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16-11-21刘芳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

刘芳宁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唤醒,本文综述了当前有关教育和心灵的关系的一些观点,分别是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教育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均主张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重视对心灵的关怀和理解。

关键词:教育 心灵的自由 情感的渗透 环境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思想,因而教育应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倾听心灵的声音,达到心与心的交融,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关于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的探讨,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主张教师应热爱学生,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自此之后,教育界对于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但都一致主张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国外自古希腊时代开始,许多教育学家都一再强调教育要立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当前关于教育与心灵的关系的见解,主要有:教育是心灵的自由、心灵的对话;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及孩子需求的满足;教育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等,现综述如下。

一、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自由是与约束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教育是一种心靈的自由,主要指教育要求把人还给他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持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1.教育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唤醒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梦想,真正的教育应培养的是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样的人摆脱了外在的人与物的依赖性,真正获得了独立、自由,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地安排个人的生活,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不断设置“空白”与填充“空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意志,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独立、自尊的人格力量。”要注重唤醒孩子的的灵性和欲求,唤醒孩子的生命感、价值感,“使孩子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让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唤醒孩子的自由精神,孩子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驰骋,才会拥有强大的创造力量,才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2.教育是一种自由体验的过程

体验指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事实,感悟人生。“通过体验,人的一切外在现实主体化、内在化,成为人内心生活的有机成分,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生命进入新的状态、新的境界。”教育正是在这种自由体验的过程中来激发人的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终极目的,这种自由体验强调的是教育能够渗透到人的心灵,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亲“心”体验,注重多元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丰富生活,才可以填补心灵的空缺。这种自由体验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应该走向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真性情,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乐趣,卢梭在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对归于自然作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教育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之规律造就自然天性充分发展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然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促进儿童自然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自由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还可以指体验艺术、体验生活,艺术具有一定的美感,身处艺术氛围中,可以使人乐而忘忧、身心舒畅,没有艺术,生活便黯然失色;没有生活,艺术便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而,在艺术、生活中进行自由体验可以放飞心灵、驰骋梦想,因为“艺术作品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就是一种心灵的震动,一种摇撼。它推动欣赏者向善、向美、想象、向往创造。”“生活体验属正常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必要的部分。如果缺乏体验,他的人生经验必将会是单调和肤浅,空虚和无聊。”教育过程中进行艺术、生活体验,可以激发人对生命的热爱,可以使人心性高昂、积极进取。

二、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交往中进行情感的渗透,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教育要达到目的,离不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交往,通过交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增殖,赫尔巴特对此有较多的论述,他说:“交际不时地要求表达其自身的力量……它不仅丰富着对别人的感情而产生的同情,而且使自己的感情在别人心中增殖起来,以使这种感情强有力地、纯洁地反馈给我们自己。”通过情感的沟通,可以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实现人格对人格的深层影响。

教育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耕耘、创造的过程,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用爱来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爱的怀抱中健康地成长。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育的确是心灵的艺术—我看王君、李迪之争》一文中说:“教育,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对的,‘润物细无声’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是必要的,但走进孩子的心灵才是教育的真谛,要教给孩子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权利和精神世界,在师生、生生之间系起情感的纽带,爱孩子,就要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无私的关怀,在爱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孩子成才。“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所有的人成为天才,但它能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力的生灵”,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用浓浓的爱去呵护孩子,因为我们的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是浇灌幼苗成长的甘露,“教师,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像父母爱我们那般去爱所教学生,学生才会爱上如此大仁、大爱的教师”,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在爱与被爱中,促进彼此心灵的共同成长。

三、教育需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生存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为对话创建和谐的环境,是培养人的现实源泉。持教育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的观点主要有:

1. 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良好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自然而然会受到班集体信念、情感、意志等的影响,平等、自由、和谐的班级氛围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觀,帮助他们快速成才。让学生“在班里尽主人翁的义务,让他们体会到‘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道理,别人满意自己也很满意这是很快乐的,这种人情美会使他们感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热爱的东西。”在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孩子会不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能力上的发展。

2. 用优秀的文化影响学生

文化的熏陶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优秀的文化能够直入心灵的最深处,帮助学生在这种无声的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发展。陈爽老师在《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班主任工作体会》一文中,明确地论述了怎样用优秀的文化去影响学生的问题,他认为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学生可通过“引见优秀的人”、“推荐优秀的书籍”、“营造有质量的文化阵地”、“提出集体成长的座右铭”四种途径来达到目的,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享受学习中的乐趣。

3. 家庭环境影响学生的成长

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作风及教养态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他说:“少年的任何行为都是同周围环境,特别是同家庭和家长的道德基础密切联系着的。少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的直接反映,是家长的品德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痕迹。”家庭学习氛围浓厚,会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家庭作风民主,孩子自然会受到尊重;家庭关系和睦,孩子会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会更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关于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持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的观点挖掘到了教育的真谛,即真教育是一种心心相通的活动;持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的观点,看到了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无穷的力量;持教育需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的观点,看到了外在因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上三个观点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教育与心灵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教育应关注孩子心灵世界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但由于教育思想是动态发展的,是不断演变的,因而,对于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的观点,笔者更乐于从人性的角度、创新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因为只有以人性、创新为基础的教育,才能达到培养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的目的,才能实现人的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2]肖爱英.教育,心灵的唤醒[J].江西教育,2008(10)

[3]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6]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7]李镇西.教育的确是心灵的艺术—我看王君、李迪之争[J].河南教育,2012(12):15—18

[8]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9]赵丽琴.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J].探索,2014(5):18

[10]陈爽.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班主任工作体会[J].基础教育,2009(8)

[11]陈爽.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班主任工作体会[J].基础教育,2009(8)

[1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甘肃正宁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清洁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漫观环境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