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现状及破解策略
2016-11-19彭晓红
摘 要 互联网的发展意见越来越成熟,互联网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本文就手机QQ、微博、微信等大众化网络通讯工具与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挑战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对当前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互联网大众化普及的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本文的研究不仅结合了互联网通讯所具有的大众化特性,还结合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力求找到互联网大众化环境下适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大众化 互联网 高职院校 思政 教育
作者简介:彭晓红,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232-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前进,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悄然影响着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现代各种信息收集和获取的平台,网络已然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QQ、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交流工具的出现,使高职院校学生对网路更为依赖(一部手机足以)。从学校教育视角,如何应用互联网的新形势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则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关键和重点。
一、“互联网+”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现状
互联网打破了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原有的格局,而重新进行体系的组建则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最为关键的问题。互联网作为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影响是比较全面的,以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已然将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推向了新的挑战点,本文拟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互联网大众化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的现状进行调研。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课知识水平不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学习都无法集中精力,更不用说自学了,再加上现在学生使用的手机基本上都是能够连接互联网的智能手机,wifi的逐步普及,课堂效率不理想。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习惯普遍不好,很多学生在校学习的心态普遍表现为混文凭的心态,不知道如何去安排业余时间,在网络的诱惑下,很多学生成为了手机党,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手机不离身,随时都会拿出来上网,这就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其他素质的锻炼产生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筛选和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大部分文化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学生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信息的敏感性必然存在差异。
(二)互联网大众化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思路
互联网的优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最为丰富的信息。对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来说互联网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教师增加网络热点话题作为教育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从距离感来说,传统的思政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距离感非常强,而互联网通过手机QQ、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使得师生间的互动性增强。从教师授课的角度来看,来自互联网的图片、文字、视频、新闻等信息给原本生硬的思政教学内容赋予了更多的血肉,使教学内容更为新颖、充满活力。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的普及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开辟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二、“互联网+”大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重视度问题
一是学校自身问题。高职院校教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应该以就业目标为根本和出发点。学校重点在招进来,虽在思政教育工作上有一定的提高,但还有待提高。二是学生自身问题。高职学生本来进校成绩就不是很理想,学习习惯和兴趣和本科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更显冷淡。
(二)思政工作与企业的契合问题
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有校企合作的专业,也有学生专门实践的基地,而学校的思政工作应该与企业一定的契合,而不能单唱独角戏,应该站在企业或社会的角度看,不能简单的进行德育教育,还应该更为系统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三)教师问题
其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将这些一成不变的内容强迫式的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不了。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如果学生知晓的教师不知晓,学生的“言语”教师不懂,将置教师于尴尬境地。如何利用互联网更好的服务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网络联动的作用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这毋庸置疑。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非常多的,积极的、消极的思想都有,较为繁杂,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并不强,这些繁杂的思想都会被吸收,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不良影响。笔者随机对高职院校的1000多名学生开展课堂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时候会主动通过互联网、手机上查找相关内容,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在社会热点话题论坛、网站上进行网友互动和评论,有些还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天涯论坛等网络社交场合发表自己对热点话题的看法,相反的,在思政课堂上则很少有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还对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方法进行了了解, 有70%的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和教师进行交流,特别是青年教师网络交流的时间相对多一些。但教师当中能使用互联网,QQ、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较少,特别是搭建专门的平台。
三、“互联网+”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措施
互联网大众化环境对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来说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互联网赋予思政工作的意义和任何其他介质都不同,而要在该环境下做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就应该和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在一起,将其推向更高的阶段。
(一)搭建多种思政工作平台
在互联网大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要想做好思政工作,除了要从课堂上改革外,还需要将思政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而当前很多的学生都非常依赖手机,那么新时期的思政工作也必然需要以其为思路进行。以各种网络交流媒介为基础,如朋友圈、QQ个性签名等、博文、微博、微信群等,展示学生最原生态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发布的都是当时思想最直接的表现,不仅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依据,还可以作为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数据来源。如当前最火爆的交流方式微信,每天不断刷新的朋友圈成为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全新方式,思政课教师除了课上讲授之外,就可以以此为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应该注意交流的内容,避免理论知识过多,学生乏味,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资料的搜集,比如教师搜集到当前国内外的某些热点事件,然后在微信群当中和群友共享,在一定的时间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看法的发表和交流。最后,教师用理论知识去对分享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在课下是将理论知识赋予实践性,同时还能够达到教学目的。
(二)加强教师互联网技能
在当前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还应该是一个互联网高手,教师不但要对互联网上的信息有敏锐的感知力,同时还应该能够借助互联网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最终实现通过该互联网去教育学生的目的。
但从当前教师运用互联网的实际水平来看,并不理想,很多教师都有意愿通过网络去接触了了解学生,但是他们只将这些社交工具当成了传递工具,而忽视了其在思政教育当中的作用。实际上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历,还应该关注心理等内容,而很多学生都不愿意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网络就成为了他们发泄感情的集中地。故作为思政教育者提高互联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教师可以加学生加为微信好友、QQ好友,对微信朋友圈、QQ个性签名的动态随时进行关注,同时还应该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QQ个性签名上发布一些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信息。
(三)加大思政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
网络在当前是思政教育资源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网络当中的很多资源其实都是思政教育开展的好素材。实际上加大思政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利用好现有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一般来自于红色网站,这些网站上的资源相对较为枯燥,但是有一些工艺广告却是较为新颖的,所以这些可以将其转化成为思政教育的优良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用语的花样百出,思政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就存在了一定的语言障碍,比如“有钱,任性”这一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若不对这一网络语的来历熟悉就不会了解该词语的概念,在交流的时候也就存在了一定的歧义。所以思政教育资源应该及时的收录网络用语,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每日的搜集和上传工作,在各大交流平台上进行更新。
(四)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水平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不规范,网上道德缺失现象是比较明显和急需解决的。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不仅在于教育,还取决于受教育者,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育者不可能去约束学生使用互联网。很多学生都觉得网络是虚拟的,那么在网络上进行发言就没有人知道,所以很多学生在网络当中不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脏话、粗话随口就来,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必须要自始至终的进行,逐渐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当中的行为和现实一样也是有规则的,逐渐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君.网络时代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刍议.职教与经济研究.2011(2).
[2]焦红强.网络时代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职教论坛.2012(11).
[3]李芳芳.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13(3).
[4]张耀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理论战线.2012(3).
[5]莫俊峰.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研究.2013.
[6]王焕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职业时空.2010(7).
[7]林迅.新媒体艺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8]江颉、苏超、罗将道.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学周刊.2013(11).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0]陈正江.新媒介应用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行性研究.高等职业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