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角度品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016-11-21孙月琴
□孙月琴
从语用角度品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孙月琴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列入高中语文必修课文中已经很久,可见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学者们早已从各个角度进行品味赏析,如文章结构、感情线索、修辞手法等等,但对于经典,这种品读方法不免有些太过笼统,并没有将经典著作为经典来对待,要想真正把经典著作价值最大化,我们可以从语用角度来品读文章。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我们往往从散文的主题思想、结构、语言、风格特点这些常见的角度赏析,但是,这不免有些程序化,把经典放在大众散文的框架里去赏析,那么,经典也会成为流于形式的普通文章,经典著作特有的价值是否被人真正发掘?要想真正把经典著作价值最大化,我们不妨可以从语用角度来品读文章。
语用,即言语运用,也就说每个作者在构思文章后,都要用文字表达出来,他选择什么样的字、词、句,他如何组词句、如何组段落、如何成篇?也就是他是如何运用言语的呢?
首先,我们从字词句来作分析文章。
文章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作者炼字的技巧,举例说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在这段中,泻、浮、洗、笼几个动词用的相当精妙,如果把它们换做其他词,恐怕没有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了,也没有作者独特的笔触了。我们都知道,“泻”是指液体很快地流,常组词为倾泻,在这里,作者将月光比作流水,那么由流水作为主语,就不难想到动词泻了,这样前后搭配得当,将无形的月光比作有形的流水,又生动形象,让人浮想联翩、身临其境。
“浮”字典中解释主要指“漂”“游荡”等意思。在这里的浮,没有借助比喻,只是直接从主语薄薄的雾就能想到浮,如果用“漂”、“升”,很明显,会少了许多意境之美,无法显示出雾的轻薄与月下荷塘的静谧。“洗”字,是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个行为动词,就作为动词而言,其核心意思“清理”。但是,作者将生活中常用的动词借助于比喻运用到了景物描写中,写出了月光的洁净,这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言语运用思路与方法。“笼”字同样写出了朦胧的意境之美。这几个短小简悍的字,经过作者稍稍加工,就变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美丽的荷塘月色图。
再次,我们可以从段落来分析作者如何谋篇布局。
言语要组成相对完整的语篇,完整的语篇才能表达比较复杂的语义。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夜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故。
在读过这篇文章后,很多人带着好奇去实地观赏,发现并没有朱自清先生描绘的那么静谧美丽。作者寥寥几句,在交代时间、地点的同时,就能让读者体会到了诗一般的意境,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可见作者的文学功底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第二部分(4~6)写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也就是文章主体,作者巧妙地将荷塘与月色融合在一起,用荷塘来衬托月色,用月色来体现荷塘,使得这两种意象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毫无违和之感,浑然天成地描绘出一,幅恬静迷人的荷塘月色图。作者这种匠心独运的安排与构思,使人情不自禁把自己定格在画面里贪婪享受、无法自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西洲曲》的典故,这种写法在其他文章中也很常见,唯独不同的仍然是作者细腻的感情,以及寓情于景的技巧。
本文客观从语用角度来品读这篇文章,这是尊重文体、尊重言语运用规律、也是尊重作者的一种品读方法。至于对朱自清人格的褒贬,这里不做草率评判,文章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带有主见去评判,要尽量做到客观科学。(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