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与大众“语言”
——百姓舞之兴、和、融
2016-11-21龙星竹
○ 龙星竹
舞蹈“艺术”与大众“语言”
——百姓舞之兴、和、融
○ 龙星竹
时代文化催生了中国百姓舞热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健发展,人民群众日渐富裕起来。盛世多欢乐,歌舞庆升平。亿万人民齐心合力共筑中国梦,也热烈追寻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自娱自乐特质的百姓舞成了平民百姓的最爱,人们奔向户外,纵情跳起各种百姓舞,形成大众舞蹈的壮丽景观。一些市政府或文化部门因势倡导,组织百姓舞赛事,机关、学校、医院、社区均组队参赛,把百姓舞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舞蹈者、观舞者,均在节奏欢快的舞蹈动感中享受幸福人生,宣泄美丽心情,感受人生的价值。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这既反映出都市社会的完善与繁华,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及其满意度,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和象征。
百姓舞是舞蹈艺术中最庞大的系统。百姓舞来自生活,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美舞蹈,特点是节奏感强,方向感强,动作之间连接顺畅,每一个舞蹈都有着鲜明的运动主题,人们围绕这个运动主题去延伸舞蹈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自己的或是生活本身的,或是民族舞蹈赋予人们的一种不可言语的情感力量。百姓舞来自民间,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参与群体不同。因而舞蹈的具体形式各异,展现出五彩缤纷的状态。但不管何种形式的百姓舞,都能融自娱性与表现性为一体,以集体舞蹈为标志,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舞者阵容可大可小,舞蹈时间可长可短,完全体现主客观的意愿和需求。百姓舞作为用音乐和舞蹈交合的百姓广场艺术,以其质朴的风格,热烈的互动氛围,高效的健身美体效果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喜爱和追捧,参与者日众。
在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百姓舞蹈艺术,发展了百姓舞蹈艺术。时至今日,这一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按照词义,百姓舞往往被理解为纯粹的非职业舞蹈而不登大雅之堂。但是,百姓舞却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赏,一批知名度很高的职业舞蹈家和其他艺术家热情参与,或创造具有自己舞蹈印记和风格的百姓舞,如杨丽萍百姓舞、卓玛百姓舞、梅馨百姓舞等,或把通常人们熟悉喜爱的音乐加上或轻或重的鼓点,形成特有的百姓舞旋律,例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乌兰托亚的《套马杆》等;也有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不加任何修饰搬进百姓舞,例如《和谐中国》《母亲》《因为爱情》等,虽然舞蹈动作难度大,但恰到好处顺着百姓舞曲跳动,也极具百姓舞风格。
如今的百姓舞阵容大,种类多,有广场民族舞,广场拉丁舞,广场交谊舞,广场流行舞,广场抒情舞等。百姓舞的内涵和外延有着重大拓展。艺术家根据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貌特征,巧妙地融入都市文化,时尚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精华,既保护各个民族在民间流传着的“原生态”舞蹈和百姓舞的独特旋律,又吸纳丰富的外来营养,使百姓舞的艺术生命得到升华。这种升华见证了民族民间艺术向百姓艺术的过渡,也折射出百姓舞艺术境界的根本性提升,即舞者从“自然的我”向“人民中的我”的转变。新百姓舞追求形体美、音乐美、娱乐美的有机统一,既有底蕴浓厚的肢体文化,又渗透着富有正能量的音乐强音和体育技巧,使舞者展示出心灵精神的飞跃和生命价值的辉煌,构成了舞蹈表现中审美志趣、审美体验和审美超越的三种境界,印证了百姓舞艺术生命的超越。
百姓舞也可以进入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在中国农村的许多中小学,尤其是贫困乡村和边远山区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状况整体滞后。一是长期以来艺术教育不被学校重视,课程可有可无。二是艺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三是孩子和家长对接受艺术教育普遍处于茫然状态,患了艺术教育缺钙症。走进一些山区中小学,孩子们还不知道舞蹈艺术为何物!从教育的内涵和任务来说,孩子们从启蒙开始就必须接受各种艺术薰陶和教育。农村中小学具备一定的运动空间、音响设备、互联网、多媒体等,要排练百姓舞也肯定做得到。孩子们学好了百姓舞,既能培养他们的审美志趣,开拓审美想象力,把握审美尺度,又能让他们在锻炼中学会分辨真善美,健全人格,提升品质,同时,还能真正普及大众舞蹈,促进农村文化繁荣。
(作者单位:湖南省舞蹈家协会)
责任编辑 孙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