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报看外汇业务突围之路
2016-11-21蔡思隽编辑王莉
文/ 蔡思隽 编辑/王莉
从中报看外汇业务突围之路
文/ 蔡思隽 编辑/王莉
中报显示,跨境业务和自贸区业务由于符合商业银行的总体转型方向,因此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青睐。
近期,各主要上市银行陆续公布了业绩中报。从业绩中报可以看出,各家商业银行加快了业务转型,尤其是在拓展非息收入和对公贷款业务向低风险行业(如商业服务业)转移方面。另一大亮点是跨境业务(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配套产品)和自贸区业务,由于符合商业银行的总体转型方向,因此格外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从中报反映的情况可以将其外汇业务发展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向。
方向一:发掘跨境电商机会
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商务部的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且未来几年,其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然而,在跨境电商平台快速发展的背后是配套金融服务的欠缺。为此,各家银行加大了对跨境电商机会的挖掘。
以浦发银行为例。2016年,该行开始落实“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方案”,主要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从跨境电商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整合跨境电商的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形成“基础+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浦发银行围绕电商企业跨时区、跨币种、跨市场等多维度需求,创新打造了集结算、投融资、资金管理为一体的跨境、跨界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展了服务的深度。
相比为企业提供单一结算功能的传统服务,浦发银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集“基础支付结算功能+个性化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成熟的跨境支付平台系统,以交易数据为基础,实现了数据处理的系统化、批量化。在此基础上,浦发银行针对当前跨境电商运营模式的特点,分别对接B2B平台交易、B2C或C2C平台交易、境内外双向平台交易、特殊经济区平台交易等四大电商模式,推出个性化专属配套服务:针对B2B平台交易,通过系统的一站式接入,为电商平台向境内商户集中代收或代付交易资金,并对客户备付金进行监督、清算和对账;针对B2C或C2C平台交易,通过先进的个人外汇跨境支付系统,实现业务全自动处理;针对境内外双平台交易,为境外电商企业开立NRA账户,帮助平台实现综合化跨境管理;针对特殊经济区平台交易,通过与地方电商产业园区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准确、方便、快捷的一站式网上缴纳关税服务。
在产品设计上,浦发银行针对不同的电商运营模式配套个性化的结算支付产品,依托自贸区平台、离岸平台和NRA账户等多平台,有效满足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在系统配套方面,浦发银行拥有完备的核心处理终端,利用高效的综合处理系统能实现全程不落地的自动化智能结售汇、实时数据申报,保障资金当天完成清算。
平安银行的做法也颇具亮点。该行成立了利金橙(跨境)电商俱乐部,并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创新开发建设了线上化跨境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跨境e金融”。该平台以“橙e网”为客户入口,为客户提供集结算、汇兑融资、信息查询及商流管理于一体的全流程线上化服务及相关增值服务,助力新常态下跨境经贸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升级。该平台还融合全流程线上化跨境第三方支付系统,对接多家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中小外贸商家提供便利快捷的跨境电子收付款服务。
平安银行还为跨境电商平台定制了一套平台升级解决方案。继2015年推出“外贸数据贷”产品之后,日前平安又与大连龙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出口退税融资领域达成合作,推出全线上化的出口退税融资产品“橙e出口退税贷”,在企业授权下,利用龙图信息的技术优势,给中小出口企业提供便捷、简单的线上融资,加快出口退税周转速度。此外,凭借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成熟经验,平安银行还联合平安集团旗下平安创新投资基金和国内第一个通用积分合作平台“万里通”等,共同打造产业链金融生态圈,推动中小企业的电商化和物联网化升级,为核心厂商上下游客户的商务整合提供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
方向二:助力中小企业外汇业务
帮助中小出口企业用户得到线上化的外汇保值服务,既能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避免因此带来的损失,又便于企业的利润、成本核算及精准确认换汇成本,方便对买家的报价,因此也成为银行在外汇业务上的突破领域。
以中国银行为例。面对中小外贸企业在日常业务中涉及的国际结算及外汇业务存在的频率高、单次额度小等特点,该行利用创新优势,携手阿里巴巴“一达通”推出了“锁汇保”业务。
