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戏曲艺术的纪录理念与再度传播
——央视纪录片《京剧》评析
2016-11-20汤天甜
□汤天甜 方 堃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戏曲艺术的纪录理念与再度传播
——央视纪录片《京剧》评析
□汤天甜方堃
摘要:消费社会视阀下,文化风险在转型期的中国表现越发突出,尤其表现为传统高雅文化的缺失等。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京剧》,因首次对京剧艺术的全景展示、节目内容的人性表达、叙述策略的高超,为受众描绘出京剧艺术的盛世,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以纪录片《京剧》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因素及影响,旨在为消费社会中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戏曲艺术 纪录片 纪录理念 再度传播
消费社会中,传统戏曲艺术不断受到“快文化”的影响,自身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越发突出,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关系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众多文化传播者试图通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此问题给予回答,其中,谙熟中国传统文化的导演蒋樾和康建宁所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京剧》尤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以央视纪录频道作为传播平台,节目不仅收视率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也出现了讨论京剧的热潮。媒介融合视阈下,这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表现形式与内容表达的再探索,不仅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戏曲的相关知识,也拓宽了传统戏曲的传播渠道,重塑戏曲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为观众重新爱上京剧提供可能。本文以纪录片《京剧》为个案研究对象,多维度参照下,探讨纪录片《京剧》走向成功的因素及影响,旨对中国纪录片发展及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有一定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京剧》内容:故事主线下人性的阐释
京剧是中国国粹,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中国其他戏剧的精华。因此,无论是其发展历程还是组成结构均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这也增加了制作团队在素材选取方面的难度。在这部纪录片的选材方面,从每一集的命名中就可看出《京剧》制作团队的用心。以自身发展历史为主线,在纪录模式上打破时间顺序,转而以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为主线以点带面地呈现每集的内容。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制作团队选择了在京剧中极具影响力的八个选段,并以此为纪录片命名,如《定军山·溯源》《宇宙锋·呐喊》等。拍摄团队精心挑选的八个京剧选段不仅内容经典,其本身的涵盖面也较为广泛,不仅描述了京剧大致的发展历程,概括了京剧发展中的各个流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京剧中的角色表演进行了描写与强调。
用八个经典剧目为线索,通过对表演者的叙述,将人作为纪录片的焦点并把人性放在了首要位置。导演的用意十分明显,这八个剧目虽然经典,但京剧中更能引人注意的元素是“人”,如果没有人对生活的体验,则没有这些经典剧目的产生。除此之外,制作团队还对一些艺术家进行了采访,让艺术家结合自身的故事,以专业的角度对这部戏剧进行评析以帮助观众了解京剧所散发的魅力。也就是说,纪录片《京剧》以市场为导向,从人性角度切入,对京剧进行了叙述意义上的文本重构。
《京剧》叙事:三种叙事技巧共绘京剧艺术
对于纪录片的收视率和观众口碑来说,叙事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关乎纪录片内容呈现的完整度与流畅感,同时也影响着受众的观影心理与认知。纪录片《京剧》看似简单,实则以小见大,三种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折射出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悬念。一部纪录片要获得人们的关注,首先需要注意其故事内容的选取与叙事节奏的把握。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如何能够迅速赚取眼球才是媒体获得受众并赢取市场的关键之一,在纪录片中适当设置悬念以吸引受众是学者和业界认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在纪录片《京剧》中,制作团队也多次运用悬念方法。纪录片第四集《大登殿·绽放》中悬念的设置便是一大亮点。影片一开始,解说词就用疑问的句式说道:“登长城、游故宫、看京剧,据说这是如今在北京旅游的外国人,最为热衷的三件事情。一门蜚声世界的戏曲艺术,充当了一座城市的身份,这样的沧桑与荣耀始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仅在百年之前,舞台之上的这份精彩热闹,终究还是中国人自娱自乐的事情”。这情节设置不禁让人思索百年之前中国人自娱自乐的事情到底是怎样走出国门并享誉海外的,以至于来中国的外国人必看京剧。这段悬念的设置最大程度上维持了观众看完整集纪录片的好奇心。导演团队的悬念设置远非这样简单,在一个大的悬念背景下,又设置出了非常多的小悬念。同时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并引出纪录片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梅兰芳,第一位在美国演出的京剧大师。
