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2016-11-19吕学丽
吕学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75-01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读中积累","读出情,读出趣"。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
鉴于这种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于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未能调动学生读书的激情,没有创设让学生有想读书的欲望。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况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为短暂而有限。如果学生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是不可能主动地参与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现出在做这件事,那也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迫不得已。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很有研究价值。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努力激活课堂,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新课标第二册第十六课《要下雨了》,我有意选择一个要下雨的日子学习。课上,我叫所有孩子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对他们说"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天空,并把你们看到的记在心里,等会儿告诉大家,我要看看谁观察得最细心。"哪怕是在室外,没有胡闹的声音,个个仰起可爱的小脸。我心里也有几分快乐。走进教室很快就安静下来了。"孩子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小手如雨后般春笋。陈楠说:"老师,我看到天黑沉沉的,是不是要下雨了啊?"我微笑着答道:"孩子,那是要下雨了。"他疑惑地坐下了。我赶紧抓住时机板书课题《要下雨了》。指导学生读课题,然后说:"孩子们,请你们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情景一样?"此时,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都想在文中去找到自己看到的情景。看到学生认真读书的样子,让我感到特别愉快。
2.激发学习热情,因"趣"利导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我在教学新课标第二册《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3.应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儿童的求知欲望,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解惑的浓厚兴趣。
3.1 创设情境。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文章文笔清新,有的文章充满幻想。这些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录像、幻灯、录音、朗读、挂图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情导入。如在学习《沉香救母》时,我播放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母子分离的片断,让学生体会母子分离的悲痛,为学生理解沉香为何历经千辛万苦都要解救母亲做感情准备。此时,学生求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3.2 變抽象为形象。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应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教学《水乡歌》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水乡的录像,观察水乡的特色,学生通过由远到近的观察,进入意境,犹如荡舟水乡,兴趣油然而生。这种从感知具体形象入手的教学,比直接生硬的传授更具吸引力。
3.3 引入竞争机制。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发现,同时也充满好胜心、表现欲。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队,采用竞争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了解海底世界的风景和物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读书体会,评出最佳合作小组,评出"观察家"、"想象家"、"思考家"、"动物专家"等表现出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纷纷投入课文的学习中,小组成员还充分发挥了团体协作精神,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全体学生都做到了主动参与。
4.挖掘教材,提供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运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为学生提供榜样形象以达到人文统一的教学目标。如学生了解了司马光,《称象》中的曹冲,王二小等人物后,这些主人翁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理留下了深深地烙印,还能把这些榜样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融入学习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