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及其教师角色的定位
2016-11-21谢园
谢园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数学)。”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重要。活动课程同必修课程一样,成为小学教育中课程结构的两大支柱。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面向全体学生的班级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提高数学活动课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活动 高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5-0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数学)。”这种提法,是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要求的,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重要。活动课程同必修课程一样,成为小学教育中课程结构的两大支柱。
首先,弄清楚数学活动课是什么样的课。笔者认为,这类课,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从而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其次,如何上好活动课。根据数学活动课重在“活动”这一特征,展开各种内容新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如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数的整除,掌握了倍数、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一些知识后,我对数学活动课作如下安排设计。
活动形式:打破常规坐法,每八位学生为一组,每组安排一名学习组长。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只别致的头饰,头饰上各有一个自然数,且在100以内不等(可随意变换),每组准备扑克牌一副。
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复习巩固和发展提高。
第一层次:复习巩固。先由九位学生分别头戴1~9九个自然数的头饰上台,让其余学生很快判断他们是质数还是合数,谁判断得快,谁就能得到大家的鼓励。这样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令人难忘的是1、2、9三个数,比较难判断,而经过这样的练习,就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接下来,为了更快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师生共同归纳出两个数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互质关系、倍数关系、一般关系的基础上,组织安排全体学生共同参加活动(分组),小组活动先由组长带头,站着说,我是质数3(假设),同我是互质关系(或倍数关系)的数请起立。每个人都动脑筋,作出起立、坐下中的一种决定,谁反应快,谁就是聪明的好孩子。从第一位学生开始,一个个接下去,循环往复。活动中,学生不仅自己为自己作判断,还为别人作判断,既紧张又有趣,并用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来表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二层次:发展提高。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只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次组织安排学生全体参加活动,即玩扑克牌争第一。讲清此项游戏的活动规则和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副牌,每张牌代表一个自然数,其中王牌可以代表任何一个自然数。牌平均分好后先理牌,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出牌的方法是,某位学生先出2、3、5三张牌(假设),并且口述:2、3、5两两互质,其他同学都要认真动脑筋,在自己手中的牌里找出两两互质的三张牌,按照从小到大依次跟着出牌,这三张牌必须比第一个出牌者的2(最小数)的牌大,出牌后,就将上位学生出的牌收进,收进者现重新出牌,比如3、7、8两两互质。这样不断循环往复,当谁手中的牌是第一个出完,那么谁就争得了第一,其他依次是第二、第三。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获得了乐趣,锻炼了思维,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转变。在群体活动的作用下,某些学生变羞怯为开朗,变颓废为乐观,变消极为积极,使独立型代替了依赖型,竞争型代替了回避型,这正是群体活动使他们超脱自我。
通过这节数学活动课使我体会到:
1.活动课中教师角色定位是于“指导”两字上,即教师的任务是指导活动,学生的任务是操作活动,两者相辅相成。
2.活动课重在指导有方,这是数学活动课成功的关键。指导方法及成效来自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来自于课前的充分准备(教材、教具、活动组织等方面)。
总之,数学活动课通过实践的方式着眼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性思想。必修课使学生打基础,活动课使学生求发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努力上好数学活动课,真正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才是通向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