其具体做法是,通过H2H系统直连的专线对接方式,实现中国银行结售汇交易系统与一达通内部系统的互联互通,使小微企业登录一达通平台即可进行结售汇交易,达到汇率保值目的,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技术化、自动化和清算处理的集中化。其优势在于:把交易引到线上,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将大量小额分散业务纳入银行的服务范围,解决客户过于分散的问题,也使银行融入了跨境电商的价值链;而采取H2H系统直连的专线对接方式,则拉直了中国银行、外贸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的外汇交易链条。此外,通过系统直连,还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客户可以线上自助成交,并可将传统线下的银行远期外汇交易搬到线上,不但免除了奔波之苦,在处理流程上也更加简洁、快速。而与此同时,银行也降低了内部的经营运作成本。
方向三:创新自贸区业务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而对于自贸区而言,金融改革创新则是其发展的重要一环。鉴此,各家银行也都加速了自贸区业务的布局。从各行中报可以看出,很多银行立足自身业务禀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自贸区之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模式一:立足区位特色,探索金融创新
华夏银行2015年以来已先后挺进上海、天津、福建三大自贸区,其广东自贸区南沙分行、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分行、广东自贸区深圳蛇口支行也已获得筹建批复。华夏银行在自贸区布局上,紧贴四大自贸区的不同功能侧重,立足区位特色,探索金融创新。
其上海自贸区分行的定位是:充分利用自贸区对接境内外两个市场的优势,通过打造本外币资金平台、跨境服务平台、创新产品平台、经验交流培训平台,打通境内外资金通道。该分行配合上海自贸区一站式签约,联动工商及海关等部门为企业提供注册开户一条龙服务,推出了“自贸区企业开户一站通”,以高效的开户流程吸引了众多新企业;此外,还通过“票付通”“租连保”等产品为区内外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2015年9月,华夏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首笔自贸区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产品落地,充分利用自贸区人民币资金池的优惠政策,为跨国企业集团对境内、境外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提供便利,助力企业降低财务成本、增强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竞争力。
其福建自贸区象屿支行,则结合厦门自贸片区的产业特点,重点满足企业进出口、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会展、贸易金融等方面的业务需求;同时,重点布局开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资本金账户、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结算融资和自贸区跨境资金池业务,以此推动片区建设和企业发展,深入探索境内外金融服务创新,特别是对台金融服务的先行先试。
其广东自贸区南沙分行,将重点放在了推广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融资租赁双保理、企业工商注册一站通、自贸区企业外债借款和区内个人直投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等自贸区特色产品方面,助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航运物流、船舶制造和科技创新等产业发展。
模式二:为跨境金融布局,实现全面开花
平安银行尽管起步较晚,但为弥补自身无境外投行载体的短板,也大力创新,通过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各异的的自贸区设立与跨境业务相关的平台,推动其综合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延伸。目前,平安银行已经完成对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东南沿海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的跨境金融布局,实现了全面开花。
平安银行天津自贸区分行的使命是为存在跨境投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该分行通过跨境同业合作,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资金来源;通过与基金、证券等机构合作,为企业跨境联动提供投行化服务;通过与平安银行境内其他分行及事业部的联动,打造全行离岸业务强势平台。它的主要业务明确,重点是打造四大业务板块和四大业务中心。四大业务板块是:常规业务板块、同业业务板块、投行业务板块和离岸自贸板块;四大业务中心分别为:租赁保理业务中心、离岸业务中心、跨境结算中心和投行业务中心。后者中,租赁保理业务中心是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天津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租赁业聚集区,至2015年底,租赁企业已达650家,注册资本2580亿元,租赁资产总额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
平安银行在广东、福建两个自贸区的二级分行则着力打造离岸业务中心、保理业务中心、跨境结算中心;上海自贸区的一级分行,将主要目标定位在创新发展中心、离岸及国际业务中心和综合金融中心。
模式三:深化跨境联动战略
恒生银行已推出多项对公金融服务,重点是深化跨境联动战略,为客户提供自由贸易账户服务。其在这方面的业务亮点是,2016年8月,在上海自贸区发行了1亿元的人民币跨境同业存单,期限1个月,目标客户为具备上海自贸区交易资格的银行同业。该跨境同业存单现已完成申购。
自贸区跨境同业存单的推出具有
链接
