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当罪恶以神之名

2016-11-21刘汐雅

中国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聚焦波士顿环球

文-刘汐雅



《聚焦》,当罪恶以神之名

文-刘汐雅

与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小李子”陪跑多年、终获影帝而掀起的娱乐狂潮相比,《聚焦》似乎有些黯然失色。大概是出于个人对新闻行业的兴趣,我忽而决定暂且不看许多人一直谈论着的《荒野猎人》,转而点开了《聚焦》。

平静,出乎意料的平静——是我看罢电影后的第一感受。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波士顿地区几十年来多次出现神职人员猥亵儿童事件,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同时也使得《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栏目开始对此追踪报道。同样是讲述记者职业道德的题材,《聚焦》却与其他影视作品大不相同——没有记者“演讲式”的驳斥与谴责,没有戏剧性、抑或“超现实”的大场面、大冲突,没有不合逻辑、刻意追求的圆满结局,甚至没有常常被包装为卖点的感情线——观看影片从头至尾,就如同亲身经历了一次调查报道。正如《波士顿环球报》发表的评论:“《聚焦》没有把记者塑造成英雄,而只是让他们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我不由得联想到了一个词——初心。这是个被现在人用滥的词语,然而,我始终对这个词怀有特殊的情结。记者“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正是一种媒体行业中最难得的初心。正是这样的初心,使得电影《聚焦》不止于平静,而更能迸发出振聋发聩之声。事件的复杂程度绝非一般选题可以相较。在调查中,记者们发现,神职人员猥亵儿童的事件绝非偶然,在整个波士顿地区竟有87名神父、主教曾猥亵儿童!施罪者87人,那么蒙羞受害的年幼孩童又会有多少!许多当年的受害者面对“聚焦”栏目的记者时,有的平静坦然地讲述着过去的一切,眼神中却深掩多年来的百般屈辱与内心折磨;有的提及儿时的切肤之痛时崩溃大哭,其血泪控诉令闻者肝肠寸断。

而揭露罪行又何其艰辛!这些神职人员的背后,是强大的教会势力。以上如此惊人的数字完全被教会掩盖,87名神职人员竟无一人被免职受惩,而是在败露之时,全部都以因病暂休或职位调换等理由重新分配。在教会的施压下,原本一些想要介入案件的律师被迫放弃,记者们亦受到百般威胁与阻挠。在一步步接近真相的过程中,他们翻遍报社的资料库寻找过去报道中的蛛丝马迹,一次次拜访事件相关人员却屡屡碰壁,面对每个人的微妙表情却欲言又止,他们只得无功而返,最终不得不以揭露律师包庇恶行为威胁来获取信息。他们在最黑暗的现实中,挣扎着守护住一份最纯粹的新闻理想。

即便脱离特定事件,这样的记者也是极难得的吧?这早已是一个市场导向的传媒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逐渐倾向于“快速阅读”的方式。不可否认的是,直观的、娱乐性的、夺人眼球、无需深入思考的新闻是目前市场中极为火爆的类型。而影片中的记者,即便面对出现读者短时热情与社会平淡反响的风险,亦如同苦行僧一般,选择了最艰辛的路。他们不甘于为利所趋,不甘于浅尝辄止,不甘于蜷缩在“最安全”的报道领域。这部“温吞”陈述着一篇优秀新闻报道的作品,在极平淡中诠释了极深刻的价值——这是记者的良知,媒体的初心。

若电影仅仅停留在新闻行业的初心,则实在辜负了“最佳影片”的称誉。影片揭示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信仰倒塌了,然后怎么办?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全美至少有70%的人信奉基督教,这意味着,故事所处时期——20、21世纪之交时,美国的信教人数则会更多。而《波士顿环球报》的主编也在影片中提到,该报的读者中有53%是基督教徒。对于这绝大多数人来说,宗教是无可替代的强大精神力量,而具体至教堂、神职人员、宗教仪式等等,则成为了圣洁与真善的寄托。

因此,当这个巨大丑闻被揭露后,我们可以说许多人心中的信仰倒塌了。那么面对倒塌的信仰、动摇的价值,人们又该怎么办?我对宗教研究甚少,如今妄言之,则就是我所谓之“深层次的初心”的真正含义吧——不要忘记那些我们自最初就认同的价值。不要忘记在绝望的现实中保留一颗不甘停止跳动的心,不要忘记在晦暗的阴霾中寻找一个脱离的理由,不要忘记在巨大的苦痛中保持哪怕最微小的一丝希望,不要忘记在艰深的谜团中保持理性与独立、永远不放弃追问与探求,不要忘记在可怖的威势下坚守一丝纯粹的理想主义。

责任编辑:董铁莹

猜你喜欢

聚焦波士顿环球
走进波士顿,开拓新视野
你不能带绿气球进波士顿美术馆
波士顿狂飙
环球纵览
环球·创意
环球·创意
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