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初探
2016-11-19安艳霞
安艳霞
摘要: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能正确对待,巧妙地引导,就能维护孩子的自尊,使之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有效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90-01
学生一次一次地犯错误,常常令人一筹莫展。其实,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可以将错误变成进步的动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我的体会。
1.控制情绪,冷静处理
由于教师的工作比较忙碌,比较劳累,一旦遇上学生犯错误,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错误,教师难免要发火。但仔细想想,发火有用吗?能解决问题吗?它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既会让学生关闭心灵的窗户,又会损害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果你静下心,冷静的处理,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我班曾经有一位刚刚转入的新生,他上课喜欢做小动作,没有哪节课不犯几次的。有一次,上课不到5分钟,他却修理起了他的自动笔。我悄悄地来到他的身旁,他一发现我,便条件反射似的把头缩进脖子里,拿着笔的双手藏进了课桌里。我不声不响,将他的手拉出、笔拿下,放回文具盒,把手拉回桌面。我的举动是他始料不及的,当我发现他犯错误时,把头缩进脖子是为了躲避老师的批评;把笔藏进桌下,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爱物——自动笔,我既没批评他,也没收他的笔,这使他很吃惊。那节课,他真的管住了自己,再也没做小动作,听得很认真、很专注。从那以后,他对我多了一份尊敬,对我的课多了一份兴趣。试想,我当时若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训斥他,羞辱他,甚至没收他的笔,结果又将如何呢?
2.以生动的课堂启迪学生
学校教育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各学科教师均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课前给学生创设情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品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课后,还应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巩固德育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品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必定使学生受益终身。
3.凭丰富的活动感染学生
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中多是填鸭式说教,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情绪、精神需求,一个模式,一种方式。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脉博、学生多变的心态和科学育人的要求格格不入。故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年龄和心理特征,对事物的理解水平和能力,不应以成人化方法和手段要求学生。要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进行品德教育。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學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4.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4.1 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4.2 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德育实践的机会。
5.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5.1 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
5.2 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
6.在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6.1 在劳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也必然以认识感悟、把握、拥有物质为起点。在当今物质福利不断涌进孩子的生活的同时,他们对这些物质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却很淡薄。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贪图享乐,害怕艰苦,轻视劳动,不热爱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日常的,反复的自我服务、义务劳动和家务劳动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6.2 在劳动实践中,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磨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在成功的喜悦中,树立自信心。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例。一些在学习上、行为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课上却能大显身手。劳动实践能有效地使一些原来学习上较后进的学生增强自信心,并实现自我转化。
6.3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学习分工协作,学会同甘共苦,群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自我为中心的缺陷不断克服。在公益劳动、为民服务等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