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培养
2016-11-19邱明科
邱明科
摘要:审美意识及能力会伴随着学生度过一生,对小学生实行审美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久的培养过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唯有将真实的事物美与美术中的艺术美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水平,达到真正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26-02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培养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策略具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感受生活中的美
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课堂教学中传授"美"的知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传播"美"的知识,培养学生"美"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形成一种观念和标准。教师在讲解绘画作品时,可以用线条、色彩、大小、长短等空间感以及质感等来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才算美,让他们开始认识"美"、理解"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造型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美充分的表现出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一些作品,让学生能从更深层的角度去理解美,体会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激发审美兴趣
美术史一门视觉艺术,教师在教学初始要以视觉入手,进行艺术原理的讲解,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要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体会自然中的美好。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可以用直观的教学器材,教学模型,以及示范作品等来帮助学生去观察美,渐渐培养他们感知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面具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观察,说说这是谁的表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对此有了兴趣,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得到提升。
4.鉴赏名家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由于大部分美术作品都是由点、线、面、色彩以及肌理构成,画面上体现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些会由于不同的人视觉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得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学生的审美角度会随着实际经验和想法的不同而不同。学生通过鉴赏形成审美经验,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鉴赏,使得学生理解了美与丑,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审美感,提升了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名家作品称得上完全艺术品,它不但传播着美术知识,而是审美教育的教材,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美术作品,看到它们所反映的自然美、形象美、社会美和思想美,体会和理解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的审美理想,通过诠释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的学生形成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把握和领悟形象整体,使学生乐于审美,促使学生在心灵上达到共鸣,真正领悟美的东西,使得学生审美鉴别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实施审美教育、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关键
美术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一般方法,应努力体现审美过程的独特规律,并使两者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就是说,在一般由对实物的观察、理解、直到表现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阶段组成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与审美过程中的感知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三个环节相互并溶,同时展开,以适应教学过程的一般法则,反映审美过程的自身规律,完成美术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的实施办法为:在第一阶段教学中,将观察与审美、感知相结合。此刻,不但让学生对事物的形、色、结构、比例等进行理智的观察,更要观察事物所呈现的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促进观察活动的深化发展,使他们对事物获得更为清晰、鲜明且更为完美的印象。在教学的第二阶段,将理解与审美体验相结合,这时让学生思考、分析事物形式、内容外,还需对形式与内容的美进行体察、联想以溅起情感的浪花来达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加完整地知觉与把握事物并产生再现美的欲望。第三阶段,把练习与审美相结合。此刻,不但要学生画事物的形,更要鼓励他们把获得的美感融于笔端,借助所画形象来表达对美的感受,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这样把审美教育活动贯穿并有机溶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仅可以避免教学之中的审美教育活动出现枝节琐碎、杂乱的状况,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促进这一能力的整体构建;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创造出美的作品来。这种结合观察分析而展开的审美活动,通过对作品不同审美层次的感知、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由美塑真、由真及美的过程中,心灵得以陶冶,情感得以升华,最后让学生带着美的余香练习表现技法,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技能,大胆自由地进行构思、设计、表现自己心中的图景。使他们把学到的美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6.组织小学生进行作品评价活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采取必要的审美活动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由观赏或欣赏的水平,提升到评价和审美的层次。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需合理利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能对美术作品产生一定的价值观,并发现和体会到美。如,教师在进行"雕泥板"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浮雕艺术后,自己动手按照想象勾勒一幅浮雕草图,然后每小组准备泥皮、模块、小刀等工具,分小组制作一个雕泥板,将自己想象的东西用泥雕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后教师可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一个小点评,还可将小组间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选出最美的艺术品和最具有创意的艺术品,教师最后对同学们的评论做个总结。通过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分辨出美丑,学会艺术品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美,学会评价美。
美术教师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需要侧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将美术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带领学生在生活和自然中体会美、感受美。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