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表现模式研究

2016-11-21王德军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元杂剧书生婚姻

□王德军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表现模式研究

□王德军

元杂剧爱情婚姻不仅在音乐、演出、脚色、程序等形式方面存在类型化、程式化的倾向,而且在爱情婚姻故事的构建、思想内容方面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都有模式化、类型化的特点。朱权在《太和正音谱》曾经对其脚色和内容做过简单归类,但人们却很少探讨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表现模式。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情节同它产生的社会背景、社会习俗等现实情况紧密相联,它也是时代精神留下的深刻的烙印。因此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表现模式进行梳理是很必要的。根据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及矛盾解决的方式,我把它们分为下列几个主要表现模式。

一、家长逼令进取模式

在元杂剧爱情婚姻剧中,由于男女双方地位悬殊,在爱情婚恋中遇到了女方家长得极力反对和阻挠,在这样的现实矛盾面前,元杂剧的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逼令进取”这一表现模式。此类剧中,在门第观念的影响下,女方父母往往认为,自己的家庭社会地位高于男方很多,看不起那些穷书生,不会考虑女儿的感情,希望能找个门当户对的男子为女婿,而戏剧里的佳人偏偏看中的都是那些饱读诗书的穷书生,因此女方家长便与那些穷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女方的父母以“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作为借口,强逼书生去参加科考,在他们的逼迫下,这些书生一举成名,最后夫妻团聚。此类剧目主要有《西厢记》、《口梅香》、《拜月亭》、《东墙记》、《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等。

家长逼迫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爱情婚姻剧中最典型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讲述的是张君瑞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在普救寺张君瑞偶然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在赶走叛将孙飞虎后,莺莺之母却反对他们的爱情,崔夫人对张君瑞说的很明白:“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逼迫张君瑞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后来他一举得中,夫妻才最后团圆。

二、暗中激励状元及第模式

此类剧中父母或者朋友故意制造误会,以激励贫书生,父母或朋友“狠心”恶语相加,书生在不知实情或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赴京应试,其父母或者朋友但又暗中找人帮助书生钱财,这些书生后来状元及第,夫妻终于团聚。这样的戏剧模式有《破窑记》、《举案齐眉》、《扬州梦》、《金线池》、《谢天香》等。

《举案齐眉》中的孟光与梁鸿原本是指腹为婚,早已订下婚约,可不幸的是梁鸿幼年时父母去世,家道中落,他们的婚事也遇到了孟父的强烈反对,孟父为了逼迫梁鸿学习,甚至强行隔开二人。孟光毫不屈服,嫁给梁鸿,被恼怒的孟父赶了出去。但是孟父在暗中帮助女婿钱财。通过这种暗中激励的方式,最后梁鸿状元及第,孟光父母去看女儿女婿之际,女仆说出来龙去脉,一家人美满团圆。

三、可恶的老鸨、商人插足破坏模式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里有很多书生与妓女相恋的故事,可他们的爱情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剧中老鸨非常贪婪,财大气粗的商人贪图妓女的美貌,老鸨和商人沆瀣一气,通过一些手段排挤赶走书生,骗取妓女另嫁他人,书生最后考中状元,打破老鸨商人的阴谋诡计,夫妻最终团聚。这样的模式剧目包括《百花亭》、《云窗梦》、《玉梳记》、《玉壶春》、《青衫泪》等。

《玉梳记》描写的是书生荆楚臣与妓女顾玉香相恋的故事。尽管二人情真意切,但是他们的爱情还是遭到了老鸨的破坏,他们不得不痛苦分开,他们把玉梳折成两半,每人各拿一半作纪念。这时财大气粗的商人柳茂英趁机凭其钱财想娶顾玉香,美丽而又大胆的顾玉香坚决不从,从青楼逃走,准备去京城寻找荆楚臣,遭到柳茂英的阻拦,但她勇敢抗争,幸遇荆楚臣状元及第路,及时解救出了顾玉香,夫妻终于获得团圆。

四、浪漫主义的离魂模式

在元杂剧爱情婚姻剧中,由于种种原因的阻挠,男女青年的爱情无法实现时,于是通过浪漫主义手法,采取了一种离魂方法继续着他们的爱情。此类剧主要有《倩女离魂》、《两世姻缘》等。

《倩女离魂》讲述的是书生王文举与张倩女二人的爱情故事,王文举和张倩女原来指腹为婚,但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王文举去张家求亲时,遭到张倩女的母亲强烈反对,要求在他成就功名再完婚,想赖掉婚事,此时,王文举只得去参加科考,倩女相思成疾,她的魂魄离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王文举却不知是和张倩女的魂魄在一起,而家里的张倩女则天天昏昏沉沉。当王文举状元及第三年后,和张倩女回家,其魂魄和身体才合二为一,最后夫妻团圆。

