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首诗,见证一段历史

2016-11-21振扬

文艺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何香凝蒋介石抗日

○振扬



三首诗,见证一段历史

○振扬

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乎同时读到何香凝、续范亭、吉鸿昌的三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产生了许多联想。这三首诗,出自三位身份、地位、经历不同,但却都曾经是国民党内的著名人物之手,他们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时期众多爱国人士的共同感受和心声。三首诗,像三束强烈的聚光灯,从不同侧面、将那段逝去的时光清晰地再现在我们面前,有力地见证了一段我们民族不该也不能遗忘的历史。

何香凝的诗,其标题是《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全诗如下——

枉自称男儿,

甘受敌人气,

不战送江河,

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

愿往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

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这首诗,写于1935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遍地是大豆高粱”的东三省,正在向华北、华东步步逼近,疯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一再倡导“枪口一致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民族抗日救国方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全国亿万人民已民怒火中烧,义愤填膺,纷纷要求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抗击日寇的进犯。但是,蒋介石竟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主义政策。这种不顾民族危亡的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引起了众多爱国民主人士和亿万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何香凝早在1905年就和丈夫廖仲恺一起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是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1921年,国民党改组后,她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选为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续任妇女部长;1931年“9·18”以后,她积极投入抗日民主运动;1935年和沈均儒等著名爱国人士一起,在国民党内和全国各界都享有很高声誉。但是,对蒋介石顽固坚持的不抵抗政策却无可奈何。在忍无可忍的愤怒之中,她别出心裁奖一条女裙连同这首诗寄给了蒋介石,对其鄙薄、愤慨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续范亭从1931年起,就先后出任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甘肃行署参谋长、新编第一军参谋长、中将总参议等要职。其时,日本侵略军制造“9·18”事变,迅速占领东三省,并将侵略魔爪疯狂伸向华北大地。在此国家危亡,举国激愤之时,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竟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百般妥协退让;继东三省50万国民党驻军被2万日军赶出东北,华北的30万国民党驻军又被3000日军打得一败涂地,致使华北很快失守,蒋介石却继续积极推行反共内战政策。续范亭对此十分气愤,曾两次前往南京,劝谏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抗日图存”,但被蒋介石严词拒绝。

1935年,日寇制造“华北事变”,企图把华北大地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因此,在全国各地爆发了空前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但国民党当局不仅不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反而出动大批军警疯狂镇压爱国学生。在当时的北平为追悼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的爱国青年学生,万人空巷,群情激奋,挽诗、挽联如雪片纷飞。其中一联是这样写的:

打日本有罪,要民主有罪,争自由有罪,见他妈鬼,那狗屁宪法;

卖国家可以,打内战可以,杀青年可以,滚他娘蛋,这无耻政府。

续范亭被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深深感动,同时也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作为一名军人,他更为自己不能上前线抗击敌寇而深感羞愧。他曾激烈陈辞:“有死难之学生、无死难之将军,此耻最盛!”

当他的朋友提议到中山陵去“哭陵”,以泄心中对蒋介石的愤慨时,续范亭愤然说道:“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只有用热血才能把这些败类冲到人类行列之外!”其激愤之情恰似山崩石裂。果然,一个令举国震惊的行动终于在12月26日发生。那天续范亭穿戴整齐,独自来到中山园,在孙中山先生的陵前诵读了《祭总理文》《敦促抗日绝命书》《绝命诗》后,毅然剖腹自毁,用自己的鲜血对蒋介石反动政府进行着无情控诉。他的《祭总理文》和《敦促抗日绝命书》字字含情,句句带血,既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派误国误民的极其悲愤,也洋溢着对抗日救国的高昂激情;他的《绝命诗》,更是大义凛然,掷地有声——

赤膊条条任去留,

丈夫于世何所求?

窃恐民气摧残尽,

愿把身躯易自由!

由于续范亭的言行早已引起朋友们的警觉,当朋友们发现他久出未归后,立即分头去寻找,当人们赶到中山陵时,他已昏死在血泊之中,大家连忙将他送往医院抢救,总算是把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了。

续范亭剖腹血谏,震动了全国,也进一步唤醒了国民党中不少爱国人士,对国民党当局后来不得不在抗日政策上有所调整,产生了积极影响。

1936年,续范亭在杭州西湖之滨疗养期——认真读了《资本论》《辩证唯物主义》等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后,思想上开始了质的飞跃。1936年底,他告别杭州来到西安,12天后,张学良、杨虎城被迫发动了西安事变,续范亭协助张、杨作了大量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续范亭出任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师长,与八路军一起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当选晋西北行政专署主任和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44年8月发表了《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公开对阎锡山降日反共活动进行了无情揭露和严厉谴责;1945年,当选为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到1947年病逝。临终前,他请求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中共中央满足了他的愿望。毛泽东同志还代表中共中央亲自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共含悲!

续范亭这样一位一心抗日救国,却报国无门义然剖腹自杀向蒋介石进行血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直到他和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结合以后,才得实现其“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而奋起抗日救国的夙愿,实在令人深思。

吉鸿昌,也曾是国民党军队中的名将。早在1926年,就参加了有名的北伐战争,率部攻克咸阳、西安后,他任职的三十六旅扩编为十九师,又升任师长;1927年因该师保护过中共党员,番号被取消;1928年改任国民党十一师师长。1930年奉蒋介石之命,率部进攻鄂豫皖苏区。因坚决反对内战不肯枪口对内,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并强令出国“考察”。但他虽然身在异域,却心系国内,对日寇大举进犯中国极为关注。1932年回国后,眼看大好山河不断沦丧,对蒋介石却依然热衷于打内战,不肯抗日,极为愤慨,毅然投奔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后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后押至北平,在国民党北平军分会组织的“军法会审”法庭上,慷慨激昂,义正辞严,痛斥国民党当局“卖国媚日”最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在北平残酷杀害。殉难前,他从容走上刑场,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将领,在国家民族遭遇外族侵犯的危亡时刻,只因为要求抗日,竟惨死在自己同胞的屠刀下,以血染刑场告终,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吗?

从何香凝先生给蒋介石赠诗寄女裙讽谏,到续范亭将军要求抗日却报国无门断然剖腹自杀实行血谏,再到吉鸿昌将军因积极抗击日寇的进攻,竟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而血染刑场,难道不是把蒋介石在抗战时期的真实面目,清楚不过地展现在国人面前吗?

三首诗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无可辩驳地见证了一段不容篡改的历史。于是,我想到一个时期以来,某些心怀叵测的人,居然借宣传抗战胜利之机,恣意歪曲历史,极力为蒋介石等人涂脂抹粉,甚至把他们打扮成“抗日先锋”“民族英雄”,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上造成了不应有的混乱,特别是使不少对历史缺乏了解的青少年,往往被他们欺骗,把这种被歪曲、篡改的历史,当成了历史的真实,已致黑白颠倒,真伪混淆。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怎能容许这类谬种流传?

振扬,当过工人,做过新闻,主要在湖南省文联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组织联络等工作。已出版著作集10册,近300万字。

责任编辑谢然子

猜你喜欢

何香凝蒋介石抗日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抗日小英雄杨杨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何香凝:同盟会里的“傲骨贤妻”
抗日英雄万全策
吸烟的礼节
抗日英烈马威龙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