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欣欣向荣的绿色金融:中国探索经济常青之路

2016-11-21张钟凯

中国名牌 2016年21期
关键词:蓝莓金融绿色

本刊特约记者/张钟凯

欣欣向荣的绿色金融:中国探索经济常青之路

Thriving Green Finance: China Is Exploring a Road to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本刊特约记者/张钟凯

打开个人的支付宝,在教育公益的菜单下会发现一个叫“蚂蚁森林”的应用,这是支付宝2016年面向其4.5亿用户上线的一项个人“碳账户”的服务。

“碳账户”用于度量用户一些日常活动的碳减排量,如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上缴交通罚单、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用户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在支付宝内种一棵虚拟的树,相应地,环保组织就会在某个地方种下一棵实体的树。“碳账户”不仅能够记录个人的绿色低碳活动,还有可能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参与未来碳市场的买卖与投资。

这是前不久蚂蚁金服在IMF世行年会上分享的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实践经验。作为引导社会资本进行绿色投资的桥梁,绿色金融通过监管政策、激励机制和机构设置等金融工具和服务推动私人和公共资源投向环境友好型项目,同时减少社会资本对资源和环境消耗型产业的投资,成为中国实现平衡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中国实践闪耀全球

自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来,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近年以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迅猛,政策框架逐步明晰,绿色金融产品日趋丰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也不断深化。

上图左:白桦林场职工在大棚里采摘食用菌

下图:村民在移栽蓝莓苗

上图右:村民在晾晒蘑菇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发展绿色金融。12月央行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绿色金融债公告》和《绿色债券项目录》,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宣布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央行也正在推动绿色金融的地方试点工作。

2016年初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G20杭州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35条具体措施,成为世界第一个全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

如今,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占国内全部贷款余额近1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十几个地方政府已经设立了绿色发展基金,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日前闭幕的G20杭州峰会上,在中国的倡议下,绿色金融首次被纳入会议议程,并形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2016年10月初,德国宣布在2017年其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将继续研讨绿色金融议题。绿色金融这项创新性市场化制度性安排,在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性的实践道路。

体系完善道阻且长

虽然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但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设计,还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理念的普及推广,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当前实际发生的绿色投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要实现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和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国际承诺,预计每年需要3万亿元到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但业界估计财政资金只能覆盖绿色投资的15%左右。

除了资金需求较大之外,马骏指出,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还包括绿色项目外部性的内生化、绿色项目期限错配、缺乏绿色定义、信息不对称以及环境风险分析能力缺失等。

在解决资金来源方面,PPP是重要的社会资金聚合平台。截至2016年8月30日,PPP综合信息平台对外发布的PPP项目中,包含绿色低碳项目1916个,总投资1.97万亿元。绿色项目占比幅度明显上升,PPP已然成为五大发展的加速器。

左图:大兴安岭第四届蓝莓节上展示的蓝莓果干产品

右图:蓝莓节上展示的人工种植蓝莓

马骏表示,目前中国有绿金委和发改委两个绿色债券标准,两个部委层面已经同意要整合成一个中国绿色债券界定标准,这样将有助于避免监管套利,而破解期限错配所带来的中长期融资不足问题就是要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在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中需要对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实行强制性的信息披露要求,以降低绿色投资的“搜寻成本”。

“只有发挥绿色金融的创新杠杆作用,得到金融体系的支持,同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才能满足未来我们的资金需求,才能使我们应对资源环境形势的措施得到保证。资金和政策两个车轮将是我们未来环保形势得以改善、环境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说。

市场掘金亟待创新

绿色产业包含了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高科技成分,使得绿色金融成为金融业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一个板块,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有望为创新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新商机。

自2016年以来,绿色金融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媒体的宣传下,开始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重点,商业银行等纷纷推出相关绿色金融产品或业务,试图从绿色金融的大潮中淘金。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仍是以信贷为主,绿色保险与绿色证券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试点后将在全国启动。

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在绿色证券方面,2016年1月-9月,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近14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同期发行的绿色债券的45%。

然而由于收益率较低,投资期限多为中长期,绿色债券并未受到投资人的热捧,一些市场人士将其戏称为“情怀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仍待探索。

环保领域的很多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作为很多基层金融机构,在具体判断一个项目时很难找到统一的标准,各商业银行在界定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向时没有明确借鉴,存在一哄而上的泡沫风险。

实际上,除了兴业银行推出了小部分绿色租赁和绿色信托服务外,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主要途径还是绿色信贷,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针对环保企业融资上市及个人消费需求的绿色服务亟待创新。

渤海银行董事会秘书赵志宏建议,商业金融机构在坚持遵循绿色金融标准的同时,能够以“快速满足客户变化的需求”为目标,以“降低自身运作成本、提升绿色服务效率”为原则,探索精益化的绿色金融运营新模式。

猜你喜欢

蓝莓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蓝莓建园技术
蓝莓姑娘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甜甜的蓝莓果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