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的常态应是互学共进——师生对话录

2016-11-21梁志宏荫丽娟

火花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师生诗歌创作

梁志宏 荫丽娟

师生的常态应是互学共进——师生对话录

梁志宏荫丽娟

梁志宏:九月中秋是太原一年四季最舒爽的时节。那天我与德高望重的评论家韩玉峰先生谈到咱们师生在诗歌路上行走的情景,他很感兴趣。正好你我因诗歌相识至今整五年了,也需要做一次回顾和交流。

荫丽娟:是啊!菊花开又复。这五年对于学生——一个从青春时代爱上诗歌,却始终没有想过要寻找远方的女子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怎么都不会想到,不惑之年,在庸常琐碎的日子里,缪斯女神将要抛弃我的时候能遇到您,一位从诗艺到德行都令我无比信服与敬佩的好老师!

梁志宏:对诗人来说,五年不长也不算短,我感到你这段历程,以2013年底出版诗集《那年那雪》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段。前两年,挖掘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书写生命的伤痛、缅怀早逝母亲系列组诗,以及爱情系列组诗,以《中国诗歌》2013年第9卷“女性诗人”专栏推出的《生命的册页》十七首为标志。后三年,从“光线诗丛”出版座谈会起,你比较自觉地把个人生命体验上升到普遍经验,以诗性和个性的方式加以表达,其标志应该是《诗探索》2016年第1卷推出的《光阴书》等八首诗作。这是我的粗线条印象。

荫丽娟:哈哈,老师对我这几年的诗歌历程如数家珍,我自己都没有这样梳理过。我不知道自己的诗歌有没有阶段性,只知道一直在努力着,在路上。如果说这几年有一点点的成绩,那也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往事如昨,每每想起,您当初在我博客里认真写下的诗歌评语是多么的珍贵!说到《那年那雪》组诗,我至今都记得,在汾河边小公园里,您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那段话。您鼓励我说,我的语言文字里有忧伤的底色,极具诗人潜质,并且经过这么多年,是应该写出生命中刻骨的记忆了……是您,让我在诗歌里终于放下那个封闭、陈旧的我,轻松面对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您教我的不仅仅是诗歌。

梁志宏:既为人师,就得尽到老师的责任吧。有句古话:“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只不过是引你上路,并扶上马送一程罢了。实际上你有着为诗的才情,对诗的悟性,还有自己善于学习和汲取,在创作上刻苦努力精益求精,这些才是你这几年诗文显著长进的主因。我对你、也对别人说过:丽娟最近的作品已在某些方面超越我这老师了。

荫丽娟:或许我在语言表达某一方面比老师的手法稍新一些,但您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事物大结构的把握我是无法比肩的。说起这几年的创作,痛并快乐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您送我诗歌散文类的经典书籍,并引荐我拜访前辈诗人牛汉,向学生时代就崇拜的潞潞老师、车前子老师等学习,还鼓励我参加省作协高硏班,在红门书院学习与交流,今年又催促我报名加入《诗探索》中国新诗会所,在更高的平台上进取……是您为我打开一扇窗户,让我对诗歌本质有了一点深入理解,或者说改变了一些诗歌的观念。其实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很不行,需要潜流式的积淀,我相信不间断地写作、思索、学习,诗歌会有所提高的。

梁志宏:杜甫云“转益多师是汝师”。老师对待学生本来就该是“开放式”的。我认为好老师还应取“平等式”和“互学式”的姿态,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见,师生在硏讨乃至“碰撞”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想起一个例子:去年清明节你写了一首《天空是澄明的》,倾诉对早逝母亲的念想,静水流深般散发出深切的感染力。末尾为“风吹开小小的春天的门/我手持黄菊,与三十年前的你在一束光里/共叙来生”。我建议你加上“潸然泪下”,而你坚持当时的感觉不肯加。这首诗在“中国女诗人”微信平台发表,正是这种“冷抒情”手法引起了好评如潮,有的女诗人为之落泪了。事实证明你这种个性表达更有张力。

荫丽娟:其实特别不好意思,我经常“顶撞”老师。也许女性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我骨子里执拗,不受约束。不过对于老师提出的建议,我大部分还是接受的。与老师,我如今的感觉是——亦师亦友忘年交。

梁志宏:丽娟善于学习,平时咱们交流你所谈的点点滴滴,我也从中收获了启迪,比如诗歌要接近灵魂,要有新的发现等。观察自身,近几年我的创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荫丽娟:对!刚才都是说我的创作了。了解老师诗歌,我是从您写的《华夏创世神歌》这部神话史诗开始的。诗的故乡是神话。神话诗能勾起人们对万物最初的迷恋与神往,唤醒内心对美的渴望,《华夏创世神歌》是不得不大声叫好的作品。老师诗歌创作50年,上世纪80年代写出《检察长的眼睛》《观舞者》等佳作,90年代又写出万行史诗和一些长篇叙事诗,成绩斐然。最令我感动的是您年逾七旬诗笔不辍,近几年仍保持着前倾的创作姿态。不过我还是想说,老师写作、搞一些诗歌活动,不要太劳费心力,注意身体。我还想悄悄问一句:您是怎样永葆一颗童心和充沛的创作活力的?

梁志宏:既然走上文学这条路,就要不停地走下去。用王燕生老师对我的评价就是:“永远在宿营地吹响出发的晨号。”至于创作活力,除了热爱,也得益于与年轻人在一起,与你在一起,而且诗风也有了变化。我在继续关注时代与民生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投入,写了几十首汾岸风情诗,比如《雪映金银木》《梦幻火烧云》等。很想听你一点意见,包括平时不肯直说的批评意见。

荫丽娟:老师过谦了。每个人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带着时代的烙印,这不能说是缺陷。我感觉诗歌最终要表达的是不可言说的神秘。如果让我直言,我想说:老师在创作时,是不是可以多总结一些人生的经验;可不可以抛弃一些固有惯性的思维,用独特的视角书写日常生活细节;去掉一些修饰性和赞美的词语,让诗歌中普通的文字具有惊人的力量。学生说的或者不完全对,请老师斟酌!老师也得对我的创作“直言不足”哦!

梁志宏:写诗宜“曲径通幽”,交流最好直言。你说的这几条我都接受,尤其是第二条,突破多年创作形成的思维定势,可谓一针见血。还有年老想象力弱化,语言比较直白等,这些问题想改,只是有点力不从心了,尽量努力吧!你创作上的不足,平时我也说过,你已经有所改观了,我再强调一下。一是题旨窄了一点,要在生命抒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创作格局和思路,把关注个体生命与关注民族命运交融起来,“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二是作品软了一点,要增加哲学深度和精神穿透力,在柔性风格中注入一点力度。当然也要注意“变中有守”,保持自己的创作特质,不可丢失了自身的优长。我相信,也期待丽娟能在诗歌和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荫丽娟:谢谢老师,我记下了!

猜你喜欢

师生诗歌创作
诗歌不除外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一墙之隔》创作谈
诗歌岛·八面来风
麻辣师生
创作心得
诗歌过年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