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文学艺术作品的人学属性——从黑泽明和马尔克斯的巅峰对话说起

2016-11-21李思萌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黑泽明人学文学艺术

□李思萌

谈文学艺术作品的人学属性——从黑泽明和马尔克斯的巅峰对话说起

□李思萌

上世纪之初,南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与被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的黑泽明,围绕如何创作剧本,如何能够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以及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进而搬上银幕能否忠实地传达出文学作品的本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从他们对话的表象上来看,对话内容,尽管多,也似乎凌乱,但始终是围绕剧本、改编的电影或者电影如何表现文学作品的意蕴这一条主线来进行的。顺着这一思路品读对话,触发了我对文学与人学关系,以及文学艺术作品是如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实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的思考。

1990年10月,黑泽明与马尔克斯围绕电影《红胡子》和《八月狂想曲》展开了一场对话。从这段对话的表象来看,文字内容很多,谈的问题似乎很乱。仔细品读,就会发现有一条主线贯穿于对话始终,那就是剧本、改编的电影或者电影如何表现文学作品的意蕴?顺着这一思路再读对话文本,由此引发出了我对文学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一是作为文学本质与特征之一的文学与人学关系问题;二是文学与影视作品尽管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其终极归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文学具有人学的属性。

一、文学具有人学的属性,是因为人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既反映人的情感意志,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也可以说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具体的、现实的、鲜活的人和事,在文学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处于各种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学固然也描写人之外的事,但文学中所有这些人之外的事都是人的象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以说,任何国度、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不表现着那个国度、那个时代的人的处境、遭遇、命运以及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马尔克斯与黑泽明的对话中,谈及了《红胡子》和《八月狂想曲》两部电影。《红胡子》的剧本改编自山本周五郎的小说《红胡子诊疗谭》,影片中黑泽明通过实习医生保本登的眼睛,显现“红胡子”医生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品德,再现了19世纪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充满了浓郁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色彩与特色。

正是因为马尔克斯与黑泽明都具有编剧的经历,对文学和电影的内在属性有着一致的、清晰的认识,才使得马尔克斯“在20年内看过六遍,我几乎每天都给我的孩子们谈《红胡子》,直到他们可以看这部片子。所以,它不但是我和我的家人最喜欢的黑泽明电影之一,而且还是整个电影史上我最推崇的影片之一。”我想,这也正是马尔克斯之所以如此推崇这部电影的原因。他们的文学和电影作品都深层次地表现出了人道主义色彩和人文关怀特色。

人在一个混乱的年代和社会中如何生存,是黑泽明电影始终关注的主题。黑泽明在自己的电影创作中始终并且真正关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民,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拯救人们的灵魂和治疗这个国家。他内心的文学精神的闪光之处,就是在于其能够遵从于自己的人道主义信念的同时,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完善这种精神。我认为,这种文学精神始终是与人性有着深刻微妙的交互关系,作者笔下的人物是他形形色色的冲动和情绪的人格化。二战给日本的记忆占据了黑泽明的青年时代,战争,尤其是原子弹的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当时整个日本社会弥漫着一种萎靡的气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黑泽明将自己对日本精神家园的理解注入了电影。他创作《八月狂想曲》,试图通过电影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视觉画面,给日本民众指出一条走出焦虑、重建价值体系的人文关怀之路。

《八月狂想曲》影片中,村野对她的孙辈们说:“我不怪美国人,只怪战争。在战争中,死了许多日本人,也死了许多美国人”,“四十五年前,战争正在进行着,原子弹投下来了,人类不计手段地想赢得胜利,迟早有一天,战争会毁掉全世界”。这是黑泽明借由村野来传达他的看法,“战争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人们不应忘记战争的残酷教训,应该正视战争、珍惜和平。这就是黑泽明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在其作品中的伟大表现。

