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之殇

2016-11-21邱建生

同舟共进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人乡土家长

邱建生

最近走村串巷,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所到之处都有一个共同点:人去屋空。

奔向城市的农村家长

在城市取向的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乡村的衰落似乎是命定的,而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又在乡村衰落中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理层面的,大家只要去农村走走就能看出来的人去村空;一是理念层面的,即农村文化的丧失。

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之一是“撤点并校”,虽然这一政策在十八大以后已被叫停,但还是已实行了近20年,其结果就是断送了乡村学校的元气,坦白说,复元希望渺茫。

笔者走访过闽西的一个村庄,该村周边两公里半径范围内有5个行政村,近7000人口,但全村只有一所二年级制的小学,孩子们一旦升上三年级,就得远赴20余公里外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因为距离过远且没有公共交通,不少家长不得不专门到镇上租房子以方便照顾孩子。村里的书记很希望能回应村民的需求,恢复村中的完全小学,并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求助。最后,县教育局口头同意其恢复完全小学了,但他旋即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没有老师愿意到这“穷乡僻壤”里任教,即使下派老师的行政命令都出台了,这些老师也是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教育质量不可能有保证。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最终还是咬着牙把孩子送到镇上去,尽管一年下来要多上万元的开销,也只得认了。

相对而言,孩子能在镇上读书还算是好的,好歹算是在自己的家乡里,离家虽稍远,但家长们每逢周末还能回家照看一下地里和老人。而那些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得已全家背井离乡的,就更显无奈了。笔者有一个亲戚在省城打工,前后已有20年,长期租住在一个城中村的狭小房子里。孩子开始读小学时,有幸上了城中村边上的一所公立学校。在孩子上三年级时,我的亲戚去了距离家乡较近的一个城市工作,由爱人留在省城里专门照顾孩子,自己则一个月才能去看望孩子一次,一家人长期分隔两地。旁人都知道这样的生活成本很高,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都劝他把孩子接回老家读书,起码生活成本要低很多,环境也比城中村好上很多倍,自己还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和父母,一家人团聚的时间更长。但就因为孩子好不容易才读上省城的公立学校,亲戚怎么也舍不得放弃。

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人去村空的现象只会一直持续下去。不得不说,教育是吸引人们奔向城市的巨大诱因之一。某种程度上而言,现在的农村家长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中的大部分往往是被现实逼着无奈要离开农村的。如果农村中也有和城市相差不大的教育机会、条件和环境,哪怕农村的经济机会、收入少一点,相信仍会有不少家长选择带着孩子回到乡村。

不恰当的教育加速了乡土文化的丧失

另一方面,是农村文化的丧失,这一点对在农村生活的老人来说,感受格外强烈。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一阵子,笔者在老家参加了一个村民小组的分田会议,老人、青壮年合共约40余人参加,以老年人为主。会议是在村主任家里开的。我去的时候,屋里已聚了不少人,村主任坐在中间的沙发上,翘着个腿,一只脚还搁在了茶几上,先到的几个年轻人也都在沙发上坐着,老人家后进来,既没有人招呼,也没有人起身让座,全程只得站着。会议进行中,大家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好像在比谁的嗓门更大,谁大声谁就更有理,有的甚至随便打断老人讲话,实在让人看不下去。有人可能觉得笔者小题大做了,但在笔者看来,这类普通的会议恰恰折射出很多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连“长幼有序”这种农村中最为普遍的共识或说美德也几乎不存在了,更不用说什么勤劳淳朴、善良节俭了。毋庸讳言,乡土文化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而教育则要负上很大的责任。

放眼一看,今天的乡村学校,很容易让人想起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话: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但陶行知时代的乡村学校,好歹还保有乡土文化的灵魂,孩子们的思想感情在根本上还是与乡村契合的,他们热爱劳动,孝敬长辈,对故土和自然心存敬畏。再看如今的乡村学校,更像是失了魂的空壳,只会一味跟着城市的方向跑。课堂上,老师是城市知识背景的,教材是城市取向的,教学内容也是纯粹智识的;家庭里,电视节目是和乡土没有丝毫关系的,家长只在乎孩子的成绩,其它一切都是多余的;社会中,价值观是物化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怎能期待孩子们的心灵茁壮而健全地成长?

学校本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但由于我们只以成绩为标准来衡量人才,硬生生地把各种天分不一的孩子按照“速生桉树”的生长方式进行培养,导致大量的人才在学校的长期教育里被浪费。与工业社会不同,乡村社会的建设需要的是适应多功能农业发展,能掌握多样化农业技能的人才,而现在的乡村学校所遵循的恰恰是工业社会的标准,一种知识,一种模子,如此培育下,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对人的不同要求就不可避免地被稀释,一些珍贵的素养在这样的教育中变得无关紧要,逐渐丧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了。

教育的问题在教育之外。今天,我们有必要思考,适应生态文明的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教育不能尽快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我们期待的文明转型就只能是镜花水月。

猜你喜欢

教人乡土家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乡土中国
我心中的好家长
林子:“我的事业是教人说话”
家长请吃药Ⅱ
芬芳乡土行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人”与“教己”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