为避税而将企业资金参与艺术品投资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家感觉到做实业的辛苦,积累到一定资产后逐步增加对收藏的关注,而把实业彻底放下专心做收藏的也不乏其人。
此外,国内收藏界渐起一股新风尚——将流失海外的文物收回国内的爱国主义举动,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2009年蔡铭超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8亿元拍下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的事件。而此前,他就曾以亿元拍回一尊明代鎏金佛像,面对众说纷纭的报道,他坦诚说,“我希望大家能多关注这尊流落境外数百年的国宝回来的意义,而不是我这个人。”
艺术金融在成长
艺术与金融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是一个基本定位,有了金融的合理推动,艺术市场才能够繁荣并走向辉煌。拍卖、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交易所和艺术品抵押等构成了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主要的金融参与方式。作为金融市场中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银行体系更为艺术市场的繁荣添上亮丽之笔。
从银行角度讲,首先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应当支持艺术市场的发展,这主要通过举办艺术馆、发行基金信托等艺术金融产品、帮助投资者提供抵押贷款等形式来参与。另外,艺术品作为一个可投资的、附有金融属性的标的物,也成为银行可提供的融资服务的押品。在被包装成基金或信托产品后,银行就能把艺术品以“份额化”的形式更简便易行的卖给投资人。私人资本仍是目前艺术品市场上的主力,作为投资者或银行客户,出于满足其对艺术品投资的需求,银行也会竭力提供艺术市场投资的诸多服务。瑞士银行在2009年关闭的艺术银行部此前专职为购买艺术品来投资或保值的客户提供建议,包括艺术品的交易、咨询、投资顾问、市场情况分析等多方面内容,帮助客户参加展览、参与拍卖,这些服务都很好地满足了客户参与艺术市场的热情。
借助民众对银行品牌的信赖和银行所拥有的金融支持平台,有着广泛客户群体的银行在艺术市场的形成和培养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但目前来看,在中国要建立艺术银行还有待时日,艺术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也不在朝夕之间。
艺术投资是个“艺术活儿”
现在的很多艺术品看似“有财富之名,无资本之实”,其原因在于艺术品是无法准确估值的,要视市场情况而定。所以让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过滤掉不合理的投机机会,避免忽上忽下的波动行情。
国内艺术品市场还处于金融化程度低、但创新意识超前的状态之中,仍以拍卖为主导、艺术产品匮乏、投资者不成熟、金融支持较单薄。从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迈入“亿元时代”,与拍卖行的火爆鲜明对比的是艺术品市场其他金融手段的凋敝。对利润的追求和监管的松懈让这个领域充满了野蛮生长的气息。在市场还未普遍成长起来时,贪多求快的“创新”往往过犹不及:近来“文交所”的高频率出现正是因为“创新”过度而受到市场的质疑。
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资本运作的机会和风险并存。各家银行在金融产品的制定和论坛推广、艺术家培养等方面都有了切实的行动;但在监管部门那里,这个市场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制度推动。未来,拍卖公司的上市不失为艺术品领域资本运作的一个标杆。而要真正实现中国艺术投资市场的理性发展,依然有迹可循。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要抱定把自己培养成鉴赏家、收藏家的目标,明确收藏目的不是投机而是出于真正爱好。想要做收藏,就要收藏真正喜欢的、有价值的艺术珍品。目前国内现有的几类艺术品投资途径有:直接参与艺术品拍卖、投资艺术基金的间接方式,如果是一个刚刚入市的初学者,通过银行理财或艺术基金的方式逐步介入,可以逐渐了解艺术品市场的一些投资特性和风险程度。
从市场参与者来讲,作为主导方的拍卖会等机构应当对整体市场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要拍真品,拒绝赝品,而不是只顾贪图牟利搅浑了市场。交易所应该提供投资增值渠道,而不是投机渠道。此外,机构投资者的壮大和基金信托等产品种类的丰富也有待努力。
监管层应该加将强自身在对艺术品投资风险和投资教育方面的职责,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管和制度规范,这对重新建立艺术品市场的健康秩序和未来长久发展十分必要。
艺术品金融化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市场各方在坚守风控底线的同时,在风险管理上可保持多元化创新思维。但是,无论行情怎么起伏,艺术品的价值始终脱离不了美术性、学术性和鉴赏性的评定范畴。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