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放牛班的春天》法国最美少年唱诗班
2016-11-20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101118
马 兰(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
特别关注
解读《放牛班的春天》法国最美少年唱诗班
马兰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影片,影片中的孩子是一群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调皮捣蛋的男学生,学校的老师对这些孩子采取体罚、禁闭等处罚方式。而一名叫马修的音乐老师,用爱心关怀他们。在偶然的机会中,他发现这些孩子喜爱音乐,于是他费尽心思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激起了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最终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少年唱诗班;合唱团;音乐
推开池塘底教养院的大门,我们走入了一个与充满浪漫气息的法国乡村格格不入的世界。池塘底-地狱一般的名字,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池塘之底,也暗示了这里地狱般的生活氛围,抽烟,偷窃,恶作剧,我们如何能将这些令人厌恶的行径,与60个仍在花季的少年相互联系呢,但事实就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这里上演。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马修,更能体察被教师漠视的生命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生命力量,更祈求对自我言行的理解。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更加脆弱柔软。《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并不浪漫的法国电影,却在2004年的初春以850万的观影人次成为了法国年度票房冠军。带着奥斯卡和全球奖最佳外语片,最佳配乐等多项提名的光环。《放牛班的春天》经过十年的洗礼,在今日依旧焕发着光彩。当《海上的清风》唱响在耳边,当那个曾经拥有魔鬼般内心的莫朗奇仰起清秀的面庞,谁知道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会不会被狠狠的戳中呢。
一、幽静的夜晚·寻找
影片采用倒序的叙事手法,在两个迟暮老人的回忆中,以他们的老师,克莱蒙·马修的日记为线索缓缓展开,深冬时节,片中灰暗的冷色调加重了寒意,马修老师带着在各地经历的失败走进了池塘底教养院,他早早预料到,在这个“池塘之底”恐怕也不会有好的境遇,但他可能也从未预料到,在这儿会收获一笔令人惊喜的巨大财富。
玻璃划伤眼睛,被剪刀戳伤手臂,拜学生所赐,这里的老师时刻都在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莫大煎熬。也正因为此,管理者们也都一直坚信一个道理,唯一的道理:犯错-处罚,池塘之底的问题少年们,就应该与打骂和体罚相配,这似乎早已成为了一条被默认的真理。严厉的校长,冷酷的老师,加之毫无人道的教育方法,令本就叛逆的孩子更加顽劣,惩罚会带来叛逆的叠加。没有人性本恶,只是无情的双手把他们推向邪恶的深渊。在这所大门紧闭的教养院中,一个个纯洁的灵魂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被封存起来。而马修老师正是那个来唤醒他们的人。如何发现被冰封的美好?要试着走进他们。憨厚仁慈的马修很快成为被孩子们欺负的新任对象,第一次与学生相遇,马修便遭到重重戏弄。远远地,就听到教室内喧闹沸腾,推开木门看到骷髅嘴里叼着点燃的烟头,刚上讲台就被滑倒,飞出的皮包被学生四下抛传。直到校长的出现,教室才恢复了本该的平静。然而,马修还是用善良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一双双惊谔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生命的对话。
这个老师处处维护他们,帮助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生命体验,池塘之底的孩子其实都拥有着一颗还未涉世的初心,单纯的佩皮诺,认真的伯尼法斯,执着于梦想的柯宾,还有默默努力渴望被认同的莫朗奇。那些闪光点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被暗沉吞噬了光芒,敲开他们的心门到里面去看一看,克莱蒙·马修一直这样努力着,因为他始终明白:每个稚嫩的心灵都应被温柔以待,都应被宽容,被理解。
二、黎明的黑暗·相遇
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强制关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一道道铁门禁锢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在这里只能看到高墙围着的四角的天空,根本感受不到爱和尊重。犯了错,只能用皮鞭和囚禁处理。尘封的心灵开始扭曲,在这里有以葛贺克为代表的攻击性强的儿童,他砸伤老麦;还有以佩皮诺为代表的,由于失去双亲,缺少依恋而孤僻;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让单亲妈妈头痛,对音乐极有天赋,但又自尊心十足,相当敏感的莫朗奇。对葛贺克和丹东这样攻击性强的孩子。马修并没把他们交给校长体罚。他派葛贺克来照料因他而致伤的老麦。让他自己体验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冲动行为的后果。“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样害羞,他已经知道他错了。”老麦以这样慈爱和宽容的方式感化了他,当葛贺克像所有犯了错的孩子那样看着远去的老麦时,惊恐问马修:“他会死吗?”马修抚摩着他的头“不!医生会救他的,”用这样宽容的语气消除他内心的不安。至于像丹东那样冥顽不化的少年,马修也极力挽回。当丹东受罚时,马修曾这样试图阻止“等一等,他是我唯一的低音!”……与攻击性行为相反,对幼小就缺少依恋而产生抑郁,甚至略显自避的佩皮诺而言,马修则是像父亲一样去关爱他。他从不谈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却出乎意料地被选为合唱团副团长。让他逐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和爱心的力量,从而使佩皮诺摆脱了不幸的阴影。
全片的焦点人物就是最后成为音乐家的莫朗奇,他是由单亲妈妈抚养的。与别的孩子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马修体会到这位单身母亲的含辛茹苦和这个孩子的任性。一方面极力以“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莫朗奇母亲面前违护莫朗奇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则冒着触犯校长的危险和对他的信任,将正在受罚的莫朗奇放出去,探望母亲。发现他的独唱天赋,又积极培养。另一方面以取消莫朗奇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特别是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修从新给予莫朗奇的充分肯定,最终感化了这头“小野牛”。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马修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子。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
当马修听到淘气的孩子以嘲笑他的口气唱着那支 “老秃头,老秃头……”时,马修并没生气,他曾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我念念不忘那支歌,唱得差,但毕竟还是在唱歌,”于是他运用音乐活动为主要手段,来调整孩子们的不良心理素质。每一个音符宛如一个个鲜活的精灵,最终实现了心灵的转向。
三、夏日的微曦·发现
深夜,池塘之底传出了不那么动人的歌声。世间的美好永远存在,只是缺少发现他们的眼睛。克莱蒙·马修,一个失意的音乐人,一个走投无路的学监,多年后翻开那曾经暗暗发誓再不触碰的五线谱,他重燃希望,用跳动在笔尖的音符,将一颗颗湮没在黑暗中的纯洁心灵相互联结,谱写出了最动人的乐章。偶然的发现成就了偶然的惊喜,初次试唱,孩子们的歌声并不优雅动听,在歌唱水准参差不齐的合唱队中,一个天籁之音惊艳了所有人,这个令人心中泛起涟漪的声音来自于莫朗奇,老师们眼中那个拥有天使面容和魔鬼内心的男孩儿,俊俏的脸蛋,清澈的双眸,无暇的嗓音,这个被人认为是上帝派予人间的天使,却不曾令人想到是一个屡屡逃学,打架,偷东西的问题少年。他高傲,冷漠,却又渴望被接纳,被认可。他叛逆,任性,他也执着地追求音乐。高灵的男高音莫朗奇无疑是合唱团的点睛之笔,而这场视听盛宴的难得之处更在于它的天然而未经雕饰。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朗奇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合唱团进行得很顺利,在聆听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的力量。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他灵感澎湃,渐趋佳境。我们看到这群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庞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年轻而驿动的心被美妙的音乐点燃,倏忽之间灵魂飞舞而上,将泪痕烘干,把自我沉醉。课堂内,操场上,宿舍里,他们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感觉着内心欢乐的震颤。眼望着天空,放飞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在遥远的天边建筑着属于自我心灵的小屋。
音乐制作人出身的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为了诠释最本身的音乐,展现最纯净的心灵,他特意在拍摄地的学校当中挑选了60个具有潜质的普通少年参与演出,这些孩子不是拥有歌唱技能的小演员,而是一个个不曾有表演经验的歌者,在用心表演者他们的率真和自然。音乐是一剂良药,抚慰着孩子们的创伤,滋润着他们的心灵。马修组建的合唱团让孩子们在幽晦的池塘之底,透过罅隙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了隐藏在生命深处的热忱。可以说正是音乐,让池塘之底的问题少年们找到了他们所喜爱的东西,他们的顽劣、暴力、孤僻、叛逆等等被音乐引导,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抽烟,打架欺负别的孩子,捉弄老师,所有的恣意妄为都是作为对压抑的一种反抗,表示他们的不理解和显示自己的存在,当他们受到鼓励,找到音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填补心灵的空虚的时候,我所感觉到的是每个生命里怀揣的梦想,以及音乐所释放出来的童心,可爱,还有对马修老师的感激之情,音乐让一切变得简单,变得美好。音乐作为一种润滑剂改变了这所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谩骂和惩罚不再是学生与老师的唯一交流,“犯错,处罚”不再是唯一的手段,老师和学生也可以一起踢球,唱歌。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也并非他们所愿,正如老校工麦神父所说:“真为这些可怜的孩子打抱不平”,“他们也并不是无可救药”。音乐担负起了这座沟通的桥梁,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音乐,带来了放牛班的春天,也带来了马修创作的春天,甚至是整座学校的春天。
四、放飞的风筝·成就
美好的故事总是伴随着令人心碎的转折,烈火吞没了校舍,校舍的烧毁,校长大怒,马修被辞退,合唱团被迫解散。当马修再次拎起饱经沧桑的皮箱远去,而叹惋这些孩子的谨慎看起来更像是冷漠的时候,这时空灵的和声从封闭的阁楼中飘出,谁还会埋怨孩子们不来相送的薄情呢。炽热的阳光下,没有动人的言语,没有微笑的面庞,有的只是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和一双双挥别的小手。印刻着稚嫩的笔迹,承载着爱和感恩之心的纸飞机好似天使的羽毛飘落人间,一曲《风筝》寄托着孩子们对老师最真挚的祝福与最热切的希望。在那一刻,马修感觉自己的每寸肌肤都透出了愉悦和乐观。作为教师,其存在的意义与享受的幸福得以呈现。
马修和孩子们的故事随着日记的完结终止在笔尖。克莱蒙·马修,谁会知道这个曾经尝到太多失败苦果的音乐家却在池塘之底收获了别人无法复制的成功。
哈森校长被举报后遭到解雇,住在地狱的天使们重获新生,多年之后,那些学会了感恩与奉献的顽固少年,早已成为著名指挥家的莫朗奇,他们大概不会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个人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世界。
载着马修和佩皮诺的长途汽车渐渐驶向远方,消失在了森林的尽头,悠扬的风琴伴着清澈的童声,在微风的裹挟中散播向远方。住在地狱的天使,终究等来了暗夜中的启明星。他们会回到天堂,在那里,圣洁之音将再度被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