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末世之家》与《到灯塔去》的文本互文性

2016-11-21□何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末世乔纳森伍尔夫

□何 菲



《末世之家》与《到灯塔去》的文本互文性

□何菲

坎宁安的《末世之家》反应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生活现状以及家庭婚恋观和人生观。小说中充满死亡的气息围绕着他们,他们在死亡的阴影下寻找生的意义,充满对“家”的渴望,小说中人物一直在追求那个理想中的家园,从未停止步伐。小说在主题与情节上与伍尔夫《到灯塔去》有着互文关系,都是渴望心目中那个精神家园。

一、前言

“互文性”是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20世纪60年代首创的概念。它是在后结构主义文论的背景上,通过对巴赫金建立在“互主体性”哲学观念上的“文本对话”理论的创造性的改造而产生的。文本的互文性即表现在文本在时间空间中的对话,作者之间思想上的碰撞。

坎宁安的《末世之家》反应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生活现状以及家庭婚恋观和人生观。小说中充满死亡的气息围绕着他们,充满对“家”的渴望,小说中人物一直在追求那个理想中的家园。而伍尔夫《到灯塔去》同样充满死亡的气息,且小说中的理想便是灯塔,《末世之家》在主题与情节上与伍尔夫《到灯塔去》有一定吸收借鉴。

二、相似的主题

(一)死亡

两部小说中的人物似乎总是被死亡的气息所围绕——布满死亡的背景,各种形式的死亡,以及死去的人对活着人的影响。死亡对人物的影响无处不在,不难发现,死亡乃是小说主题之一。从布满死亡的背景到死亡本身,从字面意义上的死亡到死亡的升华,人们一直在探寻超越死亡的表象而寻求人类永恒的执着和人生的意义。

伍尔夫认为人的肉体死了,但是主观意识和灵魂却是永恒存在的,死亡是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延续,是生命的升华。《到灯塔去》中尽管拉姆齐夫人已经过世多年,莉莉还是能清楚的感觉到她的存在。甚至她能清晰的看到她,感觉到她,对于莉莉说,拉姆齐夫人一直存在于她的心里。拉姆齐夫人的精神与形象影响着她并深深烙在她心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伍尔夫以其深邃的思想赋予死亡全新的意义,使我们透过死亡思考人生,进而寻求生的真正意义。

坎宁安小说里有太多死亡,但是他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并不是悲观厌世的情绪,恰恰相反,他通过死亡表达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逃脱死亡,但在结局来临之前有更值得人去做去追求的事情。相比之下,死亡倒是可以坦然面对,顺其自然。《末世之家》中博比深刻感受到他哥哥的存在如同感受到死亡本身,多年的困惑,博比发现死亡是永恒存在的,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也不能忽视。

在伍尔夫笔下,死与生既对立又统一,死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生命的终结,更主要的是通过死亡表达存在与生存的意义。可以说死亡是新生的回溯,是生命的一种升华。这种态度贯穿伍尔夫作品始终,她看待死的态度是积极的。坎宁安关于生死观与伍尔夫类似,可以说很多程度上借鉴了伍尔夫关于死亡的思考及积极态度。

(二)寻求精神家园

小说中的人物一直在追寻精神家园,不管这过程有多么艰辛他们都没有停下脚步,路途虽然艰难,未来却是光明的。所有的人物都在追求他们的精神寄托,在寻求一个可以安放他们精神与灵魂的地方。

《到灯塔去》中的灯塔,不仅仅指涉字面上的灯塔,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精神的象征,它闪耀着智慧之光召唤人们前往,每个人都努力朝着它前行,尽管这个目标花费了他们很多年,但他们并没放弃并最终到达。

文中经常提到“灯塔”,作为一种象征意向,集合了时间与永恒的精神复合体。尤其对于拉姆齐夫妇的小儿子詹姆斯来说,神秘的灯塔成为他日夜的期盼,“这就是那座朝思暮想的灯塔吗?”“不,那另外一座也是灯塔。因为没有任何事物简简单单的就是一件东西。”它虽然是人造的建筑物,却拥有永恒的本质,像一块净土召唤人们前往,也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寄托。

《末世之家》中的“家”在这里代表一种理想和希望,也可指空间上的“天涯之家”,乔纳森,博比和克莱尔最后找的的家园在偏远的山村这一情节相吻合。又可指时间上的“世界末时的家”,和基督教文化背景相吻合,是文明世界崩溃时仍然生存着的最后一块庇护地,也是他们追求的精神家园,尽管它由三个人组成很奇怪,但是它却给了人物很大的安慰,它代表着理想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朝着它努力。