从目前银行陆续公布的业绩中报看,银行业已逐步止住资产质量恶化、利润增速锐减的下滑趋势,初现谷底回升的迹象。部分银行业绩表现惊艳。具体反映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利息增长乏力,非息占比大幅提升。由于2016年上半年资产集中重定价,导致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速为-2.9%,特别是净息差大幅下降(行业平均下降了23BP);与此同时,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净非息收入同比增长32%,非息收入占比也由2015年年末的26%大幅提升至34%,部分银行该比例已超过40%(如招商银行)。
二是银行盈利增长面临拨备计提和净息差两大冲击。不良贷款拨备是冲击行业利润的第一负面因素,且二季度拨备对收入的侵蚀并未好转。平安、南京、浦发、招行、兴业、中信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均达到了各自营业收入的30%以上,分别为37%、34%、32%、32%、31%、30%。五大行最低,拨备占营收比例约在12%—14%之间。净息差是对银行盈利增长的另一大冲击,在降息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2016 年上半年仅平安银行一家逆势上升(由于按揭较少且资产收益较高,净息差上升2BP)。预计下半年银行业净息差仍将稳中有降。长期来看,国有行压力相对更大。
三是银行应对业绩冲击的思路逐渐清晰。规模依然是贡献业绩增长的第一要素。在这方面,城商行规模驱动效应最为显著,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后为国有大行。第二个贡献业绩的重要因素为非息收入。2016年非息收入对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速贡献在0.4%—20.3%不等,其中十分突出的银行为宁波(20.3%)、中行(14.5%)、建行(13.1%)。成本费用的控制成为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业绩驱动因素之一。
四是银行贷款的行业分布深度调整。突出特征是:个人住房贷款快速增长,对公贷款向低风险行业转移。从全部上市银行对公贷款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的占比下降,交通运输、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贷款占比有所提升,尤其是不良贷款率较低的交通运输和商业服务业增幅较大。其所反映出的银行风险偏好下降,信贷投放策略趋于谨慎,有助于整个行业资产质量的改善。重要意义:一是完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利率定价机制,可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经验;二是创设主动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手段,拓展了自贸区内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完善自由贸易账户的货币市场功能;三是对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以及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具有积极意义;四是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参与自贸区的金融活动,进一步推进自贸区的改革开放,提高市场活跃度。
方向四:推进国际贸易融资投行化
银行的基本属性是金融中介,而金融中介的内涵,远远不止于资金中介,还包含信息中介、交易中介等一系列中介业务。传统商业银行大多是以资金中介的角色经营外汇与商品业务,投行则扮演了信息中介和交易中介的角色。在国内金融混业经营愈来愈明显的趋势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类投行业务,而国际贸易融资由于其基于商品交易的特性,较其他商业银行业务更具投行化基础。
以高盛为例。自1981年高盛买下J. Aron &Company(专营商品贸易融资)起,高盛已在商品贸易融资领域浸润了三十余年。2009年,高盛在该领域创造了高达50亿美元的盈利。现任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劳尔德・贝兰克芬明确指出,商品贸易融资是该行“一项核心与战略性的业务”,“高盛血液里流淌的是商品贸易融资”。正是在商品贸易融资领域成功的投行化运作,使高盛从上世纪70年代华尔街上的一家中小投行快速发展为今日全球第一大投资银行。
回到国内银行的实践,国际贸易融资投行化的进程则刚刚起步。传统国际贸易融资更侧重于融资本身,而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大多作为一项附加性服务。国际贸易融资投行化是在当前金融领域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商业银行以投行化的形式嵌入企业贸易过程,提供贸易的撮合、贸易项下的融资,并作为贸易链中的一方直接参与贸易。国际贸易融资投行化,还可通过商品套期保值融资、基差交易撮合、跨境多币种贸易、海外扩张、贸易银团等多种服务的组合,有效拓宽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渠道,并减少风险资产的占用;同时,还可提高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使银行商业模式更加多样化,满足企业差异化的金融需求。贸易融资的投行化运作,使得商业银行真正参与、撮合了企业贸易的全过程,既加强了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把握,又能真正实现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随着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在伦敦的商品贸易融资部门、广发证券收购法国外贸银行的大宗商品部门、中国银行成立专营商品贸易融资的子公司中银国际全球商品贸易公司、平安集团银行与期货合作推出大宗商品金融服务,中资金融机构已正式吹响国际贸易融资向投行化迈进的号角。
作者单位:广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