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心理认同基础
2016-11-21涂文婷
涂文婷
摘要:执政能力是我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方略,它关系到执政党地位的巩固,承载历史使命的完成和维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与执政水平高低、执政地位的巩固呈正相共振关系。引领执政能力提高和发展的主要要素是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基,合法性来自于民众对党的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应不断提升民众对自身的认同度,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词:政治认同心理;执政能力;合法性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国际格局大调整的环境中,国内也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转型,革故鼎新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民众在心理上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接受和认同。中国是否能够顺利度过转型期,政治认同问题是关键。政治认同心理不仅受政治统治体系的合法性、科学性、完善性,及其运行的效能状态的制约和影响,还取决于人们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认同心理机制。探索心理认同的特点,提升心理认同度,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治认同心理的内涵
(一)政治心理认同内涵
政治认同是作为政治认同主体的人对政治统治体系及其运行的能动的、积极的心理反应。政治认同是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政治认识,伴随着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经过一定的政治意志努力而形成的对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的认可、赞同和确信,并自觉地按政治统治体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积极地维护、参与和促进政治统治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发展的一种政治心理过程。政治认同体现着政治认同主体的政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政治心理因素的统一。
(二)对执政能力的心理认同
公众认同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核心构成要件,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执政党使自己的“执政”(包括执政地位、执政理念、执政行为及行为的结果,也包括党执政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得到公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群众认同资源是党的合法性资源中的基础性资源。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除了有党的先进性资源和宪法法律资源作为保障,还必须包括群众认同资源。群众认同本身就包含着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对宪法和法律授权的认同。
二、民众执政能力认同心理的核心因素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就需要取得民众的政治认同。让群众接受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观、制度和政绩等重要的认同部分。
(一)价值认同
所谓价值认同就是民众对于执政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予以认同,这意味着执政党赢得了民众心理认同的思想基础。因为民众对现存制度的认识,对政党纲领的理解,都是从执政党提供的价值理念中获得的。政党的价值观必须体现某些值得追求的客观价值,符合社会共同的价值诉求才能被民众认同。一个执政党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必须对民众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当一个执政党的价值观念被民众抛弃的时候,心理认同危机也就产生了。
(二)制度认同
党的制度是指整个党的组成和运作所依据的原则、体制、规则、程序等的总和。制度认同就是民众对执政程序的认同。健全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 是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执政党是否做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民众对现成制度的认同,保证了政治主体执政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如果一个社会制度不为该国的民众所认同,而政党又在这一社会制度中运作,那么政党本身就缺乏合法性基础。依法执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党的执政只有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 才能产生合法的效力,才能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而依法执政从根本上讲就是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依法执政须臾不可背离的根本原则。依法执政是执政党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是获得长期的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基础。
(三)政绩认同
政绩认同,是指民众对执政党的所作所为所获取的绩效持肯定和推崇的态度。所谓执政政绩,就是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执政绩效的根本标准,检验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绩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增强执政能力,搞好国内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政党通过宪法规定的制度获得了权力,只是具备了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实践的过程来看,获得了权力认同的执政党不一定具有很强的民众政治认同,只有当权力与政绩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在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期,由于宪法和法律制度还不完备,所以政绩对于执政党的政治认同更意义显著。
三、心理认同度提升渠道
(一)共产党的价值观得到民众的接受才能获得政治心理认同
首先,在权力来源上,政治统治者必须从观念上承认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最终和最高来源。政府的正当权力是获得民众同意的,建立在由民主制度体现的“公意”的基础上。承认权力“取之于民”的执政理念是政党认同心理的前提。其次,执政党必须致力于追求良善、正义、幸福等普世价值,努力实现人类对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追求,秉持权力“用之于民”的执政理念,政治权力只能用于公共利益谋取公民福祉,执政的职能是提供公共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这可以让民众接受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同时也构成了政治权力的心理认同基础。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建立和完善党的群众利益代表机制,维系党的执政合法性
由于制度的的设计不科学,没有这种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群众的政治参与受到很大的限制,人民群众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这样的制度没有反应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导致党和民众关系隔阂,极大地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很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也很难提高。要提升民众政治认同心理,还必须加强科学的体制机制建设,改进自身的结构、功能和活动方式,推进政党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这种政治价值的落实还有赖于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当今民主政治的框架下,这种制度安排表现为宪政制度。宪政与合法性的逻辑关联表现在:合法性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同意,而宪政正好提供了一种表达同意的机制和渠道。进而言之,宪政对政治合法性的证明是通过对具体政制架构的确定来实现的,而宪政框架下的“政制”主要包括选举制度、权力分立与制衡等。(1)通过定期的、自由平等的选举,来自公民社会的认同感和忠诚感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政治系统中。选举产生的政府权力是有限的,而且必须用于保护公民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利,这就进一步实现了政府产生的真正目的。(2)党要审视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在政府内部引入权力分立与制衡制度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运行。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划清各自的权责能,重新回归到“党是人民群众参政的桥梁和纽带”的定位上来。
(三)以民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用执政政绩提升政治认同度,增强执政能力建设
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依托于自身利益的实现,这应该成为执政党的行动目标和动力。能否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为一定时代人民群众进行政治选择的现实依据。
当下的国内环境决定了执政党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制定并积极推行适应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政策反应民众的意志和主张,取得政绩,满足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要求。只有这样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才有可能民众的认同。执政党通过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成功取得的政绩, 足以证明它有资格和能力继续执掌中国政权,足以证明它的执政行为的合法性,因此,执政党可以用执政政绩所证明的行为合法性,来有效巩固其继续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政治认同心理是多方面加强才能构建的,对任何一个方面都要下大力气,不可偏废。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在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以民众的根本需要为准的发展来赢得人民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和拥护,从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