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科普节目的传播及节目创作

2016-11-20王丽岩赵怀艳

声屏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气象科普受众

□王丽岩 赵怀艳



气象科普节目的传播及节目创作

□王丽岩赵怀艳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气象在国家的生产、民众的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社会对气象科普的需求日益增强。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暴雨、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巨大,人们对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热度逐步升高,社会各界对了解、掌握和利用更多的气象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气象科普节目是气象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在气象科普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鉴于目前电视节目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如何充分发挥气象科普节目的优势,如何创作更适合不同传播渠道的气象节目,让更多的公众能够比较容易获得和了解气象科普知识,成为节目策划和创作的重要课题。

市场经济中科普片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市场化、国际化。就气象科普片而言,媒体市场更看重可视性和科普性兼顾的节目形态。过去,科普片比较重视科学性、严谨性等。而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气象科普片也应该综合各方面的环境来适应渠道和市场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杠杆来带动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杠杆,说白了就是产生利益,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以往,气象科普节目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许多气象科普片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很多气象科普节目存在着“重科普、轻效果”的不正常现象。很多气象科普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出来,却没有达到很广泛、深入的传播效果。很多节目并不能适应中国科普节目市场的需求,因此造成了有市无价的不良现象。这些节目往往在内容上单调乏味,在形式上是板着一副老面孔说教,在发行上是依靠行政命令强买强卖或仅仅局限于内部收看等。

一、了解科普节目的制作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气象科普片的创作应该了解科普节目的市场环境,看看网络、电视台等媒体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节目、视频。在吃透市场的内容和把握市场规律之后,再针对性制作一些气象科普节目进行推广和宣传。只有本着这样的原则,实时更新市场信息和规律,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制作气象科普节目。比如,现在的科普节目市场,比较青睐科普和娱乐相结合的节目形态,比较青睐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笔者在制作《风云纪录》等节目时,就策划了节目的故事点和悬念点,寓教于乐。因此,《风云纪录》被几家省级电视台购买播放权,大大扩大了减灾防灾的科普范围和程度。

二、根据不同传播渠道开发节目的不同版本。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节目样式、节目时长等方面的要求差别很大,因此在做气象科普片的时候,应该考虑传播媒介的特性。比如,网络、手机等媒体,它们要求节目短小、精悍,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的时长和深度不同。那么,在制作同一节目时,应该针对不同传播渠道制作相应的版本,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了解公众诉求,有针对性的调整节目编排。针对不同的受众编排播放相应的科普片也是科普宣传需要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例如,在进行科普活动中,过去播放科普片是“一刀切”,不管参加活动的人群是怎样的情况,都播放一类的科普节目,没有对参加者的年龄、职业、兴趣点进行区分。这样的科普活动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科普效果。

在此前开展的一个“气象科普片的受众需求与传播效益研究”项目中,项目组对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看动画片,如果在活动现场播放科普动画片显然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当然,科普电视片在适应市场环境,适应传播渠道的同时,也要注意尺度的问题。适应市场、适应受众,并不代表一味地迎合市场、迎合观众。气象科普节目不仅需要普及科学知识,也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表现方式。不能过于夸张,过于“搞怪”、“猎奇”,偏离气象科普的初衷。

如何创作大众传播的科普片

据第八次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渠道居前的分别是电视、报纸、与人交谈、网络等,其中前两者达到87.53%、59.12%。这表明,大众传播媒体是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气象科普本身就是一种大众传播行为,气象科普片的创作应该遵循大众传播的规律。但是目前在大众传媒中气象科普节目不仅量少,而且受众对这些节目的关心程度也远远不如时政体育类的节目。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在某种程度证明气象科普片与接收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从而影响到了气象科普传播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按照大众传播原理进行气象科普片的制作,在科普中只注意了技术一个方面而没有考虑到完整地进行科普,只照顾了特定人群而忽视了大众的需求有关。

一、注重受众调查,增加节目的实用性。在气象科普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要进行受众调查、市场调研。气象科普就是向大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增进公众对气象的了解。对传播者而言,首先需要人性地了解大众对气象有哪些科普需求;他们通常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得气象知识等等内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策划、制作气象科普节目的依据和基础。只有根据这样的要求去创作节目、栏目,才能在传播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普及,才能有影响力。

二、提高节目的亲和力和紧密度。以往,气象科普节目总是以一个全知的面目出现,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缺乏亲和力。从传播的方式看,科普还是以灌输为主,告诉你就这么办不容置疑,不是以启迪科学的思维为主。科普当然要把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普及给大众,而不是仅仅把已有知识技术灌输给受众。

因此在进行气象科普片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加节目的亲和力。同时,要注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寻找与观众的认知较为接近的事件和知识。比如,在做台风的科普片时,找一些大家都熟知的台风事件作为事例,台风会给带来哪些影响,人们如何应对等,增加一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细节,就能够增加受众与传播者的紧密性,能够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增加节目可看性。气象科普片主要以传播气象科学的内容,渲染科学精神为目的,让公众真正了解气象知识,了解气象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普知识本身是比较单调的,简单灌输很难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适度地引入“悬念”“故事情节”等娱乐化元素,增加节目的趣味性、活泼性、可看性,能够让普通大众更容易接受气象知识、气象精神,达到较好的科普效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娱乐化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电视荧屏,科普节目的娱乐化也列入其中,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等栏目甚至直接打出了娱乐化纪录片的口号,连纯粹的科普栏目《走近科学》也将故事片的叙事元素“悬念”等写入节目宗旨,栏目宣传语变成了“从疑问开始”。这意味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转折,创作者需要思考的是,在大众传播时代应如何面对科学以及如何理解娱乐。

四、注重权威性、科学性。气象科普广播在信息和技术的传播过程中,必须坚持真实性和专业性的准则,确保节目的权威性,防止出现虚假信息,有效发挥科普的指导作用,提升气象科普的信赖度。如现有的气象科普节目《风云纪录》《风云奇队》《古气候探秘》等节目都是关于减灾防灾和气候变化的气象科普节目。在节目制作中,首先要传达给观众准确、真实的信息,这也是气象科普的基础。因此,对于节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节目中的专家也应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从而提高节目的权威度和可信度。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气象科普受众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科普达人养成记
气象战士之歌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大国气象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