二、文学具有人学的属性,是因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蕴意表达都要通过人来实现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尽管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同样能表达它原有的价值。文学为影视作品提供创作资源,影视作品也能“凭借着导演纯粹的直觉所展现出来的某些他们想表达、却力所不能及的东西”。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创作也好意蕴表达也罢,都要通过作者、编剧、导演及剧中人物来实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具有人学的属性。我们回到马尔克斯与黑泽明的对话中来,当马尔克斯问到黑泽明是如何创作剧本、对“一些文学名著进行过杰出的改编”进而走上银幕时,黑泽明回答“这很难解释清楚”,“一切都始于一些零散的影像”,“电影化的影像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真实生活中的任何形象是用电影不可能呈现”。文学是想象性的艺术,电影是视觉艺术。只要作者、编剧和导演,对文学、“对电影的内在特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善待人物“像他那样对主人公——一个彻底失败的女人要特别小心”,文学作品并不会因其改编成影视作品而损害其原有价值。在这一点上马尔克斯与黑泽明是相通的。

文学以感性直观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反映人。要将一部文学作品拍摄成一部电影,剧本创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剧本的创作同样也是文学的创作。对于日本本土电影王国的先锋领袖黑泽明来说,当他有了一个希望写成剧本的想法时,自己的情感因素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剧本,他自己想要表达的理念、思想,想让电影呈现什么样的主题给观众都会在剧本中显露。

黑泽明出生、成长于一个充满传统武士文化的军人家庭。在这种家庭的传统氛围下,形成了黑泽明深硬、深沉风格背后的细腻丰富的情感与美感。他的剧本或电影,无时无刻地不向观众传递着人文关怀的文学精神,点燃人们心中的价值追求之火。他能凭借自己纯粹的直觉展现出更加人性化的东西,他的生活和创作始终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用深邃的目光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人性进行体察和思考,激发人们有勇气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三、文学具有人学的属性,是因为文学艺术作品终极归宿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任何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借助鲜活的人物以及附着在人物身上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力度,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文学艺术作品是为了使人“培养起对美的爱好”,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培根也认为诗歌“可以使人提高、使人向上”,列夫·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热爱生活”,列宁则说“真正的文学”“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所有这些论述和观点,无不印证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终极归宿。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具有人学的属性。

举凡各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以赞美和歌颂好人好事,鞭打和斥责坏人坏事为己任的,无不高扬人文精神。善恶邪正的争斗成了文学作品的主题,而且善总是战胜了恶,总是正压倒了邪。即使邪恶在作品中得胜了,但人们的同情也必然是在善和正一方面的。正像高耐依在论到戏剧的作用时所说的:“好人虽然遭到不幸,大家一定是爱他的,同情他的;坏人虽然得志,大家一定是恨他的,讨厌他的。”马尔克斯与黑泽明对话中的《红胡子》,通过实习医生的眼睛展现老医生的高超医术、高尚的品德,以及年轻医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立志做一个像老医生一样的人,救死扶伤为民造福,告诉人们应对高尚精神的追求和延续。从马尔克斯与黑泽明关于战争与核能利用的话题中,视乎可以看出黑泽明清楚地知道无法说服马尔克斯完全接受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彻底消除双方在人道主义某些方面的差异是非人性化的。这是因为黑泽明本身持有的悲观主义的态度,把核能视为永远被诅咒的。他认为人类要想建立起对于核能的控制是完全不可能的,人类应该永远停止使用核能。而马尔克斯则没有遭遇原子弹的经历,并且他享受到了核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非军事化服务的好处。马尔克斯认为被谴责的应是核能一开始被错误利用的行径,核能本身则应被好好地应用来关怀造福人类,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因此,他们不再继续谈论这一话题,允许个性差异的存在,并且最终在反战话题上达成一致,认为“战争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文学中的张力完美地与人学结合在一起。

我们说文学具有人学的属性,主要是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精神自由的视角来看待的,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从来就是人文关怀,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崇尚并追求真善美。“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具体的审美的形态,表现人性的各种情感,表现人的童心,表现人的善良,表现人对自己的信心,表现人的倔强,表现人决心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表现人性的美丽……如果说资本片面生产财富,而不注意生产人的话,那么文学艺术唯一的目的就是生产人,生产人性全面的人。”马尔克斯与黑泽明的整篇对话,围绕着文学艺术作品如何描写人、表现人,进而展现贪婪、欲望、自私的人性与灵魂的冲撞,揭示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仇恨、毁灭等,从中我们看到了电影大师黑泽明的内心世界——对人性、对自身、对民族文化的深刻体察和反省。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黑泽明人学文学艺术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让观众满意我的每一秒
北人学没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北人学没
黑泽明的特殊考卷
“软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