五、突破以往的弃妇模式

婚外别恋和负心婚变在以男权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弃妇在古典戏剧中命运往往非常凄惨,所以,这也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所表现的常见主题。但是由于元代社会是读书人的地位低下。在元杂剧爱情婚姻剧中,书生对爱情表现大部分都是痴情忠贞,而移情别恋、负心弃妻的却很少,突破了以往的弃妇模式,此类剧目有杨显之的《潇湘夜雨》和石君宝的《秋胡戏妻》。

《潇湘夜雨》中的崔通在没有考中进士之前与他的伯父养女张翠莺结成夫妇,可是他在考中进士之后却移情别恋。张翠莺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他时,他还诬陷她是逃奴,把她发配到沙门岛,还让差役杀她,翠莺在发配途中受尽苦难。暴露了读书人负心忘本、趋炎附势的丑恶,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但是,杨显之对结局安排不得不又回到团圆上来,张翠莺面对着义父和恩人崔文远的恳求,最终饶恕了负心汉崔通。作者还让崔通与张翠莺成亲后,仍到秦川去做官,这一妻一妾,显然流露出了封建社会男权文化的痕迹。

严格上讲,石君宝的《秋胡戏妻》不可算作弃妇模式类型的爱情婚姻剧,但把它归到这类剧中来分析,主要也是它对女性的极力赞美,对男性的感情不专一的批判,也具有新的社会意义,尤其是罗梅英提出要整顿“妻纲”的家庭婚姻伦理观更是惊天动地。

六、清官断案模式

这类剧的特点就是将爱情婚姻剧与公案剧结合一起,因为在元杂剧中,公案剧也是很大的一类,爱情婚姻剧与婚恋剧出现了交叉的现象,这也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这类表现模式是才子和佳人有情有义,可是不被礼教认可,于是二人偷偷约会,但在约会的时候,遭遇凶杀一类的案件,将双方卷入案中,最后经过清官断案,才子佳人得还清白,清官深受感动并为其主持婚事。主要有《绯衣梦》、《留鞋记》2本。

《留鞋记》中的王婆婆与女儿月英以开店卖胭脂为生。有一天,才子郭华与佳人月英一见钟情,郭华于是经常以借买胭脂为名和月英见面。月英写下一首情诗约郭华于元宵之夜在相国寺观音殿见面。二人相见之后,郭华因酒醉睡去。月英无奈,用手帕把绣鞋包好,放进郭华怀里,而后回家。郭华醒来之后,十分懊悔,于是吞帕自杀。这事告到开封府。清官包拯派人找到月英,郭华后来苏醒过来,包拯得知事情原委,为二人主持婚礼。

七、人神之恋模式

人神之恋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赞歌,是对美好爱情的浪漫反映。这类剧的代表是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张生煮海》。

《柳毅传书》是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讲的是洞庭老龙的女儿三娘,在父母的做主下,嫁给了径河小龙。径河小龙是一个浪荡公子,不断折磨三娘,三娘写下一封书信,盼望传书于亲人以解救自己。落第书生柳毅刚巧路过此地,不辞辛劳,帮她千里送信。三娘于是对他产生好感,有嫁他之心。历经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这说明了善良必定战胜邪恶,得救不忘恩情。表面上写人神之恋,实际上具有强烈的人世情怀,它说明了青年男女只有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的婚姻才是最合理、最有价值的婚姻。

《张生煮海》表现了青年男女勇于反对封建势力、争取美满爱情的斗争精神,更是肯定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合理性,连天宫瑶池中的金童玉女渴望爱情,就算是被罚到下界,仍旧痴情不改。这份爱情深深感动了具有侠义精神的仙姑,在她的帮助下,青年男女的爱情最终战胜了腐朽的封建家长制。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表现模式主要有以上七种,在元杂剧爱情婚姻剧中,表现模式的相同并没有导致作品面貌的雷同,作家们对模式化情节的运用和丰富多样的创造,也正促成了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繁荣。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项目来源: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课题,合同号:trky—2015年—sk13

引言:爱情婚姻剧在元杂剧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根据《全元戏曲》、《元曲选》等,把现保存完好的三十几部爱情婚姻剧整理分类,根据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归纳了家长逼令进取、暗中激励状元及第、可恶的老鸨、商人插足破坏模式、人神之恋等表现模式。

猜你喜欢

元杂剧书生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至高无上的权利
人皮
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