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车票,就是一张请柬
2016-11-21李忱索威
文-李忱 索威
一张车票,就是一张请柬
文-李忱 索威
让陌生人聚集的驿站,成为爱之重逢地。
在熙熙攘攘的南京火车站,经过一个安静的角落,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这里环境清新淡雅,与众不同,身着工作制服的年轻人忙忙绿碌而又井井有条,令旅客宾至如归……这里是全国青年文明号——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简称“158”,谐音“义务帮”)。
回头看看,这个雷锋站要穿越回到1968年。
那时,南京站刚建站,大家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下热情投入,义务帮旅客提行李、送站上车、寻找失物,还成立了“学雷锋小组”。1986年,铁道部劳模孙燕光帮旅客拉行李,那辆平板车成了知名的“雷锋车”。
2000年,南京站成立了全国铁路系统第一个“专门为老弱幼病残孕等困难旅客提供志愿服务”的“158”雷锋服务站,传递“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现任班长黄吉莉讲述过一件小事。
刚入行时,黄吉莉和师傅施凤英一起当班,从总服务台得知有人需要轮椅,急忙跑向大厅。眼前是位蓬头垢面的男子,一边拖着行李,一边撑着小板凳艰难爬行。黄吉莉不觉停住了脚步,而施凤英径直走上前,毫不犹豫地将这位身体残疾的男子抱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轮椅上,推着他送上火车。
黄吉莉默默地跟在一旁,心里五味杂陈。事后,她问师傅,您不嫌脏吗?
施凤英说:“车票就是请柬,旅客就是亲人,如果你把旅客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你还会嫌他们脏吗?”黄吉莉至今记忆犹新:“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待旅客如亲人’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要真正认可,落实行动。”
几十年来,“158”雷锋服务站精神传承不变,新一批80后、90后的团员青年又加入集体,年轻朝气,亮丽青春,周到服务,成为火车站一道别样的风景。站里还会定期邀请高校的专业老师,进行环境美学、服务心理、手语和外语等方面的培训,让年轻同志不断长知识、学技能。
近年来,南京站以全国青年文明号创建为契机,着力在“158”培养人才,开展了各种活动。《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等书籍是必读的, “走近身边的雷锋”等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常办常新。雷锋同志的亲密战友乔安山和第17任雷锋班班长李峰威,曾被邀请来与车站团员青年交流;与辽宁抚顺“雷锋班”开展共建活动,与连云港市“雷锋车”组结成“对子”,让雷锋精神历久弥新……
新时代“雷锋”也纷纷在“158”涌现:“80后”马晶在火车站卫生间内帮助旅客成功接生孩子,父母为孩子取名任宁福;“90后”吴婷人工呼吸抢救六旬老人,被网友誉为“春运最美的女孩”……当奉献成为一种责任和习惯,不少青年直言更加幸福。
倪中福是一名脑瘫患者,在母亲的鼓励下,成为了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屡获金牌。由于经常参加比赛,倪中福和母亲要在“158”站的帮助下候车,彼此结下不解之缘。得知倪中福的母亲创办了一所“玄武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站里的青年们便自发成立了一支“爱心小分队”,定期去那里开展公益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叶脉书签、包饺子、开展运动会、种蘑菇、才艺表演……有一次孩子们说想学烘焙,大家自掏腰包赠送烤箱,和孩子们一同烤饼干做蛋糕。四年了,这里成了另一个幸福家。
“158”的青年职工还走出铁路,联合地铁、长途客运、公交等机构,组建“爱心大南站”、“爱心车队”,实现志愿服务无缝对接;邀请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将义诊台搬到服务站;与南京市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协会等多家公益组织结成公益联盟,一起奉献。
从第一代客运人李惠娟,孙燕光,再到如今的黄吉莉、马晶,一代又一代“158”人在48年传递着一份同样简单淳朴的爱。这“爱”的请柬,也收到了7000余封感谢信,让陌生人聚集的驿站,也成为爱之重逢地。
责任编辑: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