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怪招守城
2016-11-19谢凤芹
谢凤芹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围城,冯子材守卫镇江。大大小小的战事一直持续近四个月,镇江固若金汤。清朝各路被击败的残兵败将,一波波涌入镇江这个避难所。这些人合起来,在册登记共1.7万人。
老糠榨不出油
这些人来源复杂,要培训成听从冯子材指挥的抵抗太平军进攻的中坚力量,实属不易。
头一件大事,就是要解决穿衣问题。溃败进镇江的兵勇,大都是绿营兵。清朝以八旗军为正规军,国家包揽一切开支。而绿营兵由汉人组成,处于协从地位,清廷只提供兵器和军饷,装备和军服则需绿营兵自己提供。
按绿营兵的常规待遇,每人每月可领白银四两,如发生战事,征兵每名日支口粮八合三勺、月支盐菜银九钱。除了一日三餐伙食费不算,每月开支的军费高达九万两。
按照往常,军队的军饷都是由文官就地征收,就地解决。而镇江被围困已经五年,民不聊生,老糠再也榨不出油了。
冯子材只好走裁军这一步,将三千多非战斗的兵员裁撤。为了让裁撤顺利进行,他把仅有的一点军饷都用尽了。
当时正逢农历十二月,镇江风大、湿冷。寒风吹过,兵勇们冷得直打哆嗦。有的赤着双足守城墙,生满冻疮,哀嚎声此起彼伏。如果军饷仍无法解决,哗变马上就要发生。
玩笑话得良策
苦闷的冯子材走投无路,这天,召集总兵冯日坤、杨青山以及记名总兵关松志、镇江知府师荣光,一起商讨对策。师荣光为了活跃气氛,假装哭丧着脸说:“既然大家都想不出什么良策,我今晚回到府上,就对外公布,衙门的地下藏有很多金子,是长毛(太平军)当初撤离时埋下的,让府兵天天去挖,有点事做。要不兵勇天天到我府上喊冤,时不时拉我到街上要杀要砍,我已经受不了啦。”
师荣光本是说笑,谁知冯子材却听进去了。会议结束时,他解决兵勇哗变的良策已经想好。
第二天,街上到处盛传,长毛在北固山留下大量金子。饿得发疯的兵勇听到这个消息,恨不得立马就开拔到北固山掘金。
过了几天,看传言越来越神,冯子材便坐堂升帐,对诸位总兵、副将说:“朝廷已经派人运送军饷救急,大家要安抚好兵勇,这段时间不能出乱子。听说北固山藏有金银,是几年前长毛撤出镇江前埋下的。我派人专门走访过北固山的住持,他说,当年长毛撤退前,确实有很多和尚看到长毛车载马拉了很多物品埋在山后,是不是金银宝贝,就不得而知。从今天起,我们派人守好北固山,非兵勇不得靠近北固山。明天开始,每日派出一营兵力上山挖宝,凡挖到的按50%奖励。”
众将领一听,面面相觑,不知冯子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人甚至怀疑冯子材为这军饷的事日夜操劳,脑子出问题了。街上的谣言每天都有,要是都信,那还怎么活?
不过,谁也没有提出异议。现在的镇江,已经成了一座死城,兵勇饥寒交迫,天天寻事挑衅。民众生活困顿,街市萧条,毫无生气。能到北固山走走,就当踏青旅游吧,起码能吸几口新鲜空气。
于是,值日官排好轮班表,安排部队上山挖宝。
挖出真金白银
北固山位于镇江东侧江边,高53米,是京口名胜之一,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成掎角之势,素有“京口第一山”之称。清咸丰癸丑(1853年)正月,太平军占领金陵。2月22日,太平军罗大纲部进驻镇江。一直到咸丰七年,因和春、张国梁围城,城中粮食短缺,无法抵抗,为保天京,李秀成带一队人马将守城太平军撤出。撤退时走得仓促,如果真埋一些金银在北固山,也不是什么虚妄之谈。
清兵第一天上北固山掘金,一营就是500人。这么多人漫山遍野散开,拼了命乱挖。
这些兵勇连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很多人都在打小算盘,挖到银子,有了盘缠,就逃之夭夭。大家都想第一个挖到银子,一边拼命挖,一边眼睛不停地巡睃周围。只要有一点响动,便停下来看看是不是有人挖到金银了。突然“哐啷”一声,有人欣喜若狂地高声大喊:“我挖到银子了,好大的银锭。”
大家一听,都像饿虎扑食一样扑向那银子。只见那人双手死死抱着一只船形的大银锭,高高举在头顶上,焦急地说:“这银锭是我的,谁也不能抢。”
四两拨千斤之功
带队的军官看见有人挖得银子,立即宣布说:“冯大帅有令,挖得银子者奖50%,现在称称这银锭多重,立马兑现奖励。”
结果这银锭足足50两,兵勇得奖25两。那人脱了外衣包了25两银子,缚在裤腰上,远远地避开大家,一边卖力地挖着,一边时时提防别人抢他的银子。
过了不久,又有人挖到。一个上午下来,已经有八九个人挖到大大小小的银锭。大家便都埋头拼命挖宝。
这下北固山有宝之言得到坐实,清兵人人引颈盼望早日轮到自己上山。十几天下来,人人都上了一次北固山。有的有收获,有的空手而归。但不管怎样,大家有了奔头,有了念想,一门心思盼望自己能掘到宝。十多天下来,北固山被翻了个底朝天。兵勇一心只想着掘得金元宝,反而将讨军饷之事抛到九天之外。
冯子材争得宝贵的十多天时间,清廷陆续筹集到的部分军饷已经解到,暂时缓解了因缺饷造成的动荡局面。
冯子材用几千两银子打发了这群随时可能闹事的饥兵,化解危机,让整个镇江的秩序恢复正常。
(摘自《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