所有的人物都在向着精神家园奋进从来没有停下脚步。拉姆齐一家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煎熬后终于到达灯塔,莉莉也完成了画作。乔纳森和博比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克莱尔的新生儿代表一种希望。精神家园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都向着目标努力,都在追求精神家园的路上。

药后15 d,8%炔草酯4个剂量处理及对照药剂(CK)对野燕麦的株防效分别为79.50%,86.84%,93.83%,97.05%,89.29%;对碱茅的株防效分别为42.89%,74.04%,81.86%,86.74%,73.54%(表5)。

三、相似的情节

(一)对同性温情的书写

《到灯塔去》莉莉与拉姆齐夫人之间的关系很难定位。从作者的描写上,莉莉十分依赖拉姆奇夫人;《末世之家》乔纳森和博比相爱,他们相互依靠相互理解,作者意在表达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不是不可能的。

《到灯塔去》莉莉认真作画,似乎找不到什么不同的端倪,仔细阅读,便可以发现莉莉与拉姆齐夫人之间十分微妙的关系。莉莉十分仰慕拉姆齐夫人,尽管拉姆齐夫人逝世,她还是一直在寻找她的迹象,在精神上非常依赖她。

《末世之家》中乔纳森小的时候,由于强烈的母爱使他难以呼吸,他想要寻求自由叛逆的生活。博比身上那种放荡不羁的气质紧紧吸引着他。甚至他的母亲和他们一起抽大麻跳舞都无力把他从博比身边挽回。他们彼此相爱并有共同的追求与价值观。他们彼此关心彼此照顾,他们之间的感情十分温柔细腻,或者说他们是灵魂伴侣。

这种对同性间温情书写的文字都可在这两部小说中找到,是一种彼此依赖之情,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之情。

(二)对父权的反抗

尽管乔纳森小时候显示出女性比较柔弱的性格,但是有时他的一些行为显示反抗父亲的意志。他爱着父亲,但是也感到父亲的威严所在。尤其是在他妹妹死后,他父亲变了,他则站在母亲一边。

当詹姆斯听到父亲说天气不适合出门时,他异常愤怒,甚至想要拿斧头反抗。他的这种想法无疑是在对父亲话语做出反抗。詹姆斯的父亲就像皇帝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统治一切。父亲在这里是权利的象征,詹姆斯却不想屈服,总是试图挑战、反抗父权,使得自己得到自由与认可。

对父权的反抗在坎宁安作品中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出,甚至有些地方让人很难发掘,在反对父权成为家庭绝对领导因素这一点,坎宁安对伍尔夫笔下詹姆斯对待父亲的态度有一定借鉴。

(三)不和谐的夫妻关系

《到灯塔去》中夫妻关系非常不和谐,在家庭里是女性承担起所有家庭琐事,照顾教育孩子,尽心尽责担当家庭责任;拉姆齐先生忽视甚至抛弃家庭责任,只关注于自己的事。拉姆齐夫人小心翼翼的做好妻子,她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家庭所有义务和负担,而拉姆齐先生却推卸责任,尽管拉姆齐夫人尽力维护婚姻,但很疲惫。她为家庭倾其一生,而拉姆齐先生只关注自己的事业,拉姆齐夫妇在婚姻中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种失衡决定婚姻关系的不和谐。

《末世之家》中乔纳森的母亲在很年轻时就结婚了,那时候她还不明白什么是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和博比的父母以及其他许多夫妇一样,只是到了婚姻年龄,为了结婚而成家生子,不去思考原因。虽然乔纳森父母试图营造简单轻松的婚姻关系,但是这种缺少交流的生活使他们在婚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婚姻关系上,艾丽斯与拉姆齐夫人一样有着对婚姻的疑虑与困惑,生活很压抑。表面上的和谐并不代表内心的安逸。看似和谐的婚姻但并不和谐,婚姻关系的不和谐的音符穿插于小说情节之中。

四、结论

坎宁安就其文本上来说,在小说主题以及情节上对伍尔夫进行了借鉴和吸收,伍尔夫的写作方式影响着他的方方面面。《末世之家》中随处可以探寻到《到灯塔去》相似的轨迹以及表达意图,可见坎宁安对伍尔夫的写作技巧和精神运用得颇为相似,就其文本而言做出了跨越时间空间的的对话。(河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末世乔纳森伍尔夫
战略变革的三条路径
一颗热爱自由的心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女娲补天对《红楼梦》的支撑作用与衍生价值
书与人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美男子坚持每日自拍 16年狂拍近6千张
与伍尔夫相遇
百年尽头:中国雕塑的末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