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浅析中国古诗中隐喻的翻译
2016-11-20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200
付 娟(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200)
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浅析中国古诗中隐喻的翻译
付娟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200)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含蓄简约而又微妙细致。隐喻在诗歌中的使用使诗歌的语言生动并赋有想象力。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古代诗歌,对隐喻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做好中国古诗中隐喻的翻译。
中国古诗;认知隐喻学;隐喻的翻译
古诗是华夏文明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它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深深地吸引住每一位接触它的读者,同时它能用简短凝练的语言表达出唯美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这一点更使中外读者陶醉于它的巨大魅力之中。尽管人们对中诗英译进行了许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从隐喻的角度的研究还为数不多。隐喻在诗歌中的使用使诗歌的语言生动并赋有想象力,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对于人们的言语表达,艺术创造等方面的作用以及隐喻的认知特点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隐喻也变得日益重要。
一、中国古诗和隐喻的关系
隐喻和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Lakoff(莱考夫)所说“隐喻充溢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在语言中能见到听到,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亦然。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即我们用来思考、行为的方法,本身在根本上也是隐喻的”(Lakoff,1980,p.58)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或是一种修饰语言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直接支配我们的行为。
由于诗歌在语言上要求言简意赅,能用有限的语言表达出无限的意境,这就使得隐喻成为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的使用使诗歌更加具体化、语言更加生动且富有想象力。因此在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会直接影响到译诗的整体质量。
二、古诗英译中隐喻的处理
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借助于熟悉的概念或已知事物来认识抽象的概念或新事物,而隐喻已被公认为一种借用已知事物对新事物进行表征的认知手段。Lakoff和Johnson(1980)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结构的映射,即将原概念范畴(Source Domain)映射(Mapping)到目标概念范畴(Target Domain)上(Lakoff&Johnson,1980,p.60)。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由于诗歌和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隐喻理论中的“跨域映射”也同样能用来指导古诗的英译研究。在诗歌的隐喻翻译中,把原文喻体转换成译文喻体的过程也应该是一种“跨域映射”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当作“源域”,把英语译文中的喻体意象当作“目标域”,只要能恰当地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意象“映射”到英语译文的喻体中,使译文读者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那么该隐喻的翻译就能成功地传递出原诗的意象。因此,在进行诗歌翻译时我们要着重注意原诗喻源域的意象是否与译诗喻源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West Lake is in the Sixth Moon after all,A different beauty on Nature’s scroll!
A sea of lotus leaves green on the skies,While the pink petals the sun brightly dyes.
——Wu Juntao(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1998,p.236)
这首诗仅用对“荷花”和“莲叶”两个简单事物的描画就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对此诗的翻译译者也很重视原作中隐喻的处理,努力再现原作中呈现的多种意象。对于前两句的赞叹之情,译者巧于变通,译为“A different beauty on Nature’s scroll!”这样不仅把西湖的风光便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历历在目,选用“scroll”一词,避开了中文重意合、意象比较抽象、缺乏直观性的弱处,直接把原诗要表现的是一幅自然风光图这一意象用一个词直观地表达出来,易于被译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译者在句尾用感叹号更直观地让译文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惊叹之情,成功地译出了原作的意象。在后两句意象的处理上,译者把“接天莲叶无穷碧”译成“A sea oflotus leaves green on the skies”形象地表达出原作的隐喻,且“sea”和“skies”把原作中天地相接的壮阔和气象恢宏的立体感恰当地表现出来,成功地传递出原作的隐喻所表达的意象。
再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Yangzhou 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is lost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Xu Yuanchong(许渊冲,1999,p.132)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正是他年轻快意的时候,这次离别又正值烟花三月、春意正浓的开元盛世,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李白又是一个爱好游览、充满浪漫情调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一场富有诗意又带着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美景,把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和目送孤帆远去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
根据《唐诗鉴赏辞典》:“烟花:形容柳絮为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许渊冲在此将“烟花”译成“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把一个花红柳绿的春天美景准确地展现给读者。“三月”译成“spring”也顾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在中国农历三月正是春意正浓的时节,但是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一方面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农历记时,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三月春季还未来到,如果译成“三月”,原作中隐喻春天美好景象的效果则无法表现出来,因此许渊冲译成“spring”,符合中西方对这一隐喻的共同认知,完美再现原作的隐喻。“扬州”采用译音, 因为扬州是当时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仅用其名称就能隐喻地传达出离别的朋友前往的是一个更加美好繁华的地方,为这首离别诗奠定了浪漫的基调。然而,同样是对千古佳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翻译,Ezra Pound和WhitePony分别译为: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Ezra Pound)
In March, among smoking flowers, making your way to Yangchow.(White Pony译)
两人都没有准确理解“烟花”的意思,译为了“烟里的花”和“冒烟的花”,没有传达出春天的美景之意。而刘师舜则译为:
He leaves for Yang-Chou in the third moon of the spring.(见刘师舜译《中诗辑》)
直接省去了“烟花”不译,春天的生机盎然和整首诗艳丽的意象之美都没有传达给译文读者。而John Turner译为:
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 go...(John Turner译)
“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与烟花意似,却只表现出薄雾中盛开的花,却没有把隐喻中春天的生机盎然表现出来,而且译者省去“扬州”不译,也使原作的意象大打折扣。
三、结语
由于诗歌中意象的传达和表现常常借助于隐喻,所以在汉英隐喻翻译过程中,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功能、内涵是否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是否发挥着与在汉语中相同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选用的英语喻体是否与汉语的喻体有相一致的共知性来对译文进行判断。
[1]Lakoff,G..& Johnson, M.(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Electronic vers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