蒙太奇。《京剧》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大量地使用了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平行蒙太奇多用来描述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多件事情,将多条线索平列表现、分别叙述、并行发展。在第五集《生死恨·抗争》中,一边展示了“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士兵对东北平原的肆意践踏,一边展示了梨园同行为刚逝于北平的日本人辻听花料理后事的情节。①纪录片借助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使得葬礼中的人道与悲悯与近在眼前的侵略与掠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强调京剧演员的心理起伏,突出他们对自身及世界的探索,《京剧》制作过程中还使用了心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心理蒙太奇指的是通过声像手段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视听化,即将人物的心念、幻觉、梦境、想象及潜意识等直接用影像和声音展现出来,使之看得见、听得着。②同样是在第五集中,心理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使得片中对杨小楼的心理描写堪称经典。“九一八”事变的到来,国家境遇日渐堪忧,舞台上不可一世的霸王杨小楼最终选择了一身道袍,手执拂尘,用心理蒙太奇手段着重刻画了杨小楼的心理状态。对杨而言,在故都沦陷的巨大耻辱前,即使忍痛离开自己挚爱的舞台也不愿意谄媚地为汉奸亦或侵略者表演。
节奏。法国学者马塞尔·马尔丹(Marcel,Gabriel)认为“影片的节奏,并不是指各个镜头放映时间的比例,而是更多的指向每个镜头的延续时间适应与该镜头所能引起并使得观众感受到那种注意力的紧张程度。”③他的观点影响了导演对纪录片《京剧》的节奏把握。从影视文本可以看出《京剧》纪录节奏具有流动性,不仅直指受众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在镜头的不断运动下牵引着观众的心理起伏。记录片对观众的心理引导为市场的评价与认可度提供了保障,并试图改变人们对于京剧等传统戏曲艺术的固有现象与认知。也就是说,该纪录片以现代、活泼、张弛有度但却又不失庄重美的剪辑节奏,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从而扩大受众基础,赢得市场。
《京剧》讨论:受众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理性呼唤
纪录片《京剧》为受众带来的不仅是美学与感官上的享受,在消费社会中,也少见出现了大批观众集中探讨京剧等传统艺术的现象。对纪录片《京剧》的讨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记录内容的讨论。秉持“影像解读200年梨园变迁”理念的纪录片《京剧》的拍摄不仅是为了描述京剧的演出形式或让观众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更在于结合现代手法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在进行京剧历史的梳理过程中,制作团队非常重视对戏曲史料的理解与核实,因为此项工作的完成质量直接关系到影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是对制作团队的工作开展提出的巨大挑战。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制作团队不仅对史料进行了认真梳理,同时还与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探讨,然而,片中仍有部分内容在播出后引起大规模讨论。如谭鑫培的唱腔是否是亡国之音、四大须生里是否有周信芳、刘赶三的身世是否如纪录片所说。
其次,是对记录语言的讨论。解说词对纪录片来说是重要的,好的解说词可以使人们通过语言符号对导演欲表达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在《京剧》中,部分解说词的错误引起了昆曲迷的不满,一些昆曲迷甚至认为纪录片《京剧》是在贬低昆曲的基础上宣扬京剧的历史与文化。纪录片播出后,众多受众通过多种渠道加入到“花雅之争”的讨论中,④仔细审视京剧等传统戏曲的发展历史、现状。再度认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对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基金项目:该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中的信息风险与治理》(项目编号:106112015CDJSK07XK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注释:①辻听花(1868~1931),本名辻武雄,号剑堂,日本明治元年出生于熊本县。他在中国住了33年极其喜欢京剧,曾以记者的身份主持了“四大名旦”的票选活动。并著有记录中国京剧发展史的《中国劇》,对中国京剧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②张宇丹,孙信茹:《应用电视学—理念与技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③[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④花雅之争:自清代中期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花部多指京剧等戏剧,雅部多指昆曲。花部与雅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社会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上将“花部”与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称为花雅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