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无意识与诗书“互鉴”

2016-11-21谭亚南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运笔荣格诗书

□谭亚南

集体无意识与诗书“互鉴”

□谭亚南

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种无意识的种类,与个体无意识相区别。在诗歌与书法的同步、交互鉴赏中,集体无意识所积淀的传统审美形式既有正面的影响,亦有反面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集体无意识在诗书交互鉴赏中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诗书鉴赏探索更为完善的模式。

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诞生之初,就通过语言有所唱和,随着后世的不断传唱、记录,而有了相对应的诗歌鉴赏;书法虽不曾较早诞生,但缘起于绘画纪事一类的形式,发展到文字记录,逐渐兼具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用。诗歌与书法的交互鉴赏,在后世较为突出的则属题壁这一艺术创作形式。但是由于诗歌与书法的鉴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延续旧有的各自的形式,使得类似题壁这种创作形式的独特的美学与文学价值并不能完整的展现。通过集体无意识这一理论,能够较全面地分析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为诗书交互鉴赏建立一个统一而完整的体系。

荣格定义“集体无意识”为:“……人类心理的一部分……它不象个体无意识那样依赖个体经验而存在,因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财富。个体无意识主要由那些曾经被意识到但又因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不在意识中,因此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个体无意识的绝大部分由‘情结’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所组成。”

可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继续深化出集体无意识这一意识领域,即指在广泛的社会大背景下,经由代继积累而来的经验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在这一群体中的无意识的、社会性的遗传与继承。正是由于这种无意识传承,我们能够同感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心理、创作状态,并在此基础之上同理其创作方式、创作理论。因此,通过对集体无意识的深入研究,能够使我们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下,还原文学与文化的特色,有意识地使用无意识,进一步在现当代的艺术鉴赏中汲取前人的经验。

这一方面是说明,我们在诗书交互鉴赏中,恰恰可以通过前人的鉴赏经验,通过对诗歌的品鉴与对书法的审美,获得鉴赏的初步经验,以及品评的基础与大致的等级,做好鉴赏的入门与准备工作。然而我们在诗歌与书法的交互鉴赏中,有据可循的仅仅是两相分离的诗歌创作之美与书法结体运笔的书写之美,这是一种根植于传统的鉴赏模式,即诗家之大可以在鉴赏中衍生出韵脚、用字、用典等方方面面,书法之美也可以从结体、运笔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而两者相结合,并没有一个独特的审美系统,能够脱离旧有的“各自为政”的分析方式。

对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祭侄季明文稿》《寒食帖》的鉴赏是对诗书互鉴体系的完美探索。对这些作品,读者难以剥离书法而独谈文学创作,反之亦然,因为书法之中的气度、章法、运笔早已与文章中的气势、句法与作者的创作灵感融为一体,使人不得不全面、宏观地对诗与书进行同一性的鉴赏,在分析字句时必然考虑到用笔轻重、笔墨的浓淡与作者此处展现的情感,正是如此,才能够完整地对这些作品进行赏析。

当然值得思考的是,三大行书的鉴赏也只是对诗书互鉴的一个有效尝试,在更进一步的系统性鉴赏中,使用怎样的字眼、怎样的评判标准,偏向诗或书的标准如何界定都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但这也并非完全以集体无意识所传承的鉴赏经验为无用,只是需要在鉴赏中谨慎使用,正如《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结尾一样,那位创造了绝世香水的工匠,享受了人们无比的爱戴与簇拥的工匠,竟然被一群人争相啃食而尽,这种荒诞的集体无意识,体现了人群对美的极端追求,也从侧面展现出,集体无意识中对鉴赏与审美的负面影响,即过度流于形式与经验,反而会影响对美的鉴赏,甚至会吞噬这美本身。

(济南大学)

猜你喜欢

运笔荣格诗书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字钉运笔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浅谈水墨画中的“笔、墨”
荣格启航
从“爱”到“可持续爱”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
读旭宇